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南線新產品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東輕公司質量保證部民品板帶檢查站從細節出發,對內部管理流程和業務流轉進行細化,縝密布置工作,密切配合生產,通過改變檢查方法使產品保質保量通過各工序。
據了解,東輕公司民品板帶檢查站按照公司質量轉型活動要求,正在有計劃、有組織、有序向前推進。以前空分箔由原來包裝檢查員驗收改為工序檢查員直接驗收裝箱,避免了吊運、存放過程中造成的磕碰傷,縮短了生產周期,保證了生產進度。南線薄橫機生產的板片,由原來的停機測量,改為在線檢測,既避免了擦劃傷的產生,又提高了生產效率;南線拉彎矯在檢測寬度方面也由原來的卷尺測量改為鋼板尺測量,使得測量數據更加精準,降低了勞動強度。
鋁加工技術的基礎和核心在熔鑄,這是業界普遍認同的理念和尊崇。近日,記者走進東輕公司熔鑄廠,“熔合智慧、鑄就精品”這八個大字赫然入目。如何鑄就精品,熔鑄人在25噸熔鑄生產線上用一組組成功的數字給出了響亮地回答。
2013年7月,該車間決定并開始嘗試試制某系合金;
2013年9月,某系合金大規格扁錠試鑄成功;
2013年12月,某系某合金大規格鑄錠試鑄成功;
2014年3月,在25噸生產線改進除氣過濾裝置;
2014年7月,經工裝改進后試鑄某系某合金鑄錠取得成功;
2014年9月,密集試鑄某系各種牌號合金取得成功;
2014年12月,某系合金鑄錠試鑄實現工藝穩定,成品率突破90%;
2015年一季度,首次試鑄某合金國內最大規格鑄錠取得成功。
在25噸熔鑄生產線鑄造高端某系合金,從概念提出到基本實現進而穩定工藝,東輕熔鑄人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在同行業內不能說創造了奇跡,卻也彰顯出了“東輕速度”。然而,速度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質量。某系合金是國家重點工程用料,該合金質量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產品質量。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成功,或許這種簡單的標定根本不能說明東輕熔鑄人的精品意識、擔當精神和報國情懷,但就是在這一次次失敗和一次次成功的背后,我們讀懂了“熔合智慧、鑄就精品”的深刻內涵。
敢于擔當,向“不可能”宣戰
“在鋁加工業風起云涌的大潮中,如何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實現公司的自我救贖和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有一種敢于擔當的理念和精神,為自己更為企業拼一次,體現自身的價值,做一點對東輕有益的事,我們這一代熔鑄人責無旁貸,無論在過程中還是成功后,我們都會很自豪。”東輕公司熔鑄廠廠長鄭力對記者說。
25噸熔鑄生產線是公司本世紀初根據現實需要上馬的項目,在當時看來,這條生產線屬于國內鋁合金鑄造領域最先進的生產線。但由于種種原因,多年來這條生產線大多鑄造居于鋁合金低端的民用產品鑄錠,沒有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某種程度上說只是老線鑄造機的又一個較為先進的版本。隨著這些年鋁加工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鋁加工企業的大批投建,尤其是國家對重點工程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并不斷擴大,市場對鋁合金高端材料內部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鋁合金熔煉鑄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鑄錠規格的突破和熔體質量的穩步提高,在業界都是一個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鋁合金高端制品的競爭是產品質量的殘酷博弈。作為中國鋁加工業的鼻祖和搖籃,公司始終把占領高端制品市場作為主攻方向。