一、改革給中國汽車鋁合金車輪業帶來的制度變遷
中國鋁合金車輪制造業發韌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河北秦皇島戴卡車輪制造有限公司。該公司是由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香港大成公司及VMC公司三方合資,經國家外經貿部1988年批準、專門生產低壓鑄造鋁合金汽車車輪的企業。同時進人這一行業的還有廣東南海鹽步經濟發展總公司投資興建的廣東中南鋁合金車輪廠。1991年云南省輕型汽車集團公司和香港百昌榮公司合資興建的云達利鋁合金制品有限公司也生產汽車鋁車輪,三家在初期發展上各有千秋。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3一1997年),中國汽車工業開始進人發展期,隨著汽車制造業的發展,在汽車輪載高額利潤的驅使下,國內出現了興建汽車鋁車輪廠的投資高潮,許多汽車鋁車輪廠應運而生。這一時期,新上汽車鉛車輪企業就有10多家出現了眾商逐利的局面。但是,由干這一時期國內汽車工業尚處于初步的發展階段,國內市場規模小,國際市場未打開,大家只能搶吃岡內市場這塊“蛋糕”,競爭非常激烈,加之這批新建的汽車車輪廠,很多是國有企業,機制不活,研發能力弱,產品質量不過關,所以,整個行業很快就進人了整合期。比如,湖南華中車輪廠于2001年被破產清算;吉林白山鋁車輪廠先后被兩家企業兼并重組;上海金合利鋁車輪制造有限公司(臺資)因經營有方,得以發展壯大;江蘇昆山六豐機械有限公司(臺資)由于有豐田背景,產品大部分出口,基本沒有市場的壓力,成為這一波投資車輪行業中耀眼的明星,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鋁車輪制造商。這一時期投資的汽車鋁車輪企業有一個特點,這就是:民營企業、合資企業不但都挺過了困難的創業期,活得比較好,而且得到了迅速發展壯大;很多國有企業是嫁了一家又一家,除湖南華中車輪廠破產清算外,其他的國有企業都被卷人兼并的浪潮中,大部分都已非公有化1998年一2000年期間,由于國內汽車鋁輪載產能遠遠大于國內汽車行業的需求,使國內資本投人該行業的資金大量減少,很多企業步履艱難,致使整個行業進人了緩慢發展階段。此階段國際資本卻大舉注人中國大陸鋁車輪制造行業,其投資的區域都集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廣東地區。這一時期投資的企業都是獨資,其特色在于其市場大都在國外,而且發展得都比較好2002年至今,由于中國汽車制造業快速的發展,國內又出現了新一輪投資汽車鋁車輪行業的強勁勢頭,這一輪的投資力度遠遠超過上一波,而且民營資本、外資成了投資的生力軍,一擲億金,讓人覺得這個行業幾近瘋狂。截止2003年10月,全國新上鋁車輪項目24家,加上原來的30家,共54家,完全投產后,年產能將達到5000萬只。新建企業中,幾乎都是民營企業,目前有的已投產,正在進人發展的初期,而大部分則尚處在前期的規劃、土建工程、設備安裝、調試等階段,預計2004年底,可進人成熟期,完成人員培訓,2005年形成批量生產,開始投放市場從1988年至今,在我國經濟轉型中,非公有車輪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而國有鋁車輪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困難。如圖表1一1所示,非公有車輪企業數量由1988年的零到1993年占中國整個車輪行業的19%,而發展到2003年上升為93%。公有車輪企業數量由128:占中國整個車輪行業的100%到2003年減少到7.4%。其中非公有車輪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份額占到中國整個車輪行業的80%。這說明,體制問題,是困擾國有汽車輪載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國內外汽車鋁車輪市場供求動向
(一)國內市場
目前國內汽車鋁合金車輪作為汽車的安全性要求最高的零部件,主要集中在汽車制造商的周邊地區,而汽車制造商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扛蘇、上海、廣東、浙江、河北、遼寧等省市從2003年開始大力投資于汽車整車的制造,預計經過5-10年的技術、工藝的研發和市場的成熟。其低成本優勢就會強力沖擊中國市場,因此廣東、華東地區,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兩個汽車制造業中心。根據2002年中國汽車工業年鑒的統計數據,安裝鋁車輪的車型集中在轎車(70%鋁輪率)、微型客(小面包)車(60%鋁輪率)、輕型客〔大面包及越野)車(40%鋁輪率)、小貨車(20%銘輪率計)上,2002軍全國共生產220萬輛,其中轎車109萬輛,全部鋁車輪需求量700萬只,加上市場零售100萬只,全國整個市場容量800萬只。2003年度,汽車產量444萬輛,其中轎車201萬輛,加上其他需要裝鋁車輪的汽車,約計在350萬輛,按50%綜合裝鋁輪計,主機廠的鋁輪需求量在850萬只,加上零售市場150萬只,全國整個市場容量1000萬只,年增長率在30%。2004年度,預計全年汽車產量530萬輛,其中轎車260萬輛,全國整個鋁車輪市場容量約計1300只萬一1500萬只。
