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價的高漲又讓家電企業考慮到了“鋁代銅”。12月30日,滬銅指數最高升至71142元/噸,而在一個月前的11月30日,這一指數為62609元/噸。銅價的屢創新高引發家電業界關于“鋁代銅”的再思考。
這種早在2007年就獲得了行業管理部門和協會肯定的材料替代方式,到目前仍然處于低水平發展方式。
一邊是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而不斷受擠壓的利潤空間,一邊又是對“鋁代銅”的謹慎甚至排斥,“大家都不敢當出頭鳥,怕受同行攻擊。創新總是有風險。”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爭論不休的“鋁代銅”
早在2001年,一些家電企業就開始了對“鋁代銅”材料和工藝方法的研究和創新。“鋁代銅是一種革命性的材料替代方法。”洪仕斌這樣評價“鋁代銅”的地位。
然而,消費者對此卻并不放心,因為銅的延展性、密封性都要高于鋁。到了2007年,“鋁代銅”在技術上是否成熟經過了激烈的爭論。
由于擔心鋁在性能上劣于銅,當時“鋁代銅”空調產品一度被質疑為質量不過關。不過當年8月1日,中國電子商會、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等機構同時表示,空調連接管“鋁代銅”技術是在銅資源緊張的大環境下,在保證連接管功能效果基礎上所研發的一種材料替代技術。這種方式還被中國發明協會推薦為2007年節能減排優秀項目。
不過,部分消費者甚至生產廠家對“鋁代銅”仍然心存芥蒂,擔心使用鋁會使產品質量打折扣。家電觀察人士劉步塵告訴記者,在有些企業和消費者眼中,真正的好產品一定要用銅作為原材料,而不是用鋁。
“由于鋁和銅物理性能的差異性,在生產工藝、焊接、防腐處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鋁代銅’最大的隱患是其焊接口容易泄漏,不能過度彎曲,不利于移機這樣的第二次安裝。”某空調企業不愿具名的人士如是表示。
實際上,“鋁代銅”被寄予了更為深遠的意義。由于我國銅資源匱乏,一半電解銅都需要依賴進口,而全球銅資源也只夠使用40年。從節能環保的角度看,“鋁代銅”似乎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進退兩難的處境
“鋁代銅”給企業帶來的直接效益便是成本的下降。據了解。鋁的價格只有銅的約1/3,今年滬銅最高價達7萬元/噸,目前仍然在6萬元/噸以上,而鋁價則維持在2萬元/噸以下。
“單套空調平均用銅約11.5公斤,‘鋁代銅’技術是眾多空調企業降成本的選擇。”上述不愿具名人士表示。而根據劉步塵的估計,一臺空調使用鋁材料后,大約可以節約60~80元。
而在今年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人力成本增加等多重壓力下,對于平均利潤只有10%的家電業來說,幾十元的成本節約空間也足夠可觀了。
不過,在眾多家電企業看來,“鋁代銅”仍然是個燙手的山芋。在2007年就有家電行業協會人士表示,目前的認知誤區只是暫時現象。按照銅鋁連接管空調的銷量增長速度,預計3~4年后,國內市場90%以上的空調都將是使用銅鋁管的空調。不過時至2010年,“鋁代銅”并沒有取得突破性發展。除了奧克斯、LG等少數幾家企業在推行“鋁代銅”產品外,大部分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仍然堅持使用銅作為原材料。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有些企業憑借規模優勢,可以消化銅材料的成本,這是部分企業不考慮用鋁代銅的一個因素。
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多家企業表示對此不方便發表觀點,怕給競爭對手找到攻擊的機會。洪仕斌表示,雖然實際成本擺在那里,但是企業在“鋁代銅”問題上都舍不得再邁步了。由于先吃螃蟹的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很多企業就采用跟隨策略,即使是銅的價格高企,也不愿去冒險。
這種早在2007年就獲得了行業管理部門和協會肯定的材料替代方式,到目前仍然處于低水平發展方式。
一邊是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而不斷受擠壓的利潤空間,一邊又是對“鋁代銅”的謹慎甚至排斥,“大家都不敢當出頭鳥,怕受同行攻擊。創新總是有風險。”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爭論不休的“鋁代銅”
早在2001年,一些家電企業就開始了對“鋁代銅”材料和工藝方法的研究和創新。“鋁代銅是一種革命性的材料替代方法。”洪仕斌這樣評價“鋁代銅”的地位。
然而,消費者對此卻并不放心,因為銅的延展性、密封性都要高于鋁。到了2007年,“鋁代銅”在技術上是否成熟經過了激烈的爭論。
由于擔心鋁在性能上劣于銅,當時“鋁代銅”空調產品一度被質疑為質量不過關。不過當年8月1日,中國電子商會、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等機構同時表示,空調連接管“鋁代銅”技術是在銅資源緊張的大環境下,在保證連接管功能效果基礎上所研發的一種材料替代技術。這種方式還被中國發明協會推薦為2007年節能減排優秀項目。
不過,部分消費者甚至生產廠家對“鋁代銅”仍然心存芥蒂,擔心使用鋁會使產品質量打折扣。家電觀察人士劉步塵告訴記者,在有些企業和消費者眼中,真正的好產品一定要用銅作為原材料,而不是用鋁。
“由于鋁和銅物理性能的差異性,在生產工藝、焊接、防腐處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鋁代銅’最大的隱患是其焊接口容易泄漏,不能過度彎曲,不利于移機這樣的第二次安裝。”某空調企業不愿具名的人士如是表示。
實際上,“鋁代銅”被寄予了更為深遠的意義。由于我國銅資源匱乏,一半電解銅都需要依賴進口,而全球銅資源也只夠使用40年。從節能環保的角度看,“鋁代銅”似乎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進退兩難的處境
“鋁代銅”給企業帶來的直接效益便是成本的下降。據了解。鋁的價格只有銅的約1/3,今年滬銅最高價達7萬元/噸,目前仍然在6萬元/噸以上,而鋁價則維持在2萬元/噸以下。
“單套空調平均用銅約11.5公斤,‘鋁代銅’技術是眾多空調企業降成本的選擇。”上述不愿具名人士表示。而根據劉步塵的估計,一臺空調使用鋁材料后,大約可以節約60~80元。
而在今年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人力成本增加等多重壓力下,對于平均利潤只有10%的家電業來說,幾十元的成本節約空間也足夠可觀了。
不過,在眾多家電企業看來,“鋁代銅”仍然是個燙手的山芋。在2007年就有家電行業協會人士表示,目前的認知誤區只是暫時現象。按照銅鋁連接管空調的銷量增長速度,預計3~4年后,國內市場90%以上的空調都將是使用銅鋁管的空調。不過時至2010年,“鋁代銅”并沒有取得突破性發展。除了奧克斯、LG等少數幾家企業在推行“鋁代銅”產品外,大部分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仍然堅持使用銅作為原材料。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有些企業憑借規模優勢,可以消化銅材料的成本,這是部分企業不考慮用鋁代銅的一個因素。
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多家企業表示對此不方便發表觀點,怕給競爭對手找到攻擊的機會。洪仕斌表示,雖然實際成本擺在那里,但是企業在“鋁代銅”問題上都舍不得再邁步了。由于先吃螃蟹的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很多企業就采用跟隨策略,即使是銅的價格高企,也不愿去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