面對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熔鑄老線生產某系合金的訂單增量,原有改進的1號鑄造機生產高端制品的壓力越來越大,生產窄口越發突顯,規格和熔體質量均無法滿足市場需要。“這時我們想到能不能在比較先進的25噸生產線鑄造高端鋁合金鑄錠?經研討和充分論證,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在現有條件下不可能,我是搞設備出身的,在熔鑄廠已經工作了20多年,憑經驗我大膽地提出不妨試試,于是我們在25噸生產線開始了艱難的探索”。鄭力向記者講述著他們最初面臨的抉擇。
當時面對的困難不是用言語可以描述的。首先他們沒有成型的經驗,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其次需要工裝工藝上的改進,這就要打破原有工藝規程和相關制度;再者人員都比較年輕,平均年齡不到30歲,尚在鍛煉成長階段。但不管怎樣,他們認準了一個理兒,只有往前闖了。
敢于擔當不是檢驗執行力的砝碼,而是要向未知的領地發起挑戰。東輕熔鑄人把敢于擔當這種不言敗、不服輸的精神,傾瀉在了每一次試鑄上。
融合智慧,用行動來實踐
“25噸生產線原有的生產任務就比較多,為了試鑄高端材料,我們把很多任務都分解到了老線和北線鑄造,還把北線的4號和6號兩臺均火爐專門用來給高端制品均火,重新平衡生產計劃,為25噸生產線開辟了綠色通道。”熔鑄廠生產副廠長趙濤介紹說。
為了實現某系合金在25噸生產線成功試鑄,他們首先在設備上尋求突破。2013年10月,他們在原有除氣裝置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工裝設備。思路提出后,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會遇到什么困難。果然,因除氣箱占空間太大,沒有地方放置。他們研究后,將原有裝置位置進行了調整,并利用節日停產檢修時機,外委完成了設備基礎的土建施工。設備副廠長洪成文向記者介紹,“買一個除氣箱的內襯就需要30多萬,整個除氣設備需要300多萬,我們自己設計、制造的除氣裝置只花了不到20萬,為公司節約支出幾百萬元”。
在試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他們就立馬在現場召開分析會,作業區要求大家逐一發言,每一個參與的人都要各抒己見,然后大家一同研究探討,形成統一意見后,重新制定參數,再開始下一爐試鑄。面對困擾生產的氧化膜問題,他們集思廣益,陸續采取了改變導爐方式、選擇不同精煉介質、使用不同量熔劑、調整擋水板高度等措施,不斷使問題迎刃而解。自2013年下半年開始,一年多來,他們開始在25噸生產線試制高端某系合金制品,試驗期間鄭力廠長親自組織,從人、機、法、料、環多角度入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設備維護人員、操作人員等全員參與,作業區15名黨員身先士卒、勇挑重擔,他們層層梳理落實,成立了攻關小組,從鑄造成型和冶金質量兩方面考慮,每次試制都召開生產準備會,總結上次試制經驗,提出改進措施,每一項細節都落實到人。區域工程師才智向記者介紹,為確保熔體質量,作業區在4個班組中抽調包括班組長在內的專人成立了質量保證組,作業長任組長主抓鑄錠內部質量,有力保證了各班組標準化操作,達到各班組試制過程無差異化,便于掌握普遍性的問題,研究一致的解決辦法。熔鑄作業二區作業長汪濱向記者介紹,在清理流道和分流盤過程中,為防止雜物、灰渣進到熔體,他們居然動用了大功率吸塵器,這在鋁加工行業內都是絕無僅有的。
熔鑄作業二區在25噸生產線上雖然只有不到30人,但他們卻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智慧和潛能,為某系多種合金的試制出謀劃策、各施所長,用行動為榮譽而戰。“什么是熔鑄精品線,那就是別人干不了的我們能干,別人能干的我們干的更好,從大的層面講,是為了滿足國家重點工程的需要,從小的方面看,就是我們生存發展的需要,大家付出的智慧汗水會證明是值得的”。汪濱深有感觸的說。
舍我其誰,精品凝結著精神
