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干本職工作,沒有什么值得采訪的。”面對記者的采訪,張寒略顯羞澀。
張寒是輕合金公司技術中心一名技術人員,自2011年參加工作以來,他立足崗位,默默奉獻,參與訂單評審近2萬份,轉換圖紙近2000張,編制技術規程8份,2次榮獲公司科技創新獎,在平凡的技術崗位中干出別樣的精彩。
立足崗位做貢獻
“所有的訂單都是通過我們來進行訂單評審,判斷能不能干,放在哪個機型合適,模具規格是什么,判斷適合生產的機型,銷售部門以此為依據進行報價。”談起工作,一向內斂的張寒打開了話匣子。
訂單評審工作是生產過程中的首要環節,不得有半點疏漏,否者后果非常嚴重。時間緊、任務重、時效性強是這個崗位的特點,加班延點已變得很正常。2015年,由張寒經手評審的訂單超過4000份,多的時候一天30余份,少的時候也有10多份,上班時間他在工作,8小時之外的休息時間,他也在為訂單評審忙碌著。
由于工作性質的關系,“隔三差五”張寒都會在家中關著房門忙碌到深夜,面對妻子的埋怨,他總是這樣說:“我的工作容不得半點差錯,哪怕出現一個模具尺寸偏差,就會造成公司數萬元的損失。”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讓他從一名青澀的實習生成長為技術骨干。
2015年末,公司總經理王德來率隊到張寒家中走訪慰問,把鮮花獻給了張寒的家人,“張寒作為公司的先進技術骨干,離不開你們的默默支持,以后還要對他多加理解。張寒也要發揮技術優勢,爭取更創輝煌!”這句話一直記在張寒心中。
耐心交流促契合
“公司有30多名一線銷售人員,遇到的一切技術問題,包括前期客戶關于訂單的咨詢、生產過程中的溝通和后續產生的技術問題,都由張寒來溝通解決。”同事魏凱歌介紹道。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一般人看來,溝通交流不就是打電話,有什么技術含量。溝通交流的內容就是技術知識的交流,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外行還真整不了這個”。
“你們給指定的機型能不能適合我們這個產品的生產,焊縫的位置還得給優化一下。”面對客戶質疑,張寒總是耐著性子,一遍又一遍給他們解釋,包括型材焊縫位置的選擇、形成原理、對型材產生的影響,經過反復溝通,逐步對型材斷面進行優化,在技術溝通過程中,對技術不明確的,盡可能滿足客戶需求進行更改轉換,達到雙方滿意的契合點。
“和客戶交流就像買菜,想促成這筆交易,就得在堅持‘底價’的前提下,談到一個適合的點。”談到這里,張寒美滋滋地分享著經驗。
創新方式提效率
“算來算去太麻煩了,訂單下達之后,考慮在什么機型生產、模具的規格是多少,這之類的問題要是能有一個‘綜合計算器’就好了。”面對工作中遇到的瑣事,張寒眼前一亮,一個“金點子”應運而生。“何不以excel表格的形式,制作一個訂單評審表格,把數據輸入里面,這不就方便多了。”
張寒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反復演算計量公式,經過統籌考慮,他把近30個擠壓設備常用參數、對應的模具規格和計量公式輸入到表格里,創新制作出訂單評審計算表格,由原來1小時的工作量提高到現在的10分鐘。“打個比方來說,從前我進行小斷面型材的訂單評審,需要在25MN擠壓機上算一個公式,在36MN擠壓機上算一個公式,才可以準確找到合適的機型,現在只要把參數輸入表格里面,再進行綜合考量,馬上就可以確定。”張寒自豪地介紹著自己的發明成果。
“我們一出問題,就是大問題,我這里是第一道工序,只要一個尺寸錯了,整個模具就廢了,10來萬模具費用就泡湯了,所以我必須打起12分的精神,確保公司財產不受損失。”說到這里,張寒又撲進緊張的工作中。(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