(二)國際市場
1.美國市場。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及消費市場,被通用、福特、戴姆勒一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制造商所主宰。2001年美國本土汽車產量約計1600萬輛,其中乘用車占80%,其綜合裝鋁車輪率59%,主機廠年需求鋁車輪約計4000萬只,零售市場年需求量約計1000萬只,美國年度預計需求5000萬只。近兩年由于鋁車輪的輪型經常變化,美國制造成本偏高,尤其是電鍍鋁車輪,更缺乏優勢,很多鋁車輪制造商經營困難,不斷有倒閉的廠家出現。美國汽車制造商為增加其市場競爭優勢,便通過全球采購來降低成本,使美國本土汽車制造商所需的鋁車輪將逐步以進口為主,這就為中國鋁車輪制造業擴大國際市場、充分發揮巨大產能,提供了機遇。但也應該看到,國內鋁車輪行業為沖擊國際市場而采取無序殺價行為,可能會使美國同行業對中國實行反傾銷找到借口。因此鋁車輪行業應未雨綢繆,及早加強行業協會內部管理與溝通,避免行業內自相殘殺,斷了自己財路。
2日本市場。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豐田、本田、日產、三菱、富士等汽車廠家在本土的汽車產量超過1000萬輛,有龐大的鋁車輪市場,2004年日本年需求鋁車輪約計3000萬只。但是日本鋁車輪市場有其非常特殊的一面。沒有日系、臺資、韓資背景的企業很難進人日本汽車制造廠商的配套體系。所以,其他國家的鋁車輪產品很難進人其主機配套廠,只能做些零售市場的生意。要想進人其配套廠必須與日本企業合資。
3.西歐德國市場。其中德國是世界第二大汽車制造國,整個西歐汽車年產量超過1000萬輛,其鋁車輪市場也比較龐大,2004年西歐市場需求汽車鋁車輪約計3000萬只。但對產品的要求比較高,中國對其出口量最大的廠商是戴卡。應該說,中國鋁車輪制造商在西歐市場上還是大有可為的。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車輪委員會2003年9月份組織的對全國車輪行業的調查研究,以及對國際同業的了解,2004年全球鋁車輪的市場需求量預計在13000萬只一15000萬只之間。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鋁車輪制造廠商的競爭對手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印度,但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是一般外國同行無法對抗的
(三)市場的綜合性分析
1.價格逐步下滑。鋁車輪作為汽車配套的零部件行業,主要依賴于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國的汽車工業,根據有關專家預測,再有3年的時間,新建的整車廠,都能基本投產,其產能的釋放必將沖擊市場,無序競爭的白熱化,價格會直線下滑,進一步壓縮盈利空間,汽車零部件的價格也隨著汽車價格的下跌而下跌。
2.物流成本的最低化,生產銷售區域化。5一10年后,鋁車輪整個行業的發展又象摩托車行業一樣,進行大范圍的資產重組,擴大生產規模,同時汗始沖擊國際市場。汽車產業的激烈競爭,也必將帶來零部件行業的激烈競爭,在廠家技術、工藝、質量都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的情況下,價格競爭成了主要竟爭手段。價格的競爭使鋁車輪廠家必須有效的控制成本,考慮到主機廠的安全庫存、降低物流成木等因素,各鋁車輪生產廠家將在主機廠周邊地區設立其分支生產基地,便于供貨,減少流動資金占壓,將逐步呈現出圍繞整車廠家的生產銷售區域化格局。
三、中國非公有汽車車輪業的設備、技術水平
中國的鋁車輪制造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設備從全部進日已逐步國產化
(一)車輪鑄造技術設備