“隨著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品質,已經成為影響公司經濟效益、101品牌形象、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產品質量是公司搶占市場的通行證,只有穩定而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占領市場制高點,才會有好的經濟效益。”公司總經理王德滿在2014年初召開的四屆三次職代會上如是說。如何占領市場制高點,對于熔鑄人來說,就是打造一條精品生產線,搶占高端市場。自2014年9月開始,熔鑄人在25噸生產線開始了密集試制,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決戰開始了。短短幾個月時間,他們大多吃住在現場,把作業區當成了臨時的家。經過反復試驗和摸索,依靠“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使某系多種合金全部試制成功,經氧化膜、探傷檢測,成品率由2013年的不足50%逐步提高到了90%以上,基本實現了工藝穩定,高端制品的保供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熔鑄廠工會主席盧載浩向記者介紹,2013年熔鑄廠提出了“堂堂正正、干干凈凈”的企業文化理念,樹立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的良好風氣,他們把這種文化踐行在了鑄造機臺的每一個細節。在試鑄過程中,從廠長到科室再到作業區,認真梳理原材料的準備,熔煉、靜置、除氣、過濾、鑄造每一個環節的琢磨、改進、規范,但到了最后環節必須依靠人的操作來完成,出現問題他們就得每個環節一點一點的找原因,廠長鄭力把這個分析、查找環節形象比喻為“最后一厘米”,這也是熔鑄人做事一絲不茍工作理念的體現。
在不同合金鑄造過程中,付出精神在點滴中體現。已近50歲的老勞模楊海峰作為熔鑄作業二區副作業長,每一次不僅全程跟在現場參與指導試制,還與大家一同研究分析失敗的原因、成功的經驗,全力做好傳幫帶,把自己多年在熔鑄崗位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丙班的張磊師傅承擔了流道清理工作,不管什么時候,只要通知到有試制任務,他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仔細認真地完成好清理工作;看到其他人為了試制經常四點連零點班連軸轉,張師傅從家里拿來了電飯鍋,給大家煮雞蛋、熬湯,大家就著饅頭、大蔥蘸大醬,用紙杯喝湯。雖然辛苦,吃不上熱飯菜,大家毫無怨言。乙班的楊剛對記者說,“在每一次試制時,連班加點是常事,我們都習慣了”。有次試制某系合金,區域工程師才智和幾個人連續6天沒有回家,餓了就啃幾口饅頭或泡袋方便面,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瞇一會,為的就是詳細掌握每一爐生產細節,每一種工藝參數對應鑄錠的形態。工長趙勇2014年9月剛買了新房子,正趕上開始密集試制各種合金,他把新房裝修大包了出去,裝修的4個月里他只利用中午短暫休息時回去看了2次,面對妻子的抱怨,他愧疚的說,“沒辦法,在這段時間里我不能離開現場,我的工作比咱這小家的裝修要重要得多”。每次試制的頭兩爐,作業區四個班組長要全程跟班,24小時運轉,他們早已經沒有了時間和是否當班的概念。
上下同心,其利斷金。用汪濱的話說,這幫80后、90后太可愛了,從他們身上我沒有看到獨生子女的那種拈輕怕重、不敬業不愛崗的影子,精品凝結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汗水,凝結著每一個人的付出和擔當。
2015年2月17日,臘月二十九,第二天就是除夕了。在25噸熔鑄生產線,大家依舊緊張的忙碌著。從2月13日開始,為了在春節設備檢修前完成某系合金這一批次的鑄造任務,他們整整忙了5天時間,前后總共鑄造了11爐合格鑄錠。王德滿聽聞此事,利用辦公系統給參與或跟班此項工作的干部群發了這樣一條短信,“此批鑄造任務今天就要告一段落了,雖不能說完美,但也可圈可點,認真落實評審會精神,適時果斷決策;技術、生產精心準備、策劃,贏得了寶貴的工序節點時間;跟夜班的不計辛苦,值白班的不講條件,直接相關者齊努力,配合者也顯人氣;信息及時又通暢,沒有孤島和盲點。大家戰斗到最后一個工作日,個人努力不可少,團隊精神更可貴,彰顯東輕人的軍工情懷!”
