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鋁業協會(IAI),中國以外的全球鋁平均日產量在10月降至66,200噸。
這是1月以來的最低合計產量。海灣地區的產量繼續強勁增長,今年以來上升了23%,但被其它地區鋁廠的減產與關閉所抵銷。
自從2012年初以來,中國以外的鋁產量年率減少了161萬噸。2012年初,鋁價偏低促使西方鋁廠開始紛紛縮減產量。
然而,產量進一步下降的前景正在消退。
除了南美以外,其它地區的減產動力都在減弱。而荷蘭煉廠Aldel計劃重啟,則可能預示著鋁生產周期將迎來重大拐點。
**減產的動力減弱**
只有一個地區的鋁產量仍然趨于下降,即南美地區。
這主要是因為巴西的產量繼續降低。電價高昂而鋁價低迷,讓巴西受到特別沉重的打擊。
實際上,這次最后一個因價格原因而宣布減產的是Novelis經營的小型煉廠Ouro Preto。
在西歐,2014年的鋁產能基本保持穩定,最近一次大幅減產是在2013年。
西歐10月產量為30.1萬噸,較上年同期僅小降0.3%。
在東歐,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0486.HK: 行情)在今年第一季完成了縮減和關停落后產能,相當于年率化后的60萬噸產量,自此生產率就穩定了下來。
東歐10月產量為32.1萬噸,實際同比增長1.6%。
**北美減產與價格無關**
在主要鋁生產區,只有北美的產量仍低于去年水平,10月年率化后的產量降至周期新低446萬噸。
不過,造成這種局面的兩次減產都與價格無關。
美國鋁業(Alcoa)(AA.N: 行情)在印第安納州的Warrick冶煉廠上月初失火,損失了五條生產線中的一條,影響到約5.4萬噸產能,12月中旬左右才能恢復。
在加拿大,力拓(RIO.L: 行情)的Kitimat冶煉廠也一直在縮減較老舊的Soederberg技術鋁電解槽,隨后將在明年啟動更新更大的產能。
該冶煉廠產量第三季從前季的3.5萬噸降至2.8萬噸,隨著9月關停另一電解槽,第四季產量還將進一步下滑。
不過,等到Kitimat年產量42萬噸的新產能投產,產量下滑趨勢將在明年初得到逆轉。
**趨勢轉變**
這可能體現了除中國以外的鋁業生產整體趨勢。
隨著減產勢頭基本結束,進一步大幅減產的可能性看來微乎其微。
實際上,目前市場注意力開始轉向重啟的可能性,特別是考慮到荷蘭煉廠Aldel計劃重啟的情況。
Klesch Group旗下的Aldel產能在17萬噸左右,今年年初曾關閉并申請破產。
Aldel目前計劃明年年初重啟,年產量10萬噸。具體的觸發因素是擬將該廠與德國電網連接的計劃,這樣該廠將獲得較為廉價的電力供應。對每家煉鋁廠來說,電費都是一項主要成本。
但Aldel重啟背后的大背景是鋁價上漲,而且已經漲到就連境況最差的煉廠都能獲得正回報的程度。
這里所說的鋁價并非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基準鋁價。該基準鋁價目前徘徊在略高于每噸2,000美元,今年迄今累計僅上漲了12%。
我們說的是“綜合”價格,由LME基準和實貨溢價構成。這個價格上漲的幅度更大,速度更快。
今年現貨升水漲勢銳不可當,目前在歐美兩地都高于每噸500美元,精煉廠可以拿到的“綜合”價格是每噸高于2,500美元。
Aldel重啟產能計劃,證明了在這樣的價格水準下,即使是成本問題最大的精煉廠,也能賺到利潤。
**合理反應?**
美鋁及俄鋁等鋁業巨頭立即大規模重啟產能的可能性似乎不高。
但規模較小的精煉廠跟進Aldel,或是手上有閑置產能的業者開始低調提高產能利用率,則是大有可能。
況且,理論上,這是對于“綜合”價格走強的合理反應,因為現貨升水上漲有一部分是由于歐美供給短缺惡化所致。
但實際層面上,市場面臨大量遺留庫存的問題,這仍持續壓抑LME鋁價,而且,雖然似乎有違常理,但這可能也是推升現貨升水的原因之一。
如果要讓庫存下降到接近“正常”水準,鋁市實在需要繼續好幾年營造出供給短缺局面。
這將需要鋁產商持續維持紀律。
Aldel重啟產能這件事本身,并不是對生產商之間秩序的重大破壞,但這或許是中國以外鋁金屬生產周期開始轉向的一個訊號。
