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天美到黑夜的佛山~ (夏明飛/攝)
“十二五”期間,佛山立足于強勁的本土民營經濟,變環境治理的壓力為動力,另辟蹊徑,創造了環保倒逼經濟轉型的“佛山模式”。梳理佛山市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變化曲線,可驚喜地發現,伴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佛山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環境質量不斷提高,佛山環境質量拐點在“十二五”提前到來。
環保投入指數
“十二五”期間,佛山市經濟總量持續增長,2014年,佛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603億元,幾年間GDP年均增長10%。與此同時,佛山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四項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年均減排5%。
數讀“十二五”
環境執法
檢查企業154284廠次 罰款金額達1.7億元
2011年至2015年11月,佛山市共出動環境監察人員336351人次,現場檢查企業154284廠次,立案處理企業5262宗,罰款金額達1.7億元。
執法人員檢查企業的污水排放管道
2015年1-11月,全市共出動環境監察人員106274人次,現場檢查企業39541廠次,立案處理企業1386宗,罰款金額達5734.75萬元。比2011年同期分別增長181%,90%,160%,401%。市級環境監察部門出動環境監察人員3323人次,現場檢查企業1370廠次,立案處理企業45宗,罰款金額172.6038萬元。比2011年同期分別增長423%,226%,275%,165%。
環保警察讓企業主指認現場
PM2.5年均濃度下降20%以上
佛山市作為全國領先的制造業大市,雖然全市工業仍然以迅猛勢頭發展,但以二氧化硫為代表的工業污染大幅改善,“十二五”期間年均濃度下降約50%,顯著優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在“十二五”期間均下降20%以上。
城市綠肺(李少阮/攝)
累計關停污染企業千余家
“十二五”期間,佛山累計關停污染企業千余家。開展陶瓷、玻璃、鋁型材、印刷、制鞋、家具等大氣污染重點行業整治及鍋爐淘汰整治,共有63家陶瓷企業、19家玻璃企業、225家鋁型材企業、612家重點VOC排放企業完成整治,完成淘汰和整治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小鍋爐3000臺;所有油庫、加油站及油罐車完成油氣回收治理。全面開展餐飲油煙污染控制。
執法人員查封燃煤鍋爐
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約20.5萬輛
落實提前淘汰黃標車獎勵補貼政策,“十二五”期間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約20.5萬輛。全市除國道、高速公路外已全面禁行黃標車(從今年6月1日起,佛山一環也納入了黃標車限行區域),不斷擴大電子卡口的覆蓋范圍,加大電子執法力度。共建設黃標車電子抓拍卡口649套,抓拍闖限行黃標車約60萬宗。
黃標車執法
路檢共檢查車輛50270輛
開展黑煙車專項整治,在全市推廣使用黑煙車電子抓拍系統,對黑煙車進行監控處罰,開展黑煙車路檢工作,全市常設黑煙車檢查點21個。自2012年開展黑煙車路檢以來,全市累計路檢聯合執法共檢查車輛50270輛(其中尾氣超標18070輛),超標率從2012年的45%下降到現在的9%。
工作人員對柴油車尾氣排放進行檢測
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
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長期保持在100%。西江干流、北江干流、東平水道、順德水道、東海水道連續五年保持地表水Ⅱ類水質,容桂水道和潭洲水道在2013、2014年下降為Ⅲ類水體,在2015年提升回Ⅱ類水質,平洲水道保持在Ⅲ類水質。
西江、北江、綏江三江匯流處
42條河涌整治任務年底完成
分批推進重點河涌“一河一策”整治,第一批42條河涌整治任務將在年底完成,正在開展第二批90條河涌的前期準備和第三批95條河涌“一河一策”的編制工作。第一批42條重點河涌共389個項目建設,總投資約75億元,因地制宜推進引水工程、生物修復、岸線整治等多項治水工程。
建成53家污水處理廠
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已建成53家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規模232萬噸。
東平河(鄭聰/攝)
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出臺環境保護“一崗雙責”責任制
佛山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長掛帥的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面統籌環保工作。出臺了環境保護“一崗雙責”責任制實施辦法、考核辦法等制度。
打造100項環保民生實事
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工作目標,選取一些影響特別大、與民生利益直接相關、市民受惠面廣的環保項目,在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打造100項環保民生實事。
首部地方環保法進入審議階段
以獲得地方立法權為契機,加大環保法治建設。《佛山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已由市政府提請人大審議。接下來,佛山市將在河流污染防治、城市揚塵污染防治方面開展立法。
天空湛藍清透,江河水清魚躍,清晨鳥語花香,夜晚繁星滿天。佛山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佛山將繼續把握發展新常態,緊抓環保新機遇,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引領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佛山、美麗佛山、幸福佛山!
