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鋁庫存降至2011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
鋁庫存連續第15周下降,為2004年以來最長下降趨勢。
鋁庫存中,底特律庫存減少3500噸,降幅最大;其次為弗利辛恩,庫存減少2900噸。
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以下簡稱俄鋁)副總裁弗拉季斯拉夫·索洛維耶夫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鋁市場需求將在數年內保持年均6.5%的強勁增長,未來需求赤字還將走高,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將對鋁價上漲形成支撐,鋁業公司前景可期。
索洛維耶夫表示,目前全球鋁市場需求年均增長6.5%,在未來三至五年內仍將保持這一增長速度。同時,因主要鋁公司保持穩定產量不變或者削減低效產能,加之中東地區投資項目不足,鋁市場供應較為低迷。
俄鋁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鋁需求預計增長6.5%至5500萬噸。其中,中國鋁需求料將增12%,北美增5%,歐洲增3%。而到2018年,全球鋁需求將達到6600萬噸。
需求上漲而供應不足導致鋁業市場出現赤字。據索洛維耶夫介紹,今年鋁市場需求赤字已達140萬噸,明年可能達到150萬噸甚至更高。需求赤字很容易量化統計,因為庫存正在下降,年初有逾500萬噸,到年底可能僅剩200萬噸。
這種供需不平衡的局面推升鋁價格上漲。俄鋁的數據顯示,倫敦金屬交易所期鋁第三季度均價為每噸1987美元,較前一季度上漲10.5%,預計鋁價到今年年底將漲至每噸2000美元之上。
鋁價上漲為俄鋁等鋁業公司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俄鋁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凈利潤2.2億美元,今年前九個月合計凈利潤1100萬美元,按年均扭虧為盈。索洛維耶夫認為,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未來俄鋁等鋁業公司的盈利前景將繼續向好。
據索洛維耶夫介紹,俄鋁最主要的市場在歐洲,歐洲市場份額占到其全部銷售額的46%,俄羅斯和獨聯體占24%,美國占18%,亞洲占12%。未來,俄鋁將重點發展亞洲市場,增加對中國、日本、韓國的出口。
受益于中俄兩國經貿關系的不斷發展,俄鋁等俄羅斯能源企業與中國能源企業的合作也在日益加深。索洛維耶夫透露,幾個月前,俄鋁與中國鋁業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目前正在考慮在俄羅斯成立合資項目,如建立新的冶煉廠、水力發電站等,后續將推進這一合作進程。
盡管中國鋁市場未來潛力很大,但索洛維耶夫對中國的鋁業發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他認為,政府應在盈利投資、社會責任、經濟增長等方面保持平衡。可以考慮削減鋁冶煉等相對低效且容易產生環境污染的上游產業的產能,更多地轉向清潔的、成本較低而盈利更高的下游產業。未來也希望中國政府能考慮從俄羅斯進口上游鋁產品。他還指出,目前中國大約有35%的鋁冶煉產能盈利能力不足,從地方政府獲得補貼以維持經營,因此控制對低效率的鋁冶煉產業的補貼也是中國政府的一大挑戰。
多年來,產能過剩一直是懸在電解鋁行業頭頂上的一把利劍。電解鋁行業也是監管層重點調控的行業之一,目前該行業已經進入了漫長的寒冬季節,產能過剩、全行業虧損已成為電解鋁行業的代名詞。
資料顯示,2008-2010年,全國鋁冶煉行業的利潤總額分別下降至124億元、59億元和118億元。2012年,我國電解鋁產能已超過2600萬噸,產量卻只有2000多萬噸,行業虧損面達93%。雖然面臨嚴重行業虧損,但全國范圍內卻仍有在建、擬建的電解鋁項目,產能溢出呈現出不斷加劇的態勢。
“閉著眼睛賺錢”一去不復返
近些年來,隨著電價上調、氧化鋁成本不斷上升、產能過剩導致電解鋁企業一直處于不斷虧損的地步。記者在查閱中國鋁業發布的三季報中看到,前三季度巨虧54億元,去年,中鋁前三季度僅虧損18.46億元。
中商產業研究院行業分析師方復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電解鋁行業利潤豐厚的景氣周期結束,長期積累的供需矛盾開始顯現。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形成的電解鋁產能大約為3400萬噸,而實際產量僅為2450萬噸,遠超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確立2400萬噸的產量,過剩產能接近1000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72%。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9月份,我國原鋁(電解鋁)產量為204.1噸,同比增長9.57%;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電解鋁產量達1759萬噸,同比增長7.83%。
