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輕量化的推進,國內交運類鋁材加工將迎來黃金發展期,尤其是國家高鐵事業及城市、城際軌道交通的發展力度逐漸加大,工業鋁材的需求量將呈遞增之勢。而我國工業鋁型材僅占國內2013年鋁型材總產量的30%,日本和北美分別達到47%和54%,相比而言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占比。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生產鋁加工材總產量為2760萬噸,其中擠壓材和板帶箔材占比超過87%,鋁板帶箔應用相對分散,高端市場如汽車、高鐵和城軌以及航空航天等鋁板材較國外仍有較大差距。
中鋁網認為,國內鋁行業產能過剩的影響愈加嚴重的情形下,國家在促進鋁消費和擴大鋁應用方面的調控力度也在逐漸加大,尤其是房地產行業近年增速放緩,對鋁材的需求也在持續下滑,而鋁的消費能力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之下必須加快提升,這就為工業型材的發展帶來了動力和機遇。
從近年國家對交通事業的發展支持來看,國內工業鋁型材尤其是交通運輸、電力設備等領域的需求正呈現爆發式增長,增速也將持續快速增長。
正在努力拍擊的那只手,就是中國以外的鋁產商,產商的自律行為已經成功抑制供給,使鋁市進入供給短缺局面。
這種頓悟狀態是花了好幾年時間才達成,但這只是糾正以往錯誤的第一步。過去累積的數百萬噸過剩供給,仍然對鋁價構成沉重打壓。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另一個巴掌仍然付之闕如。
中國煉鋁業仍然嚴重缺乏紀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老舊過時的煉廠仍然茍延殘喘,而新的產能也不斷繼續投產。
在這種情況下,滬鋁價格低迷不振,根據某些估計數字,整個中國營運中的煉鋁產能,至少半數是虧本生產。
現在全靠著半加工鋁制品加速出口,才讓情況沒有更加惡化;不過某些出口品令人懷疑“鋁制品”的定義為何。
全球鋁生產的兩極化現象并不是新鮮事。這已經持續很久,但是現在愈來愈嚴重。
死守不放
根據國際鋁業協會(IAI)的資料,去年中國以外地區的鋁產量總計2,443萬噸。
這比前一年減少0.7%,是連續第三年產量下滑。
12月的年率化產量為2,460萬噸,與2011年10月的2,592萬噸高點相比,少了120萬噸。
但這個數值掩蓋了中國以外多數地區減產的真實情況,因為波斯灣地區原有煉廠擴張產能,加上沙特阿拉伯年產能74萬噸的Ma'aden煉廠增產,從而使波灣地區的鋁產量快速增長。
不過,波灣地區的產出增長正在平緩下來,年率化產量只略高于500萬噸。
與此同時,西歐和東歐、北美以及大洋洲地區的產出下滑情況也差不多告一段落。
確實,去年產量減少最大的是在拉丁美洲,降低了近20%,曾經極為龐大的巴西煉鋁業,目前繼續因低價格和高能源關稅的打擊而萎縮。
因此,由巴西傳出最新減產消息,即去年10月宣布關閉年產能僅5萬噸的Ouro Preto煉廠,絲毫不算巧合。
一些成本較高的冶煉廠集體關閉后,市場注意力就不可避免的轉移到它們重啟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西歐,一些被關停的產能很可能卷土重來。比如Klesch正在準備重啟荷蘭的Delfzijl煉廠,德國的Voerde煉廠則被Trimet救回。兩家煉廠之前都已經破產。
不過,至少迄今為止,美鋁(AA.N)和俄鋁(0486.HK)等較大型冶煉商尚未顯示出重啟閑置產能的跡象。
波斯灣地區的產能擴張高峰過去后,目前也沒有很多的新產能即將上馬。
印度有可能是個例外,但印度業者還需要摸索政策面的不確定性,因印度政府對鋁土礦和煤炭的使用有配額限制。煤炭是印度鋁冶煉廠的主要生產動力能源。
世界的另一面
同世界其它地區相比,中國的情況簡直不可能更加迥異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去年的鋁產量增加7.7%達到2,438萬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產量數據還未公布,但從2014年1-11月的情況看,這兩套數據相當一致。
這兩份數據還有一點是共通的,即都嚴重少算了中國實際的鋁產量。
