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作為中國最早實施改革的前沿陣地,以制造業撐起了珠三角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的一片天。三十多年后,時過境遷,制造業輝煌不再,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捷。恰在此時,民企的接班傳承已在十字路口。大多與企業一同成長、即將或已經走在傳承路上的二代能否安心像父輩又超越父輩做個現代實業家?平安銀行私人銀行及《接力》雜志組成的“平安?中國家族企業傳承典范案例”調研組日前來到廣東佛山,對廣東高登鋁業集團進行調研。
已經創立三十年的高登鋁業集團與創始人高力登的兒子高振中同齡,1985年從一家小五金配件加工作坊起步發展成為專業生產建筑鋁門窗型材、幕墻型材、工業型材,并擁有四家子公司,產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型標桿企業。目前公司的業績每年都以10-30%的增長。這樣的成績是二代高振中與他的太太李婧在制造業不景氣的近幾年中一手拼出來的。
調研組一行到達廣東佛山時,已是周日下午,此時李婧和先生高振中仍在云南出差,凌晨一點鐘才落地。第二天一大早,李婧馬不停歇的開始和銷售團隊進行周一例會和培訓。調研組一行與企業一代高力登和二代高振中父子開始了訪談。兩人從性格到行事都很相似,低調、內向、務實而不擅言辭,但講起企業來直接坦率。
高力登農民出身,憑借傳統的勤奮吃苦精神,與眾多鋁業同行逐鹿國內外市場,并經歷了中國鋁材行業的起步、繁榮到如今的平穩階段。高力登覺得自己遇上了中國制造業的好時機,即使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中,企業依然不斷發展壯大。
中國家族企業接班成功率普遍不高,做制造業的高振中和李婧走過了坎坷的接班歷程。而李婧直到午餐前才得空來見我們,熱情、開朗,一襲紅衣,如一團火焰,幾番話下來,一下子就沒有了距離感。和有些內向的高振中形成鮮明反差。下午為了能夠繼續訪談和處理公司事務,她只能取消廣州的一個會議。高振中表面平靜地說:“她有時候就是學不會拒絕。”
但也正因為李婧的熱情周到勤奮,配合高振中的內斂理性,二人沒有同齡人的嬌氣,也沒有年輕人的魯莽,一動一靜,相得溢彰。高振中與李婧對企業的熱心有時超過父親的想像。這個從加拿大留學回來的兒子沒有過上奢華生活,回國第二天就到企業報到,從基層干起,忙時與工人一起扛貨箱,閑時就鉆研發,跑市場。
而沒干過銷售的李婧到企業沒多久就被高力登委以銷售部總監重任。這位兒媳沒讓高家人失望,不但建起了年輕給力的銷售隊伍,還搭建了企業文化的建設框架,如今已是參與家族企業戰略制定的副總裁。嫁到高家幾年中,與丈夫把企業做得風生水起。他們與企業的老臣、年輕員工,甚至員工家屬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并多次帶領他們走進山區資助單親家庭孩子和貧困家庭,看望孤寡老人,承擔社會責任。這是二代接班中比較成功的典型。
從當初的改善生活到如今的責任與使命,面對業績連連增長的企業,高力登在兒子接班后并不敢懈怠,眼看小兩口頂著二代光環,卻過得并不悠閑,他既欣慰又心疼。
做制造業就是很辛苦,兩千多人的企業,自己沒飯吃不要緊,但一定要讓工人有工資拿,有飯吃。我已經辛苦了多年,現在兒子還要繼續辛苦,我只能心疼。
與許多二代一樣,帶著滿肚子的西方管理學問的高振中想在企業進行一場改革,父親不動聲色的默許了。正是這場改革讓高振中對接班傳承和父親多年創業的心得有了深層次的感悟:企業有許多不利于成長的部分,但也有許多值得學習部分,做企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更不能急風驟雨。在傳統家庭教育方式中走出來的高振中從未想過自己會離開父親的企業,他一直認為制造業就是家族企業的成長基因,高家以及整個珠三角就是靠制造業起家,這里不僅有一代企業家的夢想,也有二代接班人的責任。
已經創立三十年的高登鋁業集團與創始人高力登的兒子高振中同齡,1985年從一家小五金配件加工作坊起步發展成為專業生產建筑鋁門窗型材、幕墻型材、工業型材,并擁有四家子公司,產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型標桿企業。目前公司的業績每年都以10-30%的增長。這樣的成績是二代高振中與他的太太李婧在制造業不景氣的近幾年中一手拼出來的。
調研組一行到達廣東佛山時,已是周日下午,此時李婧和先生高振中仍在云南出差,凌晨一點鐘才落地。第二天一大早,李婧馬不停歇的開始和銷售團隊進行周一例會和培訓。調研組一行與企業一代高力登和二代高振中父子開始了訪談。兩人從性格到行事都很相似,低調、內向、務實而不擅言辭,但講起企業來直接坦率。
高力登農民出身,憑借傳統的勤奮吃苦精神,與眾多鋁業同行逐鹿國內外市場,并經歷了中國鋁材行業的起步、繁榮到如今的平穩階段。高力登覺得自己遇上了中國制造業的好時機,即使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中,企業依然不斷發展壯大。
中國家族企業接班成功率普遍不高,做制造業的高振中和李婧走過了坎坷的接班歷程。而李婧直到午餐前才得空來見我們,熱情、開朗,一襲紅衣,如一團火焰,幾番話下來,一下子就沒有了距離感。和有些內向的高振中形成鮮明反差。下午為了能夠繼續訪談和處理公司事務,她只能取消廣州的一個會議。高振中表面平靜地說:“她有時候就是學不會拒絕。”
但也正因為李婧的熱情周到勤奮,配合高振中的內斂理性,二人沒有同齡人的嬌氣,也沒有年輕人的魯莽,一動一靜,相得溢彰。高振中與李婧對企業的熱心有時超過父親的想像。這個從加拿大留學回來的兒子沒有過上奢華生活,回國第二天就到企業報到,從基層干起,忙時與工人一起扛貨箱,閑時就鉆研發,跑市場。
而沒干過銷售的李婧到企業沒多久就被高力登委以銷售部總監重任。這位兒媳沒讓高家人失望,不但建起了年輕給力的銷售隊伍,還搭建了企業文化的建設框架,如今已是參與家族企業戰略制定的副總裁。嫁到高家幾年中,與丈夫把企業做得風生水起。他們與企業的老臣、年輕員工,甚至員工家屬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并多次帶領他們走進山區資助單親家庭孩子和貧困家庭,看望孤寡老人,承擔社會責任。這是二代接班中比較成功的典型。
從當初的改善生活到如今的責任與使命,面對業績連連增長的企業,高力登在兒子接班后并不敢懈怠,眼看小兩口頂著二代光環,卻過得并不悠閑,他既欣慰又心疼。
做制造業就是很辛苦,兩千多人的企業,自己沒飯吃不要緊,但一定要讓工人有工資拿,有飯吃。我已經辛苦了多年,現在兒子還要繼續辛苦,我只能心疼。
與許多二代一樣,帶著滿肚子的西方管理學問的高振中想在企業進行一場改革,父親不動聲色的默許了。正是這場改革讓高振中對接班傳承和父親多年創業的心得有了深層次的感悟:企業有許多不利于成長的部分,但也有許多值得學習部分,做企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更不能急風驟雨。在傳統家庭教育方式中走出來的高振中從未想過自己會離開父親的企業,他一直認為制造業就是家族企業的成長基因,高家以及整個珠三角就是靠制造業起家,這里不僅有一代企業家的夢想,也有二代接班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