記者了解到,由于近期氧化鋁價格上漲迅速,預焙陽極等輔料價格基本持穩,電解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鋁價卻依舊低迷不堪。中宇資訊分析師楊曉芬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電解鋁銷售價格就呈現出單邊下跌的態勢,從17200元/噸降至目前的13800元/噸,最低曾跌破12300元/噸,在產品售價下跌、電價等生產成本上升兩面夾擊之下, 出現了成本售價倒掛的現象,全行業虧損延續至今。
利潤刺激導致市場盲目
楊曉芬表示,前些年由于鋁價較高,且投入產出見效快,出于利潤驅使,許多企業一窩蜂涌上來瓜分這塊“蛋糕”,由于缺乏行業自律和市場前瞻性,鋁市場寒冬降臨。
“目前考慮到停復產成本巨大、停產后融資難度提升,多數電解鋁企業自身無減產意愿,而作為就業與經濟大戶,地方政府亦騎虎難下,通過為企業爭取直購電等多種手段給予優惠或補貼,勉強維持其運營。”楊曉芬說。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瑜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造成電解鋁行業處境困難的原因集中在電解鋁產業擴張迅速及需求增速未及預期。
事實上,之所以電解鋁盲目擴張,急速發展,唯一的動力就是利潤的刺激。這似乎已經成了產能過剩不變的定律。
王瑜認為,終端消費低迷,鋁材廠開工率不高。經濟增速下行,消費需求增長不及預期,尤其是房地產行業“遇冷”也是電解鋁行業市場低迷的原因。
其實,對于產能過剩問題,早有業內人士進行專門的討論,認為產能過剩的直接原因是,前幾年投資持續過快增長。而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具體表現為,企業的技術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這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擴張,以及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上。
不論是何種原因所致,如何解決顯得尤為關鍵。
拓展新消費領域尤為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新聞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曾對存在的產能過剩做出了回答,當時中央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明確方向,就是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
具體而言,首先要提高企業的素質,來解決產能過剩,這是一條途徑。其次,通過兼并重組來消化一批產能過剩。再次,通過優勝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的產能。最后,鼓勵我們的企業到海外去發展,轉移一批產能。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多措并舉,我們將努力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職工的權益,使得我們經濟發展能夠進一步走上持續、健康的軌道。
而楊曉芬認為,為了盡快走出產能過剩困難,使市場早日恢復到供需平衡的良性局面,必須擴大市場應用,積極拓展新消費領域,通過增加市場需求來化解當前鋁過剩的產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同時,楊曉芬提出了改變電解鋁現狀的幾種具體措施。其一:推廣以鋁代鋼、以鋁節銅,在鋁消費上加大宣傳,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讓人們意識到鋁材本身以及價格上的優勢,為用戶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其二:在交通方面,以推廣全鋁半掛車、敞篷鋁制運煤車為突破口,不斷擴大鋁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其三:在建筑方面,重點推廣建筑鋁模板、鋁制腳手架、鋁維護板等來擴大鋁在建筑方面的應用。最后,企業應提高自律意識,站在全行業利益的角度,忍痛割愛,主動減少電解鋁的產能和產量。
措施不論如何詳盡,面對電解鋁行業的困境,要從根本上改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定需要一個過程。
方復亮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見,他認為改變電解鋁困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在產能問題上應嚴格控制產能建設,提高進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讓產能與需求回歸到一個協調的關系。在電力成本方面,主要是解決供電差異造成的成本差異。
提升核心競爭力
面對電解鋁產能過剩,價格跌跌不休的現狀,未來如何發展?方復亮認為,從短期看,電解鋁行業需求將維持現狀,產能過剩、下游需求疲弱、電力成本高企三座大山將繼續壓迫電解鋁企業。
同時,電解鋁企業將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自建電廠供電、提升技術水平等方式,進一步降耗增效、節約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長期看,我國電解鋁行業的供電方式與供電成本將趨同,產能產量與需求將達到動態平衡。
