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規實施后,截止到7月,已實現出口鎳礦達218萬噸,鋁土礦60.2萬噸,銅礦17.6萬噸和鐵礦石140萬噸。在85家注冊出口商的審核中,目前已有59家獲得出口許可證。
世界最大的鋁生產商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副執行總裁奧列格·穆哈麥德申25日在北京表示,目前,包括力拓在內的多家全球礦業巨頭都在減產,俄鋁也將于27日宣布減產27.5萬噸。
據俄鋁預計,今年全球鋁消費將進一步上漲,增長將達到7%左右,主要消費行業為建筑業和交通業。
穆哈麥德申認為,當前國際市場價格并沒有真實反映鋁產品的成本,現貨市場相較交易所存在200美元/噸左右的溢價,世界鋁業有30%處于虧損狀態。伴隨著消耗量持續增長及產量增長放緩,根據俄鋁內部計算,2012年上半年全球鋁市場短缺60萬噸。
25日,俄鋁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簽署諒解備忘錄。
穆哈麥德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是俄鋁非常重要的市場,這次合作對俄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今后雙方將加深相互投資并開展共同對外投資,同時在研發和技術等方面展開合作。
穆哈麥德申稱,今后與中國的合作將包括技術交流和共同研發,例如用于原生鋁的催化劑、鋁生產的節能供電、創新的氧化鋁生產方式等;在投資方面,中國與俄羅斯在鋁業領域有很大合作空間,中國企業可以到俄羅斯投資,充分利用俄羅斯較低的電力成本,共同建設,生產高效能的鋁產品。
作為全球最大的鋁生產商及主要氧化鋁生產商之一,俄鋁旗下有關鋁產品已在2011年于上海期貨交易所注冊,并可根據合約進行交付。此次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合作將進一步促進俄鋁與中國鋁業的長期合作。
今年以來,不僅鋼鐵、煤化工、多晶硅等行業虧損幅度逐漸擴大,電解鋁行業的虧損與去年相比也更加突出,行業虧損面已經超過三成。造成虧損的原因,一方面與電價過高有關,另一方面與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也有很大關系。
9月5日,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了《2012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上半年報告》,稱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國電解鋁行業經濟運行情況進一步惡化,前景不容樂觀。
該報告顯示,1~7月,鋁冶煉行業企業盈虧相抵凈虧損18.9億元,而去年同期實現利潤77.2億元;企業虧損面達35.4%,虧損總額為81.1億元,同比增長216.1%。
生意社分析師范艷霞向記者介紹,山東、河南許多電解鋁中小企業從今年6月份開始也已減產甚至停產,僅河南地區從電價上調以來減產就達40萬噸,另外國內最大的龍頭企業中鋁今年也一直在虧損。
“現在企業的電解鋁項目每月能虧損1個億,本來今年設定的虧損總額是要限定在8億元以內,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已經提前‘完成目標’了。”河南神火集團一位工作人員對本報表示。
電解鋁行業出現大幅虧損與電價是分不開的。報告稱,目前過高的電價已使電解鋁企業難以消化。1~7月,我國鋁冶煉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加11.9%,主營業務成本增加16.9%。按行業平均電價0.52元/千瓦時計算,國內電解鋁生產平均成本已高達16800元/噸。
上述河南神火集團工作人員也表示,眼下電價成本能夠占到總成本的50%左右。
此外,原料氧化鋁的價格出現上漲。6月開始中鋁氧化鋁的對外報價上調了100元/噸,而市場上氧化鋁的價格也達到2700元/噸。
“目前國內鋁的市場均價在15385元/噸,基本處于成本線以下,按照電解鋁生產成本15900元/噸來計算,現在已屬于倒掛了。”范艷霞說。
今年前7月,國內市場鋁現貨平均價格為15992元/噸,同比下降5.6%,其中7月份平均價格為15561元/噸,比上月下跌1.7%。若國內外經濟形勢短期內不能好轉,鋁價還可能進一步下滑。
目前,我國鋁冶煉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5%左右,已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范艷霞表示,以前電解鋁行業利潤可觀,企業進行“跑馬圈地”,大量上項目,導致現在產能難以消化。
同時,高價格也抑制了出口。雖然我國多數工業產品已在國際市場中占有較高份額,但在外部需求持續萎縮的沖擊影響下,電解鋁出口形勢同樣不樂觀,產能嚴重過剩也就表現得更為突出。“河南現在的電價是每度0.53元~0.61元,但國外很多企業的電價在3美分左右,生產成本要比國內低很多。”卓創資訊分析師張清表示。
在產能過剩、出口受限的形勢下,業內人士建議電解鋁行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向深加工轉移,向下游鋁材、鋁合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