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初步統計,寶山、柿竹園、黃沙坪、水口山等16家危機礦
山企業的接替資源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探獲大量鉛、鋅、鎢、錫、鉬、鉍、金、銀、銅、
銻、煤、鐵礦石等資源,新增資源儲量的潛在經濟價值達2000億元以上。
所謂危機礦山,就是在現有開采利用技術、開采能力下,保有可采儲量服務年限不足
5年(嚴重危機)、10年(中度危機)、15年(輕度危機)的大中型礦山。
礦產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有色金屬、煤炭、鐵礦石
、磷、高嶺土等金屬與非金屬資源呈日益緊缺之勢。全國危礦辦總工程師葉天竺稱,本世
紀初,我國的重要礦山約有2/3進入中老年期,資源逐漸枯竭。
礦山資源枯竭問題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2004年9月,國務院通過《全國危機礦山接
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2004~2010)》,在具有資源潛力的老礦山周邊或深部找礦,以延
長礦山服務年限。
2005年,湖南省16家礦山企業進入國家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籠子”。經過5年不
懈努力,已取得豐碩成果。
寶山,這個曾經宣告破產的老礦山,已煥發出勃勃生機。據悉,在寶山礦區的中深部
共探獲銅鉬礦體35個、鉛鋅礦體25個,共探獲銅金屬量8.7萬噸、鉬金屬量1893噸、鉛金
屬量34.48萬噸、鋅金屬量38.22萬噸等。在探獲的礦體中,還伴生大量的金、銀、鎘等貴
重金屬。可延長服務年限52年,潛在經濟價值206億元。
去年底,葉天竺率項目驗收組,對寶山礦的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進行了驗收,
按照10項標準進行逐項打分,該項目以94分的高分被評為質量優秀項目。
“黃沙坪的鉛鋅礦新探明資源量,相當于新增7個大型、3個中型礦床。”3月16日,
湖南有色股份黃沙坪礦業分公司負責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初步估算,黃沙坪礦區新增鉛鋅資源量60.9萬噸、銀425.4噸、鎢鉬錫鉍33.76萬噸、
鐵礦石4184.8萬噸等。按現有生產能力,新增鉛鋅資源量可延長礦山服務年限8年,鎢鉬
多金屬礦資源量可延長礦山服務年限62年,潛在經濟價值為412億元。同時,在接替資源
找礦過程中,還發現了銅等礦種的礦化標志和一定規模的銅礦體,有著“有色常青樹”之
稱的黃沙坪礦山前景令人著迷。
柿竹園、水口山等老礦山的新增資源量也都達到大中型規模,可延長礦山服務年限3
0至70年。
這些危機礦山尋找接替資源的經驗,被國土資源部作為危機礦山找礦的典型予以推介
。
危機礦山找礦戰略使湖南省一批老礦枯木逢春
湖南省是全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有著“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然而,經過多年
開采,不少礦山已步入風燭殘年,資源危機正步步逼近。
“湖南省的主要礦區開采歷史長,資源儲量消耗大,一些礦山企業的資源供給能力迅
速下降,直接影響湖南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處長李國清說。
作為有色金屬冶煉需求量最大的鋅鉛資源,湖南省自給率目前已不足30%。
據柿竹園有色金屬公司副總經理何斌全介紹,該公司的東坡礦區鉛鋅開采已有幾百年
歷史,至2007年底,保有資源不足開采2年,生產處于半停狀態;同時,鎢鉬鉍多金屬生
產,自2005年以來,礦體綜合品位逐年下降,且原礦性質復雜,氧化嚴重,選礦難度加大
。
再如,湖南省最大的鉛鋅開采礦山和鉛鋅原料基地黃沙坪礦業分公司2005年的調查顯
示,其服務年限僅有4.89年。享有“世界銻都”之稱的錫礦山地區,在經過110多年的開
采后,現保有銻礦儲量已不足40萬噸。
隨著湖南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提速,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加,資源短缺無
疑將更為嚴重。
隨著資源逐漸枯竭,礦區員工家屬的就業與生活也將面臨著艱難的選擇。
寶山鉛鋅銀礦1974年投產,建設規模為日采選礦石2500噸,是當時亞洲第一大選廠。
30余年里,露天礦開采完,轉井下淺層開采。但淺層開采完后,中深部勘探開采無力投入
,生產難以為繼。2006年5月,寶山礦宣布實施國家政策性破產。破產之時,除一批退休
退養及已進入社保的職工外,還有在職員工1000多名沒有著落。
而黃沙坪的負擔更重,5000多職工加上家屬,事關1.5萬人的生存。
尋找接替資源已是當務之急!