這就是東輕人,這就是熔鑄人“熔合智慧、鑄就精品”的理念和精神。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他們毅然前行的堅定腳步;沒有文字能夠詮釋,他們興企報國的奉獻衷腸;沒有言語能夠解讀,他們“堂堂正正、干干凈凈”的價值追求。
今年一季度,熔鑄廠在已取得較好成果的基礎上,沒有放慢腳步,而是著力將生產高端制品的工藝固化,繼而實現標準化;他們將工藝路線做了調整,達到節能高效的目的,同時與相關廠家合作,在工裝上進一步改進,提高熔體冶金質量,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待實現固化和標準化后,他們將把這一成功的經驗復制到老線,推廣到北線,以25噸這條精品生產線為牽引,尋求新的突破和更大意義上的“創新”, “最后一厘米”,他們就是用這種砥礪前行的精神打造的。
據了解,東輕公司民品板帶檢查站按照公司質量轉型活動要求,正在有計劃、有組織、有序向前推進。以前空分箔由原來包裝檢查員驗收改為工序檢查員直接驗收裝箱,避免了吊運、存放過程中造成的磕碰傷,縮短了生產周期,保證了生產進度。南線薄橫機生產的板片,由原來的停機測量,改為在線檢測,既避免了擦劃傷的產生,又提高了生產效率;南線拉彎矯在檢測寬度方面也由原來的卷尺測量改為鋼板尺測量,使得測量數據更加精準,降低了勞動強度。
鋁加工技術的基礎和核心在熔鑄,這是業界普遍認同的理念和尊崇。近日,記者走進東輕公司熔鑄廠,“熔合智慧、鑄就精品”這八個大字赫然入目。如何鑄就精品,熔鑄人在25噸熔鑄生產線上用一組組成功的數字給出了響亮地回答。
2013年7月,該車間決定并開始嘗試試制某系合金;
2013年9月,某系合金大規格扁錠試鑄成功;
2013年12月,某系某合金大規格鑄錠試鑄成功;
2014年3月,在25噸生產線改進除氣過濾裝置;
2014年7月,經工裝改進后試鑄某系某合金鑄錠取得成功;
2014年9月,密集試鑄某系各種牌號合金取得成功;
2014年12月,某系合金鑄錠試鑄實現工藝穩定,成品率突破90%;
2015年一季度,首次試鑄某合金國內最大規格鑄錠取得成功。
在25噸熔鑄生產線鑄造高端某系合金,從概念提出到基本實現進而穩定工藝,東輕熔鑄人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在同行業內不能說創造了奇跡,卻也彰顯出了“東輕速度”。然而,速度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質量。某系合金是國家重點工程用料,該合金質量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產品質量。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成功,或許這種簡單的標定根本不能說明東輕熔鑄人的精品意識、擔當精神和報國情懷,但就是在這一次次失敗和一次次成功的背后,我們讀懂了“熔合智慧、鑄就精品”的深刻內涵。
敢于擔當,向“不可能”宣戰
“在鋁加工業風起云涌的大潮中,如何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實現公司的自我救贖和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有一種敢于擔當的理念和精神,為自己更為企業拼一次,體現自身的價值,做一點對東輕有益的事,我們這一代熔鑄人責無旁貸,無論在過程中還是成功后,我們都會很自豪。”東輕公司熔鑄廠廠長鄭力對記者說。
25噸熔鑄生產線是公司本世紀初根據現實需要上馬的項目,在當時看來,這條生產線屬于國內鋁合金鑄造領域最先進的生產線。但由于種種原因,多年來這條生產線大多鑄造居于鋁合金低端的民用產品鑄錠,沒有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某種程度上說只是老線鑄造機的又一個較為先進的版本。隨著這些年鋁加工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鋁加工企業的大批投建,尤其是國家對重點工程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并不斷擴大,市場對鋁合金高端材料內部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鋁合金熔煉鑄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鑄錠規格的突破和熔體質量的穩步提高,在業界都是一個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鋁合金高端制品的競爭是產品質量的殘酷博弈。作為中國鋁加工業的鼻祖和搖籃,公司始終把占領高端制品市場作為主攻方向。面對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熔鑄老線生產某系合金的訂單增量,原有改進的1號鑄造機生產高端制品的壓力越來越大,生產窄口越發突顯,規格和熔體質量均無法滿足市場需要。“這時我們想到能不能在比較先進的25噸生產線鑄造高端鋁合金鑄錠?經研討和充分論證,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在現有條件下不可能,我是搞設備出身的,在熔鑄廠已經工作了20多年,憑經驗我大膽地提出不妨試試,于是我們在25噸生產線開始了艱難的探索”。鄭力向記者講述著他們最初面臨的抉擇。