王瑜認為,未來電解鋁行業發展有兩點比較明確。一是行業陣痛期未結束,在供需矛盾未有效緩和下,價格回升之路還是比較波折的。二是行業格局發展集群化,比如目前電解鋁西移,隨著時間推遲,新疆聚集區、陜蒙聚集區及青甘寧聚集區發展優劣勢體現將愈加明顯,而川滇聚集區、河南聚集區及山東聚集區將揚長避短、貼近市場化。
王瑜預測,過去鋁行業高銷售利潤率的美好情景恐難再現,未來鋁的銷售利潤率正常情況下會在1%~3%左右,達到5%就算是很理想的狀態,微利將成為一種新的長期的狀態。
通過王瑜的分析,可以看出電解鋁行業未來發展的道路和方向,道路的曲折不可避免,但方向也是比較明確的。
鑒于近幾年的連續虧損,不得不承認鋁業閉著眼睛賺錢的時代已過去,但是,相信通過國家政策調整及擴大產品貨源流向等一系列改革,鋁產能終有一天能夠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
據市場統計消息顯示,周一(11月17日)上海期貨交易所銅庫存增加7452噸至24178噸、鋁庫存增加8300噸至82552噸、黃金庫存維持不變,白銀庫存減少846噸至124344噸。
據外電11月18日消息,日本丸紅商事(Marubeni)周二在電子郵件報告稱,日本10月鋁庫存增至332,200噸,高于9月的313,400噸。
其中橫濱庫存為149,900噸;名古屋為166,300噸;大阪庫存為16,000噸。
11月17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庫存減少275噸,鋁庫存減少9,775噸,鋅庫存減少2,275噸。
據東京11月18日消息,日本三個主要港口截至10月底的鋁庫存連續第七個月增加,觸及五年半高位,因需求減少且日本經濟意外陷入衰退。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東京一貿易商稱,庫存增加亦反映出亞洲其他國家對日本鋁的需求放緩,因中國增加了向鄰國出口的鋁制品。
日本丸紅商事(Marubeni)周二稱,日本10月鋁庫存增至332,200噸,高于9月的313,400噸,為2009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其中橫濱庫存為149,900噸;名古屋為166,300噸;大阪庫存為16,000噸。
貿易商稱:“需求通常在夏季后放緩。我們亦聽說在消費稅上調后,國內建筑業鋁需求減少。”
日本7-9月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年率為意外下滑1.6%,第二季經濟則在上調消費稅后萎縮7.3%。市場原本預期第三季經濟將會反彈2.1%。
貿易商稱:“日本鋁庫存增加的另一原因為中國增加了向越南和印尼等國的鋁制品出口,降低了這些地區的需求。”
鋁庫存連續第15周下降,為2004年以來最長下降趨勢。
鋁庫存中,底特律庫存減少3500噸,降幅最大;其次為弗利辛恩,庫存減少2900噸。
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以下簡稱俄鋁)副總裁弗拉季斯拉夫·索洛維耶夫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鋁市場需求將在數年內保持年均6.5%的強勁增長,未來需求赤字還將走高,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將對鋁價上漲形成支撐,鋁業公司前景可期。
索洛維耶夫表示,目前全球鋁市場需求年均增長6.5%,在未來三至五年內仍將保持這一增長速度。同時,因主要鋁公司保持穩定產量不變或者削減低效產能,加之中東地區投資項目不足,鋁市場供應較為低迷。
俄鋁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鋁需求預計增長6.5%至5500萬噸。其中,中國鋁需求料將增12%,北美增5%,歐洲增3%。而到2018年,全球鋁需求將達到6600萬噸。
需求上漲而供應不足導致鋁業市場出現赤字。據索洛維耶夫介紹,今年鋁市場需求赤字已達140萬噸,明年可能達到150萬噸甚至更高。需求赤字很容易量化統計,因為庫存正在下降,年初有逾500萬噸,到年底可能僅剩200萬噸。
這種供需不平衡的局面推升鋁價格上漲。俄鋁的數據顯示,倫敦金屬交易所期鋁第三季度均價為每噸1987美元,較前一季度上漲10.5%,預計鋁價到今年年底將漲至每噸2000美元之上。
鋁價上漲為俄鋁等鋁業公司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俄鋁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凈利潤2.2億美元,今年前九個月合計凈利潤1100萬美元,按年均扭虧為盈。索洛維耶夫認為,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未來俄鋁等鋁業公司的盈利前景將繼續向好。
據索洛維耶夫介紹,俄鋁最主要的市場在歐洲,歐洲市場份額占到其全部銷售額的46%,俄羅斯和獨聯體占24%,美國占18%,亞洲占12%。未來,俄鋁將重點發展亞洲市場,增加對中國、日本、韓國的出口。
受益于中俄兩國經貿關系的不斷發展,俄鋁等俄羅斯能源企業與中國能源企業的合作也在日益加深。索洛維耶夫透露,幾個月前,俄鋁與中國鋁業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目前正在考慮在俄羅斯成立合資項目,如建立新的冶煉廠、水力發電站等,后續將推進這一合作進程。