1.低壓重力鑄造鋁車輪技術。鋁合金車輪行業,是集資金、勞動、技術密集于一身的行業,技術跨度比較大,工藝控制有一定的難度。中國目前國內低壓、重力鑄造鋁合金車輪制造工藝、技術水平與國外的差距不是很大,可以說基本上處于同一水平。作為該行業技術核心的模具設計、開發、制造,進行有限元分析,國內都已完全突破。中國最早的鋁車輪鑄造設備是戴卡進口的英國低壓鑄造機和后來進口的德國吉瑪(GIMA)鑄造機。而后,中南和國內其它鋁車輪制造商相繼進日了美國帝國公司低壓鑄造機、德國庫茲鑄造機、瑞典低壓鑄造機、意大利LPM公司低壓鑄造機、韓國都瑞低壓鑄造機、日本五十鈴低壓鑄造機等基木上可以說,中國集中了全世界所有低壓鑄造機的機型。低壓鑄造機早期價格都比較昂貴,每臺價格在30萬美元。近年來,由于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國際市場竟爭非常激烈,價格直線下滑。根據鑄造車輪大小不一,韓國的設備在13萬一17萬美元之間,意大利、德國價格在16萬一20萬美元之間。由于價格高,投資大,很多企業一直想自行開發。20世紀90年代末,浙江中保已開發成功,現在其鑄造設備己全部自制化,開拓了中國低壓鑄造機的新紀元。目前國內機械加工其部件已沒有什么障礙,關鍵是控制系統的自行開發,如果控制系統開發成功,低壓鑄造機可完全國產化,價格在50-80萬元人民幣之間。關于控制系統開發,根據國內相關專家預測,估計再有兩年,這一難題完全可以突破。中國成為低壓鑄造機制造大國的時間已為時不遠。
2.鍛造鋁合金車輪技術。目前有兩種工藝,一是常規鍛造法,即以鑄造圓錠壞或擠壓錠壞為坯料,經熱鍛、熱處理、機械加工、表面處理、檢驗合格后即為成品車輪;另一種是半固態機鍛法,即鑄坯在含有30%一50%液體狀態下在專用鍛壓機L一次快速成形,此法的關鍵是必須制取細小的均勻的球形晶粒錠壞,然后按所需質量鋸切成坯料,在高度自動化的能嚴格控制加熱溫度的爐內加熱到半固態。半固態機鍛是在由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生產線上進行的,具有生產率高、再現性強、尺寸精密、切削加工量少等優點,此法在美國和德國于上世紀已進人商業化生產。同一規格的鍛造鋁合金車輪的力學性能比鑄造車輪高18%以上,因而前者的重量可比后者的輕巧15%。當前,鍛造鋁合金車輪的75%是美國鋁業公司生產的。該公司于1998年收購了匈牙利的一家鍛壓廠后,將其改為大車輪鍛壓I,從而壟斷了全世界的卡車、大型客車的機鍛鋁合金車輪生產此外,需要說明的是車輪的質量體系也非常重要,鋁合金車輪要想進人主機配套廠及國際市場,必須取得國際上認可的質量認證。對汽車行業的質量認證和管理體系標準而言,主要有I509001,ISO/TS16949,QS一,Xl0,VDA6.1。目前可以說,對質量體系的認證及重視程度,在國內鋁合金車輪制造商日常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新建民營企業,一開始就嚴格按照質量體系的要求進行管理,對該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熔煉及熱處理技術設備
中國熔煉設備初期主要是進口的中頻爐,由于耗電多,成本高,很多廠家改用油爐、液化氣爐,早期主要是進口,后來進行國產化,現在已完全國產化,質量也非常好。20世紀80年代國內鋁車輪企業的熱處理設備,基本上全部進口,價格非常高,年處理能力60萬只的爐子,價格在60萬一80萬美元之間。為降低設備投資,國內很多鋁車輪廠家積極想方設法國產化,把進口設備的圖紙、使用說明書等提供給制造廠家,邀請其設計制造人員現場勘驗。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已完全國產化。國內目前年處理能力印萬只的爐子,價格在180萬一280萬人民幣之間,價格成倍的下降。同時,國內在熱處理設備制造方面還有所創新。以前大部分都是用電加熱,是鋁車輪制造商的頭號耗能大戶,由于民營鋁車輪企業,敢于在設備領域闖禁區,已開始利用燒油、燒液化氣的熱處理爐,比電加熱處理效果更佳,并且使鋁輪載的熱處理成本大幅度下降。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中國鋁車輪行業技術設備從全部引進到消化吸收、完全自制是非常成功的,是各個廠家為了降低投資、生產成本,積極推進國產化的結果,值得其他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借鑒和學習。
四、WI'Q對汽車鋁車輪業的影響
中國加入WTO后無論對世界汽車鋁合金車輪制造業還是對中國汽車鋁合金車輪制造業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從世界的角度看,從中國自身的角度來看,加人WTO意味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將發生一個質的變化,即由政府主導的政策性對外開放轉向市場主導的體制性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這種質變必將對中國汽車鋁合金輪載制造業產生積極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主要是接受新的國際分工,更多發揮比較優勢。隨著汽車關稅的下降,以及汽車市場的開放,不僅可以通過進口滿足國內汽車市場需求,而且對國內汽車市場價格起到制約作用,會迫使輪載制造業按照比較利益的原則,利用國際和國內市場合理配置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擇其要而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車進口量增加,影響國內汽車鋁車輪制造企業的國內市場配套量。隨著關稅的降低,國家逐步放開汽車市場,取消對汽車工業的保護,整車的進口量逐步加大,對汽車零部件制造業來說,勢必減少鋁車輪的配套量。
