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稱,據業內人士消息,中國正考慮修改貿易政策來幫助改變國內鋁市嚴重過剩現狀,其中包括提高鋁半成品增值稅退稅和恢復原鋁進口關稅。目前,鋁型材出口包含13%的增值稅退稅,鋁箔出口包含15%的增值稅退稅,由于最大增值稅退稅率為17%,故對增值稅退稅的變動區間可能限制在2%~4%。
對此,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并未聽說上述消息,不能判斷消息真偽。同時他們也表示疑惑,并稱,若消息為真,僅是“治標不治本”的應對之策,建議有關部門應通過促進企業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等政策進行轉型升級,尋找治本的解決之道。
傳聞所言方法“治標不治本”
“倘若該消息為真,所言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鋁產能過剩,而非治本之策。”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崔衛杰對國際商報記者說,“國內鋁業產能過剩背后原因錯綜復雜,具有深刻的體制和時代背景,比如地方政府的政績沖突、電價政策的區域不平衡等。歸根結底還是市場并未在資源配置中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所致。”
商務部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密也未從權威部門聽到上述消息。周密表示,消息所描述的“貿易保護”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供給,但不會根本改變供過于求的大環境。而且所有的政策調整都應與中國對外承諾相一致,否則可能引起其他領域的連鎖反應。因此,周密對上述消息真偽有所保留。
今年1~9月,我國鋁材累計出口314萬噸,同比增長24.5%,這背后便是國內鋁產能嚴重過剩和消費需求不振的現實情況。從2011年開始,國內鋁表觀消費量增長率逐年放緩,產能擴張卻已邁開步伐。
據數據,10月初國內現貨鋁均價11662.5元/噸,10月末為10307.5元/噸,下跌11.62%。
配合政策尋“標本兼治”之法
周密表示,受全球整體經濟再平衡的影響,要真正解決鋁過剩的問題,需從增加消費和減少供給兩端同時用力。在國內,企業應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向深加工發展,在航空材料等領域增強競爭力,積極拓展需求;在國外,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需與沿線國家更好配合,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增加鋁等產品供給。
崔衛杰也強調,緩解和改變產能過剩需要標本兼治。想要“治標”,我國相關部門可以采取類似提高出口退稅率、恢復原鋁進口關稅等邊境措施,也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產能合作。若要“治本”,相關部門需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在資源能源等領域率先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建立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同時,由于各地在招商引資中給予的土地、稅收、電價等“優惠”會對市場產生嚴重扭曲作用,因此也應逐步規范,直至取消“優惠”。
國際鋁市場供過于求的問題已非常嚴重,為平衡市場供需,中俄決定合作減產。
據彭博消息,在中俄最新簽訂的能源合作協議中,雙方達成“減產鋁產品”的共識。此外,中國鋁業和全球頭號鋁生產商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Rusal)就“冶煉新合金”亦有合作項目。
彭博援引Rusal副CEO Oleg Mukhamedshin稱,中國準備降低鋁產量對市場來說是個大新聞,“鑒于所有鋁生產商已經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為了穩定鋁市場,中國已經準備好重新審查其鋁生產政策。”
由于市場供過于求的問題日趨嚴重,今年鋁價一度跌至2009年以來次低。Rusal本周二表示,計劃在12月中旬決定暫停哪些鋁廠運營,該公司計劃削減至多20萬噸鋁產量。
Mukhamedshin稱,產量過剩的問題解決后,俄羅斯有可能在國內建設新的冶煉廠,為中國市場供應更潔凈、更具商業利益的鋁產品。他預計市場平衡大概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此外,中俄鋁業兩家公司正在合作開發新合金產品。
Mukhamedshin稱,可能在氧化鋁和礬土開發商有合作項目,產品也是供應到中國市場。
俄羅斯鋁業方面稱,中國十月份出口的半成品鋁總計達到30萬噸,和2014年年初水平類似,12月份出口產量達到50萬噸。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由于中國鋁出口就能從“半成品”中獲得13%的增值稅返還,2014年,中國鋁產量大增14%至2830萬噸。而由于供應大幅增長,2014年上期所鋁價下跌8%至2081美元/噸。