盡管中國鋁市場未來潛力很大,但索洛維耶夫對中國的鋁業發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他認為,政府應在盈利投資、社會責任、經濟增長等方面保持平衡。可以考慮削減鋁冶煉等相對低效且容易產生環境污染的上游產業的產能,更多地轉向清潔的、成本較低而盈利更高的下游產業。未來也希望中國政府能考慮從俄羅斯進口上游鋁產品。他還指出,目前中國大約有35%的鋁冶煉產能盈利能力不足,從地方政府獲得補貼以維持經營,因此控制對低效率的鋁冶煉產業的補貼也是中國政府的一大挑戰。
多年來,產能過剩一直是懸在電解鋁行業頭頂上的一把利劍。電解鋁行業也是監管層重點調控的行業之一,目前該行業已經進入了漫長的寒冬季節,產能過剩、全行業虧損已成為電解鋁行業的代名詞。
資料顯示,2008-2010年,全國鋁冶煉行業的利潤總額分別下降至124億元、59億元和118億元。2012年,我國電解鋁產能已超過2600萬噸,產量卻只有2000多萬噸,行業虧損面達93%。雖然面臨嚴重行業虧損,但全國范圍內卻仍有在建、擬建的電解鋁項目,產能溢出呈現出不斷加劇的態勢。
“閉著眼睛賺錢”一去不復返
近些年來,隨著電價上調、氧化鋁成本不斷上升、產能過剩導致電解鋁企業一直處于不斷虧損的地步。記者在查閱中國鋁業發布的三季報中看到,前三季度巨虧54億元,去年,中鋁前三季度僅虧損18.46億元。
中商產業研究院行業分析師方復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電解鋁行業利潤豐厚的景氣周期結束,長期積累的供需矛盾開始顯現。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形成的電解鋁產能大約為3400萬噸,而實際產量僅為2450萬噸,遠超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確立2400萬噸的產量,過剩產能接近1000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72%。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9月份,我國原鋁(電解鋁)產量為204.1噸,同比增長9.57%;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電解鋁產量達1759萬噸,同比增長7.83%。
記者了解到,由于近期氧化鋁價格上漲迅速,預焙陽極等輔料價格基本持穩,電解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鋁價卻依舊低迷不堪。中宇資訊分析師楊曉芬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電解鋁銷售價格就呈現出單邊下跌的態勢,從17200元/噸降至目前的13800元/噸,最低曾跌破12300元/噸,在產品售價下跌、電價等生產成本上升兩面夾擊之下, 出現了成本售價倒掛的現象,全行業虧損延續至今。
利潤刺激導致市場盲目
楊曉芬表示,前些年由于鋁價較高,且投入產出見效快,出于利潤驅使,許多企業一窩蜂涌上來瓜分這塊“蛋糕”,由于缺乏行業自律和市場前瞻性,鋁市場寒冬降臨。
“目前考慮到停復產成本巨大、停產后融資難度提升,多數電解鋁企業自身無減產意愿,而作為就業與經濟大戶,地方政府亦騎虎難下,通過為企業爭取直購電等多種手段給予優惠或補貼,勉強維持其運營。”楊曉芬說。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瑜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造成電解鋁行業處境困難的原因集中在電解鋁產業擴張迅速及需求增速未及預期。
事實上,之所以電解鋁盲目擴張,急速發展,唯一的動力就是利潤的刺激。這似乎已經成了產能過剩不變的定律。
王瑜認為,終端消費低迷,鋁材廠開工率不高。經濟增速下行,消費需求增長不及預期,尤其是房地產行業“遇冷”也是電解鋁行業市場低迷的原因。
其實,對于產能過剩問題,早有業內人士進行專門的討論,認為產能過剩的直接原因是,前幾年投資持續過快增長。而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具體表現為,企業的技術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這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擴張,以及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上。
不論是何種原因所致,如何解決顯得尤為關鍵。
拓展新消費領域尤為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新聞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曾對存在的產能過剩做出了回答,當時中央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明確方向,就是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
