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鋁生產大國,產量占據全球的半壁江山。歐美國家的鋁企指責,中國過剩鋁產能導致全球范圍內鋁材降價,威脅論到美國及全球鋁生產商及加工商。對于這些過剩產能,歐美鋁企認為主要由政府政策主導。
10月18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就美國調查鋁業是否遭受傾銷作出回應,“當前,國際鋁業遇到了一些問題,遇到的這些問題既有個性問題也有共性問題,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際因素。”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 中新網 圖
沈丹陽強調,在全球化進程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要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最需要的是各方互利合作。罔顧事實的抹黑、炒作或者單方面設置貿易限制措施,都無益于問題的解決。
上述美國調查事件指的是,2016年4月份,美國國際貿易委員(USITC)會就美國鋁產業的競爭力和面臨的競爭態勢啟動了“332”調查。“332”調查”又稱“常規性事實調查”條款,是指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2條規定。
該條款規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可應美國總統、眾議院、參議院財政委員會或美國貿易代表等的要求,或自行對包括美國與他國產業競爭態勢在內的任何涉及關稅和貿易的事件,進行“常規性事實調查”并出具報告。實際上,“332調查”通常會成為美國同際貿易委員會或商務部發起反傾銷或保障措施的依據。
就在此前的9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該調查召開了聽證會,除美國外,中國、歐盟、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或地區的代表參會。沈丹陽在發布會中提到,“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代表參會,在會上介紹了中國鋁業最新發展情況以及相關政策,澄清了事實,表明了立場,回應了各方對中國鋁業的關注、疑問和指責,并呼吁各方通過對話與合作妥善解決全球鋁業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代表在該聽證會上表示,“我們相信,通過對話和合作,我們能夠有效處理全球鋁行業面臨的挑戰。”中方同時稱,中國鋁材行業發展是由預計成長的中國內需推動。
實際上,中國政府正在致力于電解鋁去產能。目前,中國電解鋁產能利用率在70%左右,全行業基本處于虧損狀態。全國政協委員張震宇曾表示,電解鋁產能過度擴張不僅威脅企業的生存,還間接造成鋁土礦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威脅著整個中國鋁工業健康發展,有效加快化解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刻不容緩。
就在此前的10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指出,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電解鋁產能。
而中美雙方的高層,就電解鋁產能過剩問題也并非沒有溝通。G20峰會期間,中美雙方就達成共識共同應對全球電解鋁產能過剩。《中美元首杭州會晤中方成果清單》中顯示,中美雙方認識到,由于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和市場需求低迷,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增加,成為全球性問題,需要集體應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應對全球電解鋁產能過剩問題。美方歡迎中方推進以去產能為目標之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沈丹陽提到的抹黑、炒作包括此前部分外媒指稱有中國企業向墨西哥大量出口鋁材并轉口美國,以逃避關稅。
《華爾街日報》在9月初曾報道稱,美國加州的鋁業公司兩年前聘機師飛越一墨西哥城鎮進行航拍,發現沙漠深處的工廠整齊排放約100萬噸鋁材,其價值達20億美元,相當于全球庫存量6%。而這批鋁材如今成了中美貿易的矛盾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隨后在網站上發表聲明,認為上述報道與一年前同類報道相比并無新的內容。“此時舊事重提,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為今年9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召開的332聽證會制造輿論。我們認為該報道引用有關人士的數據和觀點嚴重脫離事實,混淆視聽,有必要在此做出相關回應,以澄清事實。”
另外,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出口美國的鋁材占中國出口總量的比例并不高。2013年到2015年這一數據分別為10.1%、11.5%、11.7%。與此同時,中國也從美國進口鋁材。從2013年到2015年,中國從美國進口鋁材占中國進口鋁材總量的比例達到7.1%、6.2%、7.0%。
同時,相比全球市場,中國鋁消費仍保持高速。在2015年全球鋁消費增速明顯放緩的情況下,中國鋁消費仍然保持8%左右的增長速度,而當年除中國以外的市場鋁消費增速僅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