當時面對的困難不是用言語可以描述的。首先他們沒有成型的經驗,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其次需要工裝工藝上的改進,這就要打破原有工藝規程和相關制度;再者人員都比較年輕,平均年齡不到30歲,尚在鍛煉成長階段。但不管怎樣,他們認準了一個理兒,只有往前闖了。
敢于擔當不是檢驗執行力的砝碼,而是要向未知的領地發起挑戰。東輕熔鑄人把敢于擔當這種不言敗、不服輸的精神,傾瀉在了每一次試鑄上。
融合智慧,用行動來實踐
“25噸生產線原有的生產任務就比較多,為了試鑄高端材料,我們把很多任務都分解到了老線和北線鑄造,還把北線的4號和6號兩臺均火爐專門用來給高端制品均火,重新平衡生產計劃,為25噸生產線開辟了綠色通道。”熔鑄廠生產副廠長趙濤介紹說。
為了實現某系合金在25噸生產線成功試鑄,他們首先在設備上尋求突破。2013年10月,他們在原有除氣裝置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工裝設備。思路提出后,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會遇到什么困難。果然,因除氣箱占空間太大,沒有地方放置。他們研究后,將原有裝置位置進行了調整,并利用節日停產檢修時機,外委完成了設備基礎的土建施工。設備副廠長洪成文向記者介紹,“買一個除氣箱的內襯就需要30多萬,整個除氣設備需要300多萬,我們自己設計、制造的除氣裝置只花了不到20萬,為公司節約支出幾百萬元”。
在試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他們就立馬在現場召開分析會,作業區要求大家逐一發言,每一個參與的人都要各抒己見,然后大家一同研究探討,形成統一意見后,重新制定參數,再開始下一爐試鑄。面對困擾生產的氧化膜問題,他們集思廣益,陸續采取了改變導爐方式、選擇不同精煉介質、使用不同量熔劑、調整擋水板高度等措施,不斷使問題迎刃而解。自2013年下半年開始,一年多來,他們開始在25噸生產線試制高端某系合金制品,試驗期間鄭力廠長親自組織,從人、機、法、料、環多角度入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設備維護人員、操作人員等全員參與,作業區15名黨員身先士卒、勇挑重擔,他們層層梳理落實,成立了攻關小組,從鑄造成型和冶金質量兩方面考慮,每次試制都召開生產準備會,總結上次試制經驗,提出改進措施,每一項細節都落實到人。區域工程師才智向記者介紹,為確保熔體質量,作業區在4個班組中抽調包括班組長在內的專人成立了質量保證組,作業長任組長主抓鑄錠內部質量,有力保證了各班組標準化操作,達到各班組試制過程無差異化,便于掌握普遍性的問題,研究一致的解決辦法。熔鑄作業二區作業長汪濱向記者介紹,在清理流道和分流盤過程中,為防止雜物、灰渣進到熔體,他們居然動用了大功率吸塵器,這在鋁加工行業內都是絕無僅有的。
熔鑄作業二區在25噸生產線上雖然只有不到30人,但他們卻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智慧和潛能,為某系多種合金的試制出謀劃策、各施所長,用行動為榮譽而戰。“什么是熔鑄精品線,那就是別人干不了的我們能干,別人能干的我們干的更好,從大的層面講,是為了滿足國家重點工程的需要,從小的方面看,就是我們生存發展的需要,大家付出的智慧汗水會證明是值得的”。汪濱深有感觸的說。
舍我其誰,精品凝結著精神
