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河南傳出對電解鋁企業電價“解壓”的消息。昨日,神火股份證券部人士稱,“河南電價補貼政策宣傳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至今還未執行。”
然而,事實上,為將電解鋁企業拉出虧損“泥潭”,近期多地推出電價優惠政策。政府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市場的認同,上海一研究員將此舉視為“飲鴆止渴”,“一方面與國家調整高效能產能的政策相悖,另一方面也無助行業脫困。”
電價“解壓”此起彼伏
7月24日,上海市場電解鋁報價15400元/噸,較今年年初下跌570元/噸,跌幅為3.5%。
這一數字卻將國內大多電解鋁企業拖至虧損。據了解,目前市場主流電解鋁錠生產成本為約14000-16000元/噸。其中華東地區鋁生產企業成本為15877.4元/噸,西北地區鋁生產企業成本為13809.9元/噸,電力成本比例分別為44%和30%。
伴隨著電解鋁價格的一路下跌,各地紛紛出臺電價優惠政策。廣西最早明確,“對于以往停產產能,如重新投入生產,將享受0.1元/度電價補貼。”
6月初,河南批準給予電解鋁企業每度電0.08元的基礎緩繳額,未來根據用電情況每度電再增加0.02元的緩繳額。未來當鋁價高于17500元/噸后,這部分緩繳的電費將被要求補交。
6月26日,貴州省物價局發出通知稱,從今年6月1日至明年5月31日,貴州省將對工業用電大戶恢復試行豐枯電價政策。此政策執行后,貴州電解鋁廠執行電價為0.47元/度,優惠0.05元/度。
從7月1日起,寧夏對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碳化硅、單晶硅、多晶硅、金屬錳、鋼鐵等產品生產企業用電進行0.005元/千瓦時至0.025元/千瓦時不等的補貼。
不過,昨日河南當地企業——神火股份證券部人士稱,“河南電價補貼政策確實有這么一回事,宣傳也有一段時間了,但至今還未執行。”
集體虧損政府救市
“政策遲遲不見下來,主要是下調高耗能企業電價有悖于國家節能環保政策初衷,也涉及到補貼的費用由誰來承擔,因地方政府對電網公司無管轄權”,上海一研究員解釋。
畢竟,一年前國家發改委、國家電監會、國家能源局才出臺《關于清理對高耗能企業優惠電價等問題的通知》,迄今尚未失效。不難發現,盡管地方政府出臺電價優惠政策的熱情不減,但在地方政府網站很難發現正式文件的蹤跡。
“政府是不得不出手了。”上述研究員表示。以河南為例,電解鋁是該省的支柱產業,2011年產量388萬噸,占全國的22%;行業用電量539億度,占全省重工業用電量的30%。
經過2011年電價上調后,目前國內電解鋁企業平均虧損600元/噸,由于河南地區電解鋁企業自備發電機組不足,部分成本高的電解鋁企業虧損已經超過1000元/噸,已經有不少煉鋁企業不堪虧損減產、停產。
即便是行業內的佼佼者——神火股份、焦作萬方和中孚實業三家上市公司,除神火股份2012年一季度微增7.7%,焦作萬方預計上半年凈利同比下降80.23%-84.43% ,中孚實業則一季度虧損1.1億。
“電解鋁生產線停產后重啟成本高昂,若政府不出手救援,一旦這些裝置關停后很難再次重啟。”該研究員稱。此外,由于電解鋁產能關停,當地“電富裕”現象嚴重,國家電網也樂得與河南政府協商解決費用問題。
按照券商研究員的測算,如果神火股份、焦作萬方和中孚實業的電價成本每度能夠下降0.05元,同時以每噸電解鋁行業平均耗電量1.4萬度計算,則3家公司今年的每股收益分別有望增加0.11元、0.26元和0.15元。
“把錯脈”無助脫困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地電費補貼政策密集出爐的6月,現貨鋁價卻出現持續下跌,為今年鋁價最大跌幅。期貨市場上滬鋁價格波動更大,主力合約1210從6月初15950元/噸下滑至15060元/噸,最低探至14925元/噸。
神火股份上述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如果優惠政策執行,有減虧的作用,每噸可減少虧損1000多元,但還是不能改變虧損的狀況,折算下來每噸還要虧五六百元。今年電解鋁行業整體處于虧損狀態,要徹底走出困境還要更大力度的扶持。”
深圳一研究員則表示,“企業經營困難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經濟低迷、需求放緩、產能過剩,電價下調降低了生產成本只會促使原本減產停產的企業放緩節奏、加劇過剩局面,同時使市場有由于成本下降而導致價格進一步下降的預期,促使金屬價格進一步下滑,最終還是降低企業盈利。”
據了解,5月份中國原鋁產量為168.3萬噸,同比增加9.1%,環比增加9.5%。產量同比增速回暖的重要原因,即廣西地區率先進行電價補貼后,電解鋁復產產能超過50萬噸。“可以預見,隨著河南、貴州等地區相繼出臺類似補貼政策,后期電解鋁產能仍維持上升的態勢。但從電解鋁主要的下游需求來看,房地產和汽車行業對鋁消費的拉動能力有限,因此政府救市無異飲鴆止渴。” 該研究員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