為嚴謹起見,國際鋁業協會現在公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CNMIA)數據時,包括了中國每月30萬噸未可報告的產量預估。這一年算下來就有360萬噸,相當于去年整個西歐的產量。
據中國分析機構AZ China稱這大概差不多。他們預估中國去年一年的產量為2,750-2,770萬噸。
帶動產量不斷攀升的雙重推動力有兩個:一是中國西北省份新疆的產能繼續擴張,二是在地方政府謹慎而有效的電力補貼下,有約200萬噸產能重新啟用。
據AZ China,這將超過今年關閉的老舊煉廠產能,今年的產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至2,900萬噸。
AZ China在1月9日題為"中國鋁市場供給過剩"的研究報告,很大程度上說這要取決于中國業者達到西方同業那種頓悟狀態的可能性。
看一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上海期交所(SHFE)鋁價的表現,這種兩極化就更顯而易見。
2014年初,LME鋁價上漲近4%,上海期交所的價格跌去逾13%。這還是沒有考慮當時西方國家超強的現貨升水結構。
中國煉廠料可能有更多財務損失。AZ China的Paul Adkins在路透基本金屬論壇上暗示,業內領軍者中國鋁業(Chalco)為提升價格而另尋它路,期望能組成一個聯合團體,繞開SHFE能直接面向消費客戶。
這一策略能成功的機率很低,在氟化鋁市場的這種嘗試就很快敗下陣來。
當前的事態實際上凸顯了市況是如何的窘迫。
減壓安全閥
對中國精煉廠而言,主要減壓管道仍是將國內過剩產量,以半成品的型式流入國際市場。
原鋁仍有15%的出口稅,半成品卻能享有增值稅退稅。
拜中國國內與國際價格落差之賜,這類半加工鋁制品出口持續穩定成長。1月13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12月出口量再創歷史新高。這讓中國以外的鋁產商坐立難安。
更讓他們跳腳的是,分析師已經普遍認為,這些出口品之中,一部份是只經過最低限度加工的鋁金屬,以便歸類為“半加工”,符合退稅資格。
這代表,中國半加工鋁制品不但排擠了非中國鋁材的市場需求,也排擠了部分原鋁的需求。
AZ China的Adkins認為,北京當局可能會逐漸摸透這種關稅伎倆,加強對出口貨物的檢查。單純的市場力量可能也會抑制中國鋁制品出口成長,因為亞洲市場已日趨飽和。
那些仍指望減產奏效的中國以外鋁商,也只能這么期待,市場競爭進入惡性循環中。
在那之前,他們將繼續只靠一個巴掌拍響鋁價。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生產鋁加工材總產量為2760萬噸,其中擠壓材和板帶箔材占比超過87%,鋁板帶箔應用相對分散,高端市場如汽車、高鐵和城軌以及航空航天等鋁板材較國外仍有較大差距。
中鋁網認為,國內鋁行業產能過剩的影響愈加嚴重的情形下,國家在促進鋁消費和擴大鋁應用方面的調控力度也在逐漸加大,尤其是房地產行業近年增速放緩,對鋁材的需求也在持續下滑,而鋁的消費能力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之下必須加快提升,這就為工業型材的發展帶來了動力和機遇。
從近年國家對交通事業的發展支持來看,國內工業鋁型材尤其是交通運輸、電力設備等領域的需求正呈現爆發式增長,增速也將持續快速增長。
正在努力拍擊的那只手,就是中國以外的鋁產商,產商的自律行為已經成功抑制供給,使鋁市進入供給短缺局面。
這種頓悟狀態是花了好幾年時間才達成,但這只是糾正以往錯誤的第一步。過去累積的數百萬噸過剩供給,仍然對鋁價構成沉重打壓。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另一個巴掌仍然付之闕如。
中國煉鋁業仍然嚴重缺乏紀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老舊過時的煉廠仍然茍延殘喘,而新的產能也不斷繼續投產。
在這種情況下,滬鋁價格低迷不振,根據某些估計數字,整個中國營運中的煉鋁產能,至少半數是虧本生產。
現在全靠著半加工鋁制品加速出口,才讓情況沒有更加惡化;不過某些出口品令人懷疑“鋁制品”的定義為何。
全球鋁生產的兩極化現象并不是新鮮事。這已經持續很久,但是現在愈來愈嚴重。
死守不放
根據國際鋁業協會(IAI)的資料,去年中國以外地區的鋁產量總計2,443萬噸。
這比前一年減少0.7%,是連續第三年產量下滑。
12月的年率化產量為2,460萬噸,與2011年10月的2,592萬噸高點相比,少了120萬噸。