“隨著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品質,已經成為影響公司經濟效益、101品牌形象、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產品質量是公司搶占市場的通行證,只有穩定而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占領市場制高點,才會有好的經濟效益。”公司總經理王德滿在2014年初召開的四屆三次職代會上如是說。如何占領市場制高點,對于熔鑄人來說,就是打造一條精品生產線,搶占高端市場。自2014年9月開始,熔鑄人在25噸生產線開始了密集試制,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決戰開始了。短短幾個月時間,他們大多吃住在現場,把作業區當成了臨時的家。經過反復試驗和摸索,依靠“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使某系多種合金全部試制成功,經氧化膜、探傷檢測,成品率由2013年的不足50%逐步提高到了90%以上,基本實現了工藝穩定,高端制品的保供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熔鑄廠工會主席盧載浩向記者介紹,2013年熔鑄廠提出了“堂堂正正、干干凈凈”的企業文化理念,樹立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的良好風氣,他們把這種文化踐行在了鑄造機臺的每一個細節。在試鑄過程中,從廠長到科室再到作業區,認真梳理原材料的準備,熔煉、靜置、除氣、過濾、鑄造每一個環節的琢磨、改進、規范,但到了最后環節必須依靠人的操作來完成,出現問題他們就得每個環節一點一點的找原因,廠長鄭力把這個分析、查找環節形象比喻為“最后一厘米”,這也是熔鑄人做事一絲不茍工作理念的體現。
在不同合金鑄造過程中,付出精神在點滴中體現。已近50歲的老勞模楊海峰作為熔鑄作業二區副作業長,每一次不僅全程跟在現場參與指導試制,還與大家一同研究分析失敗的原因、成功的經驗,全力做好傳幫帶,把自己多年在熔鑄崗位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丙班的張磊師傅承擔了流道清理工作,不管什么時候,只要通知到有試制任務,他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仔細認真地完成好清理工作;看到其他人為了試制經常四點連零點班連軸轉,張師傅從家里拿來了電飯鍋,給大家煮雞蛋、熬湯,大家就著饅頭、大蔥蘸大醬,用紙杯喝湯。雖然辛苦,吃不上熱飯菜,大家毫無怨言。乙班的楊剛對記者說,“在每一次試制時,連班加點是常事,我們都習慣了”。有次試制某系合金,區域工程師才智和幾個人連續6天沒有回家,餓了就啃幾口饅頭或泡袋方便面,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瞇一會,為的就是詳細掌握每一爐生產細節,每一種工藝參數對應鑄錠的形態。工長趙勇2014年9月剛買了新房子,正趕上開始密集試制各種合金,他把新房裝修大包了出去,裝修的4個月里他只利用中午短暫休息時回去看了2次,面對妻子的抱怨,他愧疚的說,“沒辦法,在這段時間里我不能離開現場,我的工作比咱這小家的裝修要重要得多”。每次試制的頭兩爐,作業區四個班組長要全程跟班,24小時運轉,他們早已經沒有了時間和是否當班的概念。
上下同心,其利斷金。用汪濱的話說,這幫80后、90后太可愛了,從他們身上我沒有看到獨生子女的那種拈輕怕重、不敬業不愛崗的影子,精品凝結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汗水,凝結著每一個人的付出和擔當。
2015年2月17日,臘月二十九,第二天就是除夕了。在25噸熔鑄生產線,大家依舊緊張的忙碌著。從2月13日開始,為了在春節設備檢修前完成某系合金這一批次的鑄造任務,他們整整忙了5天時間,前后總共鑄造了11爐合格鑄錠。王德滿聽聞此事,利用辦公系統給參與或跟班此項工作的干部群發了這樣一條短信,“此批鑄造任務今天就要告一段落了,雖不能說完美,但也可圈可點,認真落實評審會精神,適時果斷決策;技術、生產精心準備、策劃,贏得了寶貴的工序節點時間;跟夜班的不計辛苦,值白班的不講條件,直接相關者齊努力,配合者也顯人氣;信息及時又通暢,沒有孤島和盲點。大家戰斗到最后一個工作日,個人努力不可少,團隊精神更可貴,彰顯東輕人的軍工情懷!”
這就是東輕人,這就是熔鑄人“熔合智慧、鑄就精品”的理念和精神。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他們毅然前行的堅定腳步;沒有文字能夠詮釋,他們興企報國的奉獻衷腸;沒有言語能夠解讀,他們“堂堂正正、干干凈凈”的價值追求。
今年一季度,熔鑄廠在已取得較好成果的基礎上,沒有放慢腳步,而是著力將生產高端制品的工藝固化,繼而實現標準化;他們將工藝路線做了調整,達到節能高效的目的,同時與相關廠家合作,在工裝上進一步改進,提高熔體冶金質量,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待實現固化和標準化后,他們將把這一成功的經驗復制到老線,推廣到北線,以25噸這條精品生產線為牽引,尋求新的突破和更大意義上的“創新”, “最后一厘米”,他們就是用這種砥礪前行的精神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