對此,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并未聽說上述消息,不能判斷消息真偽。同時他們也表示疑惑,并稱,若消息為真,僅是“治標不治本”的應對之策,建議有關部門應通過促進企業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等政策進行轉型升級,尋找治本的解決之道。
傳聞所言方法“治標不治本”
“倘若該消息為真,所言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鋁產能過剩,而非治本之策。”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崔衛杰對國際商報記者說,“國內鋁業產能過剩背后原因錯綜復雜,具有深刻的體制和時代背景,比如地方政府的政績沖突、電價政策的區域不平衡等。歸根結底還是市場并未在資源配置中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所致。”
商務部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密也未從權威部門聽到上述消息。周密表示,消息所描述的“貿易保護”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供給,但不會根本改變供過于求的大環境。而且所有的政策調整都應與中國對外承諾相一致,否則可能引起其他領域的連鎖反應。因此,周密對上述消息真偽有所保留。
今年1~9月,我國鋁材累計出口314萬噸,同比增長24.5%,這背后便是國內鋁產能嚴重過剩和消費需求不振的現實情況。從2011年開始,國內鋁表觀消費量增長率逐年放緩,產能擴張卻已邁開步伐。
據數據,10月初國內現貨鋁均價11662.5元/噸,10月末為10307.5元/噸,下跌11.62%。
配合政策尋“標本兼治”之法
周密表示,受全球整體經濟再平衡的影響,要真正解決鋁過剩的問題,需從增加消費和減少供給兩端同時用力。在國內,企業應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向深加工發展,在航空材料等領域增強競爭力,積極拓展需求;在國外,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需與沿線國家更好配合,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增加鋁等產品供給。
崔衛杰也強調,緩解和改變產能過剩需要標本兼治。想要“治標”,我國相關部門可以采取類似提高出口退稅率、恢復原鋁進口關稅等邊境措施,也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產能合作。若要“治本”,相關部門需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在資源能源等領域率先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建立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同時,由于各地在招商引資中給予的土地、稅收、電價等“優惠”會對市場產生嚴重扭曲作用,因此也應逐步規范,直至取消“優惠”。
國際鋁市場供過于求的問題已非常嚴重,為平衡市場供需,中俄決定合作減產。
據彭博消息,在中俄最新簽訂的能源合作協議中,雙方達成“減產鋁產品”的共識。此外,中國鋁業和全球頭號鋁生產商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Rusal)就“冶煉新合金”亦有合作項目。
彭博援引Rusal副CEO Oleg Mukhamedshin稱,中國準備降低鋁產量對市場來說是個大新聞,“鑒于所有鋁生產商已經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為了穩定鋁市場,中國已經準備好重新審查其鋁生產政策。”
由于市場供過于求的問題日趨嚴重,今年鋁價一度跌至2009年以來次低。Rusal本周二表示,計劃在12月中旬決定暫停哪些鋁廠運營,該公司計劃削減至多20萬噸鋁產量。
Mukhamedshin稱,產量過剩的問題解決后,俄羅斯有可能在國內建設新的冶煉廠,為中國市場供應更潔凈、更具商業利益的鋁產品。他預計市場平衡大概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此外,中俄鋁業兩家公司正在合作開發新合金產品。
Mukhamedshin稱,可能在氧化鋁和礬土開發商有合作項目,產品也是供應到中國市場。
俄羅斯鋁業方面稱,中國十月份出口的半成品鋁總計達到30萬噸,和2014年年初水平類似,12月份出口產量達到50萬噸。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由于中國鋁出口就能從“半成品”中獲得13%的增值稅返還,2014年,中國鋁產量大增14%至2830萬噸。而由于供應大幅增長,2014年上期所鋁價下跌8%至2081美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