昨日,佛山市環境保護委員會舉行2015年專家年會,近20名國內知名環保專家來到佛山,為佛山環保工作出謀劃策。專家們分為大氣、水環境、生態、固體廢物等四個專題進行分組討論或現場調研。市發改、經信、公安、國土規劃、環保、住建管理、交通運輸、水務、農業等十余個市級政府部門負責人,以及各區環保部門負責人與會并參加調研活動。據悉,目前佛山在治水、治氣、治理固廢以及生態創建方面還存在短板問題,生態環境質量有待提高。佛山人口多、工業產業比重高、資源能耗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多,土地開發強度高,環境容量有限,同時在機動車保有量不斷攀升,污水管網建設滯后,污泥、垃圾、工業廢物無出路等一系列環境問題集中凸現的情況下,如何在“十三五”期間闖出一條環境治理的新路,是佛山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通報
廣佛跨界流域:
今年淘汰
341家重污染企業
會上,副市長趙海通報了環境整治情況。據介紹,去年佛山全面整治大氣污染重點行業,開展陶瓷、玻璃、鋁型材、印刷、制鞋、家具等大氣污染重點行業整治。在揚塵污染防治方面,今年6月份開始,揚塵污染控制區域擴大到27個鎮街。
在污水治理方面,全市已建成53家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規模232萬噸,在推進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向農村延伸的同時,因地制宜建成了100多個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此外,佛山去年還清理了1035家污染嚴重企業、722家畜禽養殖場,今年要淘汰廣佛跨界流域341家重污染企業。
在農業污染治理方面,目前全市共有70萬畝魚塘,大片魚塘成了污染源之一,魚塘養殖剩余的飼料、魚的排泄物等污染物直排江河,造成污染。“魚塘污染治理難度不大,但過去沒有重視,明年將加大力度去做。”趙海說。
污染場地:
明年推進
土壤治理修復示范工程
“之前較重視的多是大氣、河涌污染整治,而土壤污染治理,我認為才剛剛開始。”趙海表示,目前佛山正開展污染場地前期工作,按照國家的文件要求,去年佛山市委托省環科院對已關停并轉、破產、搬遷的化工、金屬冶煉、農藥、電鍍、危險化學品企業原有場地,初步建立了佛山市污染場地名冊,為下一步開展潛在污染場地治理修復試點工作打下基礎。
趙海坦言,佛山有的地方過去進口洋垃圾,成了垃圾村,“比如大瀝廣佛智城一帶,過去就是污染嚴重的地方”,這些方面歷史欠賬太多。
今年,佛山按照《廣東省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方案》的要求,對南海區一個潛在風險污染場地組織開展了環境調查等前期工作,并計劃在2016年推進受污染場地的土壤治理修復示范工程。
部門
專家建議
將上報市政府作決策參考
市環保局局長楊永泰表示,接下來將把專家對佛山環保工作的建議上報市政府,作為今后的決策參考。楊永泰透露,佛山在環保領域的立法將不斷進行,除了目前正進行審議的《佛山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條例》之外,今后在內河涌污染防治、揚塵治理等方面都將進行立法,讓環保工作有法可依。
據悉,對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指標分析,在35項指標中,佛山目前已達標21項,未達標14項。其中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空氣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占比等5項指標差距較大。
專家
馬永亮:PM2.5成佛山主要大氣污染物
清華大學副研究員馬永亮對佛山市大氣污染進行研究后認為,自2013年至今,PM2.5一直在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污染負荷占比中占比最高,是佛山市主要大氣污染物。
李金惠:應推動固廢集中處置中心建設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金惠建議佛山開展固體廢物產生源普查,摸清底數,并完善落實監測和信息管理系統,推動集中處置中心建設。
副市長趙海表示,目前佛山已有計劃建設固體廢物處理中心。
賈海峰:佛山20%的產值產生80%的污染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賈海峰表示,根據帕累托法則(又叫20/80定理)分析,佛山20%的產值產生80%的污染,需通過引導行業內結構調整、企業空間布局調整等手段,高效降低污染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