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他作為輕合金公司籌建組最早的成員之一,全程參與了公司項目的設計、建設和試生產;一周內,他完成了和20個廠家的技術交流,通宵達旦,確定擠壓工藝設備工藝技術路線;一個月內,完成20多個廠家現場調研,會同設計單位完成設計初稿,為項目早日開工奠定基礎;在參加工作的17年里,他先后四次榮獲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連續兩年榮獲集團公司先進個人稱號。他就是輕合金公司技術拔尖人才王玉剛。
以身作則,在管理中創新
輕合金公司建廠初期,技術力量薄弱,人才匱乏,擠壓生產工藝參數、操作流程、技術規程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
“當時就感覺身上有一股勁,把所了解的知識進行匯編,方便學習操作,算是一種釋放吧!”回想起當初,王玉剛略有感慨地說道。由王玉剛牽頭,先后主持編寫完成《鋁型材擠壓生產工藝技術》、《擠壓安全技術規程》、《擠壓試車大綱》、試車方案等20余份業務資料,為提高新員工理論知識,突破技術瓶頸提供了有力支持。
他以身作則,積極踐行技術員定期講課制度,并組織專業管理人員進行評審,現場提出疑問和整改方案,形成一套完整的講解思路,輪流對車間業務骨干及新員工上課,從而達到了全員學習、全員受益的目的。通過導師帶徒,采取傳幫帶等方式,他逐步培養出3名中級工程師、6名助理工程師,“子弟兵們”主動承擔起公司訂單評審、圖紙轉化、試模工藝、包裝方案、技術規定、技術協議、成分要求編制等工作。在他的帶領下,一支專業優異、作風過硬的技術隊伍組建而成。
刻苦鉆研,在探索中進步
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這句話已成為王玉剛座右銘。“技術研發不能墨守成規,創新才是驅動科技進步的第一力量。”在技術研發中,王玉剛總是這樣說。
作為主要研發人員,王玉剛主持完成了多項重點科研項目。2012年,參與研發《鋁箔用鋁管芯》科研項目,榮獲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2013年,參與山東省自主創新項目《大型結構鋁型材》,在國內首次提出7N01無縫方管擠壓方案,并成功實施。同年,主持完成蘋果IPAD產品用GT1546板材研發,通過工藝研究及模具結構優化,使粗晶環由原產品的3mm降至0.8mm,完成供貨2000余噸。2014年,成功完成《大規格穹頂結構用鋁合金型材》的研發,創新工藝研究,突破關鍵技術,實現客戶要求指標,目前已批量供貨2000余噸。2015年,他作為集團公司科技創新重大專項《鋁合金石油鉆桿研制》項目課題組長,突破了模具設計、擠壓工藝、擠壓程序編寫及控制,精整矯直等重大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產品尺寸、力學性能符合各項技術要求,目前正在開展深入研究。
“王玉剛同志作為我們企業技術骨干力量,一步一個腳印,攻克多項技術難關,為公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力量。”公司主要負責人王德來如此評價道。
扎根一線,在實踐中突破
“一定要充分了解一線生產環節,生產工藝參數是否正確、產品性能是否合格、某些環節是否還需要優化,這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王玉剛指著150MN擠壓生產線,對身邊的技術人員張寒強調道。
在建廠初期生產中,王玉剛從細處著手,狠抓降本增效、小改小革和工藝優化,使公司產品成品率由投產初期不足40%提高到68%。2013年,由他負責研發的“軌道交通用7000系鋁合金材料研究與制造”等一大批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截至目前,由他牽頭研發的項目,共取得實用新型專利7項,獲得專利授權7項,發明專利授權1項,創造了極大經濟效益。
多年來,王玉剛扎根一線,憑借工作經驗,先后完成9條國產擠壓生產線相關各類改造、改進項目109項,組織評審訂單10000余份,提供試模工藝參數1500余份。在工藝核查中,他先后解決1060鋁合金管材性能不合格、6A02鋁合金粗晶環超標、6101BF狀態導電性能不合格等問題,并形成穩定生產工藝,為生產提供有力保障。
開拓創新,在轉變中發展
王玉剛作為擠壓室負責人,始終將產品研發作為公司發展核心推動力,切實引領擠壓型材研制工作。
“他幾乎每天都來,來得早、走得晚。有時候,他在現場鉆研起一個斷面來,喊他都聽不見。”“手下的兵”楊富波介紹著。在“奮戰120天”活動中,由王玉剛牽頭攻關的軌道交通用7系產品,順利通過南車四方現場檢驗,圓滿完成任務。他再接再厲,進一步研發軌道交通6系合金產品,并相繼完成南車四方標準動車組、臥鋪動車組、高寒車動車組、250公里和350公里統型動車組、140公里大斷面動車組等6大系列140個斷面的軌道交通用型材產品研發。經過不懈努力,上述產品全部通過首件檢驗并實現批量供貨,在國內首次實現7N01枕梁、牽引梁型材(外接圓直徑285mm)無熔合口型材、6N01超薄超大斷面(810mm×60mm×25000mm)型材擠壓試制和工業化生產,產品性能達標,部分甚至優于日本同類產品指標,得到客戶高度評價。(米超 傅冰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