但這個數值掩蓋了中國以外多數地區減產的真實情況,因為波斯灣地區原有煉廠擴張產能,加上沙特阿拉伯年產能74萬噸的Ma'aden煉廠增產,從而使波灣地區的鋁產量快速增長。
不過,波灣地區的產出增長正在平緩下來,年率化產量只略高于500萬噸。
與此同時,西歐和東歐、北美以及大洋洲地區的產出下滑情況也差不多告一段落。
確實,去年產量減少最大的是在拉丁美洲,降低了近20%,曾經極為龐大的巴西煉鋁業,目前繼續因低價格和高能源關稅的打擊而萎縮。
因此,由巴西傳出最新減產消息,即去年10月宣布關閉年產能僅5萬噸的Ouro Preto煉廠,絲毫不算巧合。
一些成本較高的冶煉廠集體關閉后,市場注意力就不可避免的轉移到它們重啟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西歐,一些被關停的產能很可能卷土重來。比如Klesch正在準備重啟荷蘭的Delfzijl煉廠,德國的Voerde煉廠則被Trimet救回。兩家煉廠之前都已經破產。
不過,至少迄今為止,美鋁(AA.N)和俄鋁(0486.HK)等較大型冶煉商尚未顯示出重啟閑置產能的跡象。
波斯灣地區的產能擴張高峰過去后,目前也沒有很多的新產能即將上馬。
印度有可能是個例外,但印度業者還需要摸索政策面的不確定性,因印度政府對鋁土礦和煤炭的使用有配額限制。煤炭是印度鋁冶煉廠的主要生產動力能源。
世界的另一面
同世界其它地區相比,中國的情況簡直不可能更加迥異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去年的鋁產量增加7.7%達到2,438萬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產量數據還未公布,但從2014年1-11月的情況看,這兩套數據相當一致。
這兩份數據還有一點是共通的,即都嚴重少算了中國實際的鋁產量。
為嚴謹起見,國際鋁業協會現在公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CNMIA)數據時,包括了中國每月30萬噸未可報告的產量預估。這一年算下來就有360萬噸,相當于去年整個西歐的產量。
據中國分析機構AZ China稱這大概差不多。他們預估中國去年一年的產量為2,750-2,770萬噸。
帶動產量不斷攀升的雙重推動力有兩個:一是中國西北省份新疆的產能繼續擴張,二是在地方政府謹慎而有效的電力補貼下,有約200萬噸產能重新啟用。
據AZ China,這將超過今年關閉的老舊煉廠產能,今年的產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至2,900萬噸。
AZ China在1月9日題為"中國鋁市場供給過剩"的研究報告,很大程度上說這要取決于中國業者達到西方同業那種頓悟狀態的可能性。
看一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上海期交所(SHFE)鋁價的表現,這種兩極化就更顯而易見。
2014年初,LME鋁價上漲近4%,上海期交所的價格跌去逾13%。這還是沒有考慮當時西方國家超強的現貨升水結構。
中國煉廠料可能有更多財務損失。AZ China的Paul Adkins在路透基本金屬論壇上暗示,業內領軍者中國鋁業(Chalco)為提升價格而另尋它路,期望能組成一個聯合團體,繞開SHFE能直接面向消費客戶。
這一策略能成功的機率很低,在氟化鋁市場的這種嘗試就很快敗下陣來。
當前的事態實際上凸顯了市況是如何的窘迫。
減壓安全閥
對中國精煉廠而言,主要減壓管道仍是將國內過剩產量,以半成品的型式流入國際市場。
原鋁仍有15%的出口稅,半成品卻能享有增值稅退稅。
拜中國國內與國際價格落差之賜,這類半加工鋁制品出口持續穩定成長。1月13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12月出口量再創歷史新高。這讓中國以外的鋁產商坐立難安。
更讓他們跳腳的是,分析師已經普遍認為,這些出口品之中,一部份是只經過最低限度加工的鋁金屬,以便歸類為“半加工”,符合退稅資格。
這代表,中國半加工鋁制品不但排擠了非中國鋁材的市場需求,也排擠了部分原鋁的需求。
AZ China的Adkins認為,北京當局可能會逐漸摸透這種關稅伎倆,加強對出口貨物的檢查。單純的市場力量可能也會抑制中國鋁制品出口成長,因為亞洲市場已日趨飽和。
那些仍指望減產奏效的中國以外鋁商,也只能這么期待,市場競爭進入惡性循環中。
在那之前,他們將繼續只靠一個巴掌拍響鋁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