(二)影響國內鋁車輪制造企業的布局。據國內外權威機構的預測,中國作為W'TO成員國,2005年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制造國。2010年之前,中國汽車產量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制造國,汽車產量將會增加至800萬一1000萬輛。因此,汽車產業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隨著汽車價格的下降零件進口關稅的下降必將造成鋁車輪市場價格的下跌,盈利空間被大幅度的壓縮。同時為了節約物流成本,將鋁車輪制造產品配置在具有區位優勢的地區成為必然的趨勢,因為大批量生產基地離市場越近,運輸成本就越低。因而,國內鋁車輪制造企業將就近汽車制造廠或就近港口設廠,實行配套的模塊化生產供貨。
(三)國外汽車鋁車輪制造業很難沖擊中國鋁車輪市場。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車輪委員會2003年9月份的調查資料表明,目前國內國有企業正在開始新一輪的改制,大部分鋁車輪制造企業將被民營化,民營企業將構成中國鋁車輪制造商的主力軍。民營企業最重要的是開拓市場和成本的有效控制,使其在市場競爭中有一定的價格優勢,成本是國際競爭勝負的惟一因素。國外鋁車輪行業將產品運抵中國大陸,已完全失去價格優勢,根本無法與中國鋁車輪企業進行競爭,所以國外鋁車輪制造業很難沖擊中國鋁車輪市場。
(四)中國鋁車輪制造業的主要市場在國外。從前面的預測可以看到,至2005年底。中國鋁車輪制造業產能將達到5000萬只,國內只有1400萬只的需求量,而美國市場鋁輪的需求量在5000萬只。日本市場需求量也在3000萬只。歐洲的市場比較大。同時歐美汽車制造業執行全球采購管理辦法,所以中國鋁車輪制造業龐大產能的釋放,將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所以,成功開發國外市場是中國鋁車輪制造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
(五)中國中資背景的鋁車輪制造企業將與國內外資背景的鋁車輪制造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竟爭。由于外資企業涉足鋁車輪制造業比較早,所以在國際市場上有其成熟的市場體系。中資背景的國內鋁車輪制造業由于沒有外資企業成熟的市場渠道,所以只有到國際市場上去搏殺。在這種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必然涉足外資企業的市場領域,從而與國內外資背景的鋁車輪制造業展開國際市場競爭。在這一進程中,中國低成本優勢非常強的民營企業將慢慢地占據優勢,同時中國寬厚待人的文化底蘊,也將有利于市場的開拓與鞏固。因此國內鋁車輪制造企業的經營者應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實力和技術、工藝、質量水平,要敢于開拓國外市場。
(六)充分利用WTO規則,應對非關稅壁壘對中國鋁車輪行業的限制。中國鋁車輪行業近年的出日量大幅度增長,今后還有更多的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沖擊國外同行。近年來美國幾乎每年都有鋁車輪廠倒閉,(如美國KMC公司把舊設備賣給中國廣東江門),產能慢慢地都轉向中國,所以謹防非關稅壁壘對中國鋁車輪行業的限制,在加人WTO后,顯得越來越迫切。
(七)加速中國鋁輪載制造設備的國產化。汽車行業是機械裝備消耗的大行業,根據發達國家經驗表明,一般機械行業生產設備的50%以上被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企業消費。近兩年高速增長的中國汽車產業,使機械行業進人前所未有的繁榮階段,技術水平有了大跨度提高。為行銷設備,國外機械裝備行業也把眼光轉向經濟快速增長的中國,紛紛到中國投資建廠。2000年,日本最大的機床制造商“馬扎克”在中國銀川設立了一家數控機床合資廠(小巨人),號稱‘V能化、網絡化”工廠,和世界先進機械企業同步發展。2002年日本另外一家大機床廠—大限公司在北京設立了1家年產1000千臺數控機床的控股公司,德國的一家很有名的企業也在上海設立了工廠。這必然促使技術、工藝在中國的擴散,提升中國同行業的技術水平,也會相應地促進中國鋁車輪制造設備的國產化。中國一且成為鋁車輪產品的制造大國,通過不間斷地“干中學”,一定會積累強大的鋁車輪產品的技術開發能力。因此走制造、開發、研究的發展路徑,中國鋁車輪制造業就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自身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