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出,作出上述判斷主要是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從先行指標來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二是房地產市場調控組合政策的實施,對建材、家電和鋼鐵等工業品需求將產生影響。三是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加大了下半年出口的不確定性。
一是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仍然脆弱,出口壓力增加。當前,歐美失業率仍處于9%至10%高位區間。主要國家赤字水平居高難下,導致各國政府緊縮財政支出,社會總需求壓縮。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增加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同時,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趨勢加強,上半年國際上針對我國的貿易救濟措施共有38起,其中歐盟7起,涉案金額達到46億美元。
二是投資增速放緩,企業技術改造投資長效機制亟待建立。目前,中央重視、地方支持、企業歡迎、社會關注的技術改造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但長效機制需要加快建立。
三是淘汰落后產能和抑制重復建設任務艱巨,結構調整面臨較大困難。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等部分傳統行業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嚴重,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落后產能還占相當比重。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有盲目建設的苗頭。
四是節能降耗任務重,時間緊,完成目標壓力加大。2009年三季度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逐步回升,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快速增長,使得單位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
五是企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加大了企業生產經營難度。能源、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高位波動,用工成本較快增加的壓力加大,中小企業反映融資難的呼聲增加,對出口環境不穩擔心增強。另外,今年春季南方各省發生特大干旱,夏季又發生洪澇災害和泥石流等,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造成影響。
報告在第四部分強調要著力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當前,工業經濟運行正處在關鍵時期,在繼續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同時,要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更加注重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力爭做到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相互促進。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辛國斌在2010年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下半年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夯實回升向好基礎;立足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工業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確保今年目標任務完成;大力推進工業節能減排,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積極推動兼并重組,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專家稱應更強調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認為,中國工業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應該更強調結構問題,但是結構調整的政策難度,會比刺激增長有所加大。
金碚表示,結構問題會遇到三個最突出的挑戰,即資源約束、環境保護、勞動關系會發生重大變化,不可能像過去那樣依靠消耗資源、破壞環境、大幅度的壓低工人的工資和福利這樣的方式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不會“二次探底”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辛國斌表示,工業增速下滑既是主動調整的結果,又與去年基數“前低后高”有關,雖然當前國內工業經濟運行正處在關鍵時期,但整體經濟運行良好,經濟不會出現所謂的“二次探底”。但辛國斌也指出,“目前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艱巨”。
《意見》成為資產重組加速的催化劑
湘財證券研究所王坦認為,《意見》在大的方針和規劃上基本延續了之前煤炭、鋼鐵和汽車等產業兼并重組中所執行的相關政策,但在具體細節和行業選擇上做出了新的規定與嘗試。在中國各級政府現有的GDP考核機制下,企業兼并重組后的歸屬權、對地方財政的貢獻以及就業促進等問題,往往成為省市縣級企業進行兼并重組的最大障礙,而在當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大的趨勢下,產業依據成本和資源等要素進行跨區域遷移和整合將成為必然的選擇。《意見》在一定程度上為跨區域的并購提供了便利和一種跨越地方利益障礙的方式。
此外,《意見》中所提到的六個行業中,鋼鐵,汽車,水泥行業的重組之前一直在進行之中,相關的投資機會已經被市場反復關注,而稀土、電解鋁和機械制造行業這些大規模重組還沒有全面開始,尤其是稀土產業被納入到指導性重組規劃中,很可能預示著全國的稀土資源將進一步向優質企業集中,未來的稀土行業重組完全有可能圍繞上市公司平臺來進行,全行業的行業價值重估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