具體而言,首先要提高企業的素質,來解決產能過剩,這是一條途徑。其次,通過兼并重組來消化一批產能過剩。再次,通過優勝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的產能。最后,鼓勵我們的企業到海外去發展,轉移一批產能。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多措并舉,我們將努力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職工的權益,使得我們經濟發展能夠進一步走上持續、健康的軌道。
而楊曉芬認為,為了盡快走出產能過剩困難,使市場早日恢復到供需平衡的良性局面,必須擴大市場應用,積極拓展新消費領域,通過增加市場需求來化解當前鋁過剩的產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同時,楊曉芬提出了改變電解鋁現狀的幾種具體措施。其一:推廣以鋁代鋼、以鋁節銅,在鋁消費上加大宣傳,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讓人們意識到鋁材本身以及價格上的優勢,為用戶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其二:在交通方面,以推廣全鋁半掛車、敞篷鋁制運煤車為突破口,不斷擴大鋁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其三:在建筑方面,重點推廣建筑鋁模板、鋁制腳手架、鋁維護板等來擴大鋁在建筑方面的應用。最后,企業應提高自律意識,站在全行業利益的角度,忍痛割愛,主動減少電解鋁的產能和產量。
措施不論如何詳盡,面對電解鋁行業的困境,要從根本上改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定需要一個過程。
方復亮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見,他認為改變電解鋁困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在產能問題上應嚴格控制產能建設,提高進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讓產能與需求回歸到一個協調的關系。在電力成本方面,主要是解決供電差異造成的成本差異。
提升核心競爭力
面對電解鋁產能過剩,價格跌跌不休的現狀,未來如何發展?方復亮認為,從短期看,電解鋁行業需求將維持現狀,產能過剩、下游需求疲弱、電力成本高企三座大山將繼續壓迫電解鋁企業。
同時,電解鋁企業將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自建電廠供電、提升技術水平等方式,進一步降耗增效、節約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長期看,我國電解鋁行業的供電方式與供電成本將趨同,產能產量與需求將達到動態平衡。
王瑜認為,未來電解鋁行業發展有兩點比較明確。一是行業陣痛期未結束,在供需矛盾未有效緩和下,價格回升之路還是比較波折的。二是行業格局發展集群化,比如目前電解鋁西移,隨著時間推遲,新疆聚集區、陜蒙聚集區及青甘寧聚集區發展優劣勢體現將愈加明顯,而川滇聚集區、河南聚集區及山東聚集區將揚長避短、貼近市場化。
王瑜預測,過去鋁行業高銷售利潤率的美好情景恐難再現,未來鋁的銷售利潤率正常情況下會在1%~3%左右,達到5%就算是很理想的狀態,微利將成為一種新的長期的狀態。
通過王瑜的分析,可以看出電解鋁行業未來發展的道路和方向,道路的曲折不可避免,但方向也是比較明確的。
鑒于近幾年的連續虧損,不得不承認鋁業閉著眼睛賺錢的時代已過去,但是,相信通過國家政策調整及擴大產品貨源流向等一系列改革,鋁產能終有一天能夠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
據市場統計消息顯示,周一(11月17日)上海期貨交易所銅庫存增加7452噸至24178噸、鋁庫存增加8300噸至82552噸、黃金庫存維持不變,白銀庫存減少846噸至124344噸。
據外電11月18日消息,日本丸紅商事(Marubeni)周二在電子郵件報告稱,日本10月鋁庫存增至332,200噸,高于9月的313,400噸。
其中橫濱庫存為149,900噸;名古屋為166,300噸;大阪庫存為16,000噸。
11月17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庫存減少275噸,鋁庫存減少9,775噸,鋅庫存減少2,275噸。
據東京11月18日消息,日本三個主要港口截至10月底的鋁庫存連續第七個月增加,觸及五年半高位,因需求減少且日本經濟意外陷入衰退。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東京一貿易商稱,庫存增加亦反映出亞洲其他國家對日本鋁的需求放緩,因中國增加了向鄰國出口的鋁制品。
日本丸紅商事(Marubeni)周二稱,日本10月鋁庫存增至332,200噸,高于9月的313,400噸,為2009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其中橫濱庫存為149,900噸;名古屋為166,300噸;大阪庫存為16,000噸。
貿易商稱:“需求通常在夏季后放緩。我們亦聽說在消費稅上調后,國內建筑業鋁需求減少。”
日本7-9月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年率為意外下滑1.6%,第二季經濟則在上調消費稅后萎縮7.3%。市場原本預期第三季經濟將會反彈2.1%。
貿易商稱:“日本鋁庫存增加的另一原因為中國增加了向越南和印尼等國的鋁制品出口,降低了這些地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