這是1月以來的最低合計產量。海灣地區的產量繼續強勁增長,今年以來上升了23%,但被其它地區鋁廠的減產與關閉所抵銷。
自從2012年初以來,中國以外的鋁產量年率減少了161萬噸。2012年初,鋁價偏低促使西方鋁廠開始紛紛縮減產量。
然而,產量進一步下降的前景正在消退。
除了南美以外,其它地區的減產動力都在減弱。而荷蘭煉廠Aldel計劃重啟,則可能預示著鋁生產周期將迎來重大拐點。
**減產的動力減弱**
只有一個地區的鋁產量仍然趨于下降,即南美地區。
這主要是因為巴西的產量繼續降低。電價高昂而鋁價低迷,讓巴西受到特別沉重的打擊。
實際上,這次最后一個因價格原因而宣布減產的是Novelis經營的小型煉廠Ouro Preto。
在西歐,2014年的鋁產能基本保持穩定,最近一次大幅減產是在2013年。
西歐10月產量為30.1萬噸,較上年同期僅小降0.3%。
在東歐,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0486.HK: 行情)在今年第一季完成了縮減和關停落后產能,相當于年率化后的60萬噸產量,自此生產率就穩定了下來。
東歐10月產量為32.1萬噸,實際同比增長1.6%。
**北美減產與價格無關**
在主要鋁生產區,只有北美的產量仍低于去年水平,10月年率化后的產量降至周期新低446萬噸。
不過,造成這種局面的兩次減產都與價格無關。
美國鋁業(Alcoa)(AA.N: 行情)在印第安納州的Warrick冶煉廠上月初失火,損失了五條生產線中的一條,影響到約5.4萬噸產能,12月中旬左右才能恢復。
在加拿大,力拓(RIO.L: 行情)的Kitimat冶煉廠也一直在縮減較老舊的Soederberg技術鋁電解槽,隨后將在明年啟動更新更大的產能。
該冶煉廠產量第三季從前季的3.5萬噸降至2.8萬噸,隨著9月關停另一電解槽,第四季產量還將進一步下滑。
不過,等到Kitimat年產量42萬噸的新產能投產,產量下滑趨勢將在明年初得到逆轉。
**趨勢轉變**
這可能體現了除中國以外的鋁業生產整體趨勢。
隨著減產勢頭基本結束,進一步大幅減產的可能性看來微乎其微。
實際上,目前市場注意力開始轉向重啟的可能性,特別是考慮到荷蘭煉廠Aldel計劃重啟的情況。
Klesch Group旗下的Aldel產能在17萬噸左右,今年年初曾關閉并申請破產。
Aldel目前計劃明年年初重啟,年產量10萬噸。具體的觸發因素是擬將該廠與德國電網連接的計劃,這樣該廠將獲得較為廉價的電力供應。對每家煉鋁廠來說,電費都是一項主要成本。
但Aldel重啟背后的大背景是鋁價上漲,而且已經漲到就連境況最差的煉廠都能獲得正回報的程度。
這里所說的鋁價并非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基準鋁價。該基準鋁價目前徘徊在略高于每噸2,000美元,今年迄今累計僅上漲了12%。
我們說的是“綜合”價格,由LME基準和實貨溢價構成。這個價格上漲的幅度更大,速度更快。
今年現貨升水漲勢銳不可當,目前在歐美兩地都高于每噸500美元,精煉廠可以拿到的“綜合”價格是每噸高于2,500美元。
Aldel重啟產能計劃,證明了在這樣的價格水準下,即使是成本問題最大的精煉廠,也能賺到利潤。
**合理反應?**
美鋁及俄鋁等鋁業巨頭立即大規模重啟產能的可能性似乎不高。
但規模較小的精煉廠跟進Aldel,或是手上有閑置產能的業者開始低調提高產能利用率,則是大有可能。
況且,理論上,這是對于“綜合”價格走強的合理反應,因為現貨升水上漲有一部分是由于歐美供給短缺惡化所致。
但實際層面上,市場面臨大量遺留庫存的問題,這仍持續壓抑LME鋁價,而且,雖然似乎有違常理,但這可能也是推升現貨升水的原因之一。
如果要讓庫存下降到接近“正常”水準,鋁市實在需要繼續好幾年營造出供給短缺局面。
這將需要鋁產商持續維持紀律。
Aldel重啟產能這件事本身,并不是對生產商之間秩序的重大破壞,但這或許是中國以外鋁金屬生產周期開始轉向的一個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