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瀝華昌鋁廠的生產車間,多條生產線正在不停運轉,個人忙著操縱機械對鋁型材擠壓、切割。
員工張先生說,自春節假期返廠后,就進入了正常的工作狀態。
華昌鋁廠現有生產線30條,主要生產鋁合金門、窗和幕墻等鋁型材產品,日產能達到200噸。該廠副總經理武衛社說,自年初八開工以來,工人返工率已達到99%,來自國內和國外的訂單也源源不斷。
大瀝素有“中國鋁材第一鎮”的美譽,經過前兩年的節能減排整治后,鎮內的鋁型材生產企業從原來182家削減為130家,去年的產能近200萬噸。
大瀝鋁型材協會秘書長助理何偉東說,節后對鎮內多家鋁型材企業的調查顯示,企業普遍都在年初八或初九就開工,企業節后返工率和訂單形勢都非常喜人,實現了開門紅。
何偉東分析說,鋁型材市場能穩步發展,得益于國家對保障房的建設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大力推進,他預測,未來幾年鋁型材行業還將持續看好。
鋁材是大瀝工業重頭戲,已有20多年歷史,是國內乃至世界聞名的建筑型鋁材產業基地。目前大瀝鋁材已占到全國總量的35%,占廣東建筑鋁材產量的50%。有銅鋁型材、不銹鋼、壓鑄等相關企業
1000多間,其中鋁型材廠有110多間,生產線450多條,年生產能力可達60萬噸,產品暢銷內地,亦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市場。其中廣東華昌、偉業、堅美、鳳鋁等4家鋁材企業獲得‘國家免檢產品’
稱號。
令大瀝人引以為豪的是,大瀝已是全國最大的鋁型材生產和貿易基地,但同時令人尷尬的是,隨著國內其它地區鋁型材產業的異軍突起以及中國的入世,大瀝有色金屬加工業逐漸顯露出自身的
弱點和不足:這些企業群體主要由中小企業構成,產品結構簡單、自主知識產權缺乏,技術含量較低,技術資源和技術儲備普遍不足,難以適應和滿足新經濟格局的要求。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以
來,大瀝積極引導企業向高新技術、高效益的現代化企業轉軌,亞洲、堅美、鳳鋁等少數的鋁型材生產企業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企業。目前,亞洲、堅美、鳳鋁等為數不多的較大型鋁型材生產企業
,主要通過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但大部分的企業屬中小規模,生產技術設備滯后,難以與國內外的頂尖高手過招。
要使大瀝鋁業告別單純的量的擴張,轉向量與質兩翼齊飛,除了利用好原有的產業和人才技術優勢外,還要求企業不斷更新生產設備和提高生產技術。但是,要做到后者,光靠本地企業自身的
努力,企業主們顯然有點力不從心。難題擺在面前,大瀝人沒有退縮半步,而是積極面對并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去年9月“廣東有色金屬技術創新中心”的成立,便是政府、企業和相關專業協會
積極攻克這一難題的有益嘗試。創新中心設有展示中心、培訓中心、信息網絡中心、檢測中心、物流中心以及知識產權和服務中心等,重點為南海有色金屬加工業及省內同行業提供多領域的共性技
術和專業技術服務,自正式運作以來,對于大瀝鋁業鞏固現有產業地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行業技術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大瀝已有廣東華昌、偉業、豪美、鳳鋁等4家鋁材企業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稱號,大瀝鋁型材行業的免檢產品已占南海同行的80%。廣東堅美、鳳鋁等企業獲得“省名牌產品”稱號。
亞洲鋁業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后還被2002年度《福布斯》雜志評為“全球200家最佳小型企業”。大瀝已有50多家鋁材企業取得iso和方圓認證;20多家企業擁有噴涂、電泳、隔熱鋁型材生產技術設
備,使大瀝鋁材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較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