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看似一個悖論:在設備和人員穩定的基礎上,擠壓廠在投產運行幾十年后,在設備老化問題不斷升高的具體情況下,安全工作卻呈現了更加穩定的態勢。此時此刻,在從傳統層面探尋該廠安全成績單的同時,這塊安全生產“公示欄”或許能引出另一番視角:安全工作背后的文化支撐。
責任成就安全: “責任警鐘”帶來的變化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如果把安全看成是一個蹺蹺板,責任就是蹺蹺板的兩頭,當責任意識出現動搖時,蹺蹺板就會上下起伏。制造業工廠絕大部分事故的發生與人的不安全因素有關,而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體現在責任心不強、安全意識淡薄。如何在每個人腦中裝上“責任警鐘”?對此,擠壓廠給出的答案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倡導“零缺陷”的管理思想,用心用腦做事、不留絲毫隱患;“人人都是本崗位安全第一責任人”。
在這樣的理念倡導下,“安全”和“責任”二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深深扎根于擠壓廠每一個職工的心中,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沒有責任意識,就談不上安全生產;沒有責任意識,打造本質安全型工廠永遠是一句空話。
光有軟件還不行,擠壓廠不忘從硬件上下功夫:通過“擠壓廠各級人員安全責任制”、“擠壓廠安全生產管理考核辦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產管理措施,認真落實各級人員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對安全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做到人人頭上有安全指標,個個身上有安全責任,消除安全死角,形成安全生產,人人有責,人人主動負責的良好局面。
預防勝于追究:預防文化構建的啟示
如何把 “一切事故都可以預防”的安全理念真正落到實處?擠壓廠的回答是: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推行危險點預控管理。
近幾年來,擠壓廠致力于安全管理工作由傳統的“事故追究型”向先進的“事故預防型”轉變,把“預防”二字作為安全管理的核心,努力建設預防文化,構筑人、設備、管理三位一體的預防體系。該廠緊緊抓住人的安全意識這個核心,通過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員工深刻認識安全生產對個人、家庭、企業的極端重要性,使職工首先在思想上“人人講安全,人人重視安全”,消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員工的抵觸情緒,從而形成整體的安全意識,為構筑預防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堅持不懈地進行設備治理和更新改造,用更加優良的技術構筑設備安全體系,最大限度降低設備的不安全因素。近5年來,該廠全面完成了主機“水改油”,大大提高了設備自動化程度,降低了設備運行中個人因素的干擾。
同時,擠壓大力推行“危險點預控管理”,一方面,對各科室、班組及主要生產崗位進行危險點分析,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對重大檢修、技改、施工項目進行危險點預控,進行事故預想,編制事故預案,把可能產生的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將安全性評價標準常態化,將安全性評價與日常生產管理工作結合起來,避免新的整改項目產生,實現安全性評價的常態化管理,從而在整體上提高了工廠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