2004年,湖南省瑤崗仙鎢礦被國家列為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的9個試點企業之一。
2005年,湖南省正式啟動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
“第一步是要摸清家底。”李國清介紹,湖南省分4批次對55個國有或國有控股大中
型礦山企業摸底,調查發現資源危機礦山達45個,占調查總數的82%。其中,資源嚴重危
機礦山就有27個,中度危機礦山10個。可喜的是,45個資源危機礦山中,33個礦山的邊深
部發現了找礦潛力。
摸清家底后,湖南省專門制定了全省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綱要,再根據礦山的不同
情況,區分類別、合理規劃、統籌部署,最后確定將16家礦山企業列入全國危機礦山接替
資源找礦計劃。
按照《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中央財政投入20億元支持全國各地危
機礦山找礦。據悉,目前,湖南省16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已獲得中央財政投入
1.402億元,同時礦山按1:1配套投入,將找礦重點聚焦礦區深邊部。
接替資源找礦,使湖南省一批老礦山枯木逢春!
“我們正在‘找米下鍋’和‘等米下鍋’,國家實施的危機礦山找礦舉措救活了寶山
!”湖南寶山有色金屬礦業公司總經理薛峰激動地對記者說。
這應該說是肺腑之言。寶山礦破產后,600萬元出讓都沒人要;如今卻成了“香餑餑
”,戰略投資者紛至沓來。令人興奮的是,寶山礦及周邊豐富的銅資源,即將成為湖南省
銅產業做大的亮點。近年內將投入巨資,建成一期年產15萬噸陰極銅及采、選、冶精深加
工銅產業鏈。
“大量接替資源被找到,不僅延長了礦山的服務年限;發現新的礦脈帶、礦體,尤其
是一些多金屬新品種,無疑將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通過這次找礦,進一步摸清
了礦區的成礦規律,也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副處長
周亞斌說。
科學的運作機制與有力的技術支撐推動找礦大突破
湖南省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重大突破?
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彭悅認為,找礦能實現重大突破,一方面得益于科
學的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則是有力的技術支撐。
我國傳統的體制是探礦、采礦相分離。礦山企業一般只采礦不找礦,而地勘單位獨立
找礦,形象地說是互不相關的“兩張皮”,也就是說,地勘單位的技術與采礦單位的開采
能力是分開的。
而此次以礦山企業為主體,勘查與開采單位無縫對接,實現探采一體化。
湖南有色金屬管理局局長宋建民認為,礦山企業與地勘單位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各自
的優勢和長處,這是找礦取得快速突破的關鍵。一方面利用礦山在長期生產中積累下來的
大量礦床地質資料,節約了勘查的時間和費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勘單位找礦的技術優
勢,找礦能更快更直接出成果。
承擔全省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的勘查單位,無不是精挑細選。先決條件是必須熟悉
礦山地質情況,具有雄厚技術力量,擁有甲級資質。如柿竹園、黃沙坪項目由湘南地質勘
察院承擔,有色地勘局一總隊長期駐扎寶山,水口山由湖南有色地勘局二一七隊負責勘查
。
一批監審專家嚴格把關,也有助于湖南省危機礦山找礦迅速取得重大進展。為成功實
施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國家聘請了一批一流的老專家,組成項目監審小組,深入一線
礦山、地勘單位,進行現場指導,具體部署探礦工程,現場解決技術難題。
負責湖南省危礦項目監審的5位專家,盡管平均年齡已有70多歲,但他們不辭辛苦,
深入找礦第一線,從立項論證、設計審查、項目實施到報告遞交,全程把關。在項目實施
過程中,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確保監審工作的獨立性,維護專家組的權威。
尤為令人可喜的是,此次找礦,湖南省還創新了礦山找礦的新思路。如按傳統的成礦
理論,一般認為,花崗巖背后很難存在有色金屬資源,因而放棄繼續勘探;以前有色金屬
礦產勘查開采一般都在海平面以上,此次已深入到-200米至-400米以下……但這次找礦,
顛覆了以前的不少成礦理論。
彭悅認為,湖南省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能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國家財政投入的“
杠桿”效應,自然是第一推力。黃沙坪、柿竹園、寶山等16家礦山,這些年并未停止找礦
的步伐。邊深部找礦,投入大,投資風險也高,企業自身的實力畢竟有限。國家投入資金
支持邊深部找礦,如雪中送炭,的確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在湖南省也得到了“厚待”。全省成立了高規格的危機礦山
接替資源找礦領導小組,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組織、分工負責”的原則,承擔危機礦山
接替資源找礦項目所在市、縣,也分別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礦產資源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
主動提供服務,并切實維護地質勘查秩序,協調處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類矛盾糾紛;幫
助礦山企業解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如通過與財政部
門的協調,將勘查資金直接撥付到勘查單位,減少了中間環節,保證了中央財政資金的及
時到位。
找礦,這個“純技術”活,在此次危機礦山找礦中,已變成了行政、技術的一次大合
唱!
良好的找礦環境,讓礦山企業找礦激情迸發。國家與采礦企業本是按11的比例投入
找礦,但在實際運作中,部分企業的投入隨著探礦深入而不斷加大。柿竹園千方百計自籌
資金完成了項目涉及的工程量,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機較嚴重的2008年至2009年,也沒有因
為投入而影響項目進度。此外企業還投入大量資金,在深部加密勘查,深化和鞏固找礦成
果。
找礦旗開得勝,危機礦山找礦勁頭鼓得更足。他們希望國家繼續加大投入,盡快啟動
下一輪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