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式管理的說法非常盛行,究竟有沒有中國式、日本式以及西方式管理模式?哪種管理模式更適合國內企業的發展?我以為,這其實是一個沒有必要明確區分的概念問題。嚴格來講,管理的內涵大體都是一致的,只不過在應用環境和背景上可以有所側重,沒有必要把管理生硬地按照地區或文化分成中國式、日本式還是西方式的。
管理的本源是不斷有效滿足顧客需求
首先,要明確管理的本源問題。無論什么樣的管理模式,對任何一個管理者來說,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企業管理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企業管理的實質是什么?
當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明確指出:"企業是適應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只有顧客購買和消費產品或服務,只有為顧客創造出價值,企業才有了存在價值。換一個角度思考,就是企業想生產什么并不十分重要,企業的人員組織構成也不重要,而不斷滿足顧客的需求,創造出他們所認知的價值,才是決定性的。
顧客可以不需要某個企業,但企業不能沒有顧客,能否不斷滿足顧客的需求才是企業基業長青的歸宿。中國式管理中強調"企業安人為第一要素",雖然我們不否認,今天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需要創造一個和諧的內部環境,但這還不是企業管理的本源所在。市場經濟的規律反復證明:企業只有讓顧客滿意了、認可了,企業才具有存在意義。俗語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沒有顧客的認可,不能給顧客帶來利益,企業就失去了生命源頭。
因此,企業要生存、求發展,既要牢牢把握顧客第一的思想,更要統籌兼顧股東、員工、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利益,這才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出發點,這樣才是真正理解了科學管理的源頭問題。
其次,企業管理者必須認知自身的角色和價值。通常,我們談到企業管理,內涵就是"引導并帶領團隊成員,有效地運用組織各種資源,包括人力、財力和物力等去完成企業組織的目標"。也就是說,企業經營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必須有達成一致的績效,更通俗地說,就是企業做事情不但要有意義,而且必須達成結果,否則企業就無法生存。
超越"家長式"管理領導者要追求企業目標
按照某些大師的言論:企業經營只是為體現"修齊治平的個人價值",這只能是一種個人的領導藝術修煉,而不是企業經營原則。所謂"聚合安人,協同一致",可以歸納入企業文化范疇,而不能作為企業發展的宗旨。
21世紀,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和激烈的競爭氛圍,企業的發展要以顧客為導向,既要遵循"計劃-執行-檢驗-行動"的傳統管理循環鏈,更要融合企業目標,描繪"目標指引-帶動變革-建設團隊"的領導循環系統。換言之,要當好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從心態轉變、技能轉變、職責轉變入手,不斷提升"正己、帶人、理事"的能力,尤其是要提升自我領導、人際交往、團隊整合的能力,適應變化,善于創新,以實現目標績效為最終目的。
如果我們一味追求安人、滿意、大同,事實上是不太可能做到。企業的發展需要高度注重人的感受,但不能只停留在人的感受上,否則企業將要付出極大的成本。
這方面,韋爾奇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領導GE的變革中,他創造性運用了克羅頓韋爾培訓中心的職能,采用行動學習、共同反思的方法,讓GE萬余名管理者迅速轉換了思維,提升了職務勝任力。表面看,他冷酷,不討人喜歡,要求苛刻,也不刻意去尋求下屬的支持。然而,他制定了高標準,并期望人們能達到這個標準,并為你提供教育訓練的機會。結果是,他比其他人贏得了更多的尊敬,他比其他人培養出更多的人才。總而言之,一個領導者或是管理者,必須是卓有成效的,必須擁有正直的品格,而不能僅僅是一個和睦可親的大家長。
管理模式的“地域性”存在謬誤
最后,我們可以反思自身:管理需要區分中國式或西方式嗎?
今日世界已成為一個大家庭,信息化技術和文化的融合已成為開放的世界潮流。我們可以看到,吃著麥當勞、穿著名牌牛仔褲、看著韓劇、上著互聯網、運用全球統一的工作語言和標準的工作者比比皆是。
走在繁華都市中的你也許已經無法區別地域經濟的不同。如今,人們生存環境的半徑變大了,隨著經濟活動的交流,人們的意識也逐漸趨同。那么,企業還要刻意區別自己的區域和管理類型嗎?
海爾已在美國設廠、在歐洲建立營銷中心;華為有900多位外籍員工,對他們又要采取什么樣的管理摸式?是中國式還是西方式的?臺灣企業趨勢科技,是一家僅有2300名員工、年銷售額達5億美元、市值達60億美元的公司。據報道,其財務總部在日本、銷售總部在美國、研發總部在內地、開發中心在馬來西亞,對于這樣一個已經完全國際化的企業應該要采取什么樣的管理方式?
趨勢科技CEO張明正把他領導的企業增長的動力歸結為國際化:在管理上采取超越國界的管理,"如果不是從一開始趨勢科技就建立了鮮明而強勢的企業文化和統一規范的管理模式,吸引各國精英加入并認同,我想這樣的超國界組織是很難長時間維系的。"
由此可見,管理的本質是一致的,它在引導、啟發、規范人的行為和觀念方面,無論是應用在西方還是東方,都是一樣的,區別只在于管理者自身,是否真正把握了管理的精髓,而非只是學會了簡單的概念和似是而非的所謂理論。
行文至此,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德魯克的名言:“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企業管理是注重實踐的,那些表面上花哨,但不能真正被實踐驗證,不符合與時俱進的創新要求的管理方式,只會破壞企業的管理績效,最終無法適應管理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