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長虹嶺工業園區,華昌鋁業的立體倉庫里,一捆捆成品鋁材正被機械手臂“送”上傳輸帶,在高達12米的貨架前,精準地停在了第三層。隨即,入口處的LED屏幕上閃爍著“上架成功”四個字。這一立體倉庫,是華昌鋁業近期的一大創新,并成為供給側改革樣本。
談及這一創新時,華昌鋁業副總經理武衛社說,這有助于節省土地資源,提高效率、節約成本。事實上,通過技術改造創新提升效率正成為南海鋁型材行業走出冰凍期的一個重要路徑。
“走出冰凍期”、“創新”、“人才”,本月12日在南海舉行的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這些熱詞成為論壇研討的關鍵詞。
增速放緩、建材業務萎縮,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下行,山東、湖北等各地鋁型材產業的興起,曾經占有絕對市場優勢的南海乃至廣東鋁型材進入了冰凍期。
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境?研討會上,多位多家從搭建基礎創新平臺、培養品牌人才等方面為鋁型材行業的發展建言。“鋁型材是南海的支柱產業,要以創新作為新引擎來推動產業新生態,使南海鋁材從品質邁向品牌。”南海區副區長冼富蘭表示。
2000多名行業人士緣何聚集南海
12日恰逢周六,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2000多名來自國內外的鋁型材專家學者、企業家把整個會場內外擠得水泄不通。會場內主題演講座無虛席,會場外的企業展廳人頭涌涌,不少企業正互相交換名片了解業務。
然而和這熱鬧場景形成對比的是,不少鋁型材企業正感到一股市場“寒意”來襲。“眾所周知,近兩年來鋁型材行業正進入一個冰凍期。”廣源鋁業銷售總經理丁鉅成用“冰凍期”來形容目前的困境,“如今和同行聊天,基本沒有一家廠會說銷量是增長的。”丁鉅成說。
而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南海鋁型材行業協會秘書長蘇天杰的認可:“不只是南海,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于整個廣東。”
銷售增長放緩,一個重要原因是建筑型材的銷量并不理想,而這類用于房地產等方面的民用型材曾是南海鋁型材產業的大頭。記者走訪的多家鋁型材企業負責人均表示,房地產市場的下行是直接拉動銷售放緩的關鍵因素,使得鋁型材行業進入低谷期。
另一方面,在鋁型材行業工作20多年的丁鉅成已經感受到整個中國鋁材行業的分布變化。“如果說20年前是以廣東為主,那么現在的產業分布更為均勻。”丁鉅成說,大約七八年前,浙江、山東等省份的鋁型材行業興起,加上西部的甘肅、四川和廣西,正與南海乃至廣東一起爭搶市場大蛋糕,“光是山東已經有超過100多家鋁型材廠商。”丁鉅成說。
新興地區的鋁型材行業興起,給南海鋁型材帶來最大的沖擊是價格。“原材料缺乏、能源供應價格高,導致南海鋁型材生產成本提高。”蘇天杰分析。他舉了個例子,天然氣價格在沿海地區是2元多一立方米,但大部分村級工業園是沒法通天然氣的,硬件上的缺失讓企業只能使用煤炭等傳統能源,直接加重了它們的環保壓力和能源使用成本。
同時,南海遠離原材料地和消費市場,其鋁型材原材料多從蘭州和河南運來,但該地也是龐大的消費市場。當南海鋁型材企業加工好后再運回去蘭州,這與蘭州本地廠商相比單運費方面每噸就相差700元左右,再加上原材料的差價,直接拉高了南海鋁型材的成本。
“這種成本差價其實一直存在,但前十幾年由于全國其它地方尚未發展,這一差價可以被忽視。但如今隨著國內五大生產基地崛起,南海鋁型材正受到外力的強大圍攻。”丁鉅成說。
南海仍是全國“冠軍”
但銷售進入冰凍期,并不意味著南海鋁型材發展的凝固。
記者從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了解到,南海目前仍是全國最為集中的鋁型材產業聚集地,現有鋁型材企業130多家,年擠壓能力在350萬噸左右,占全國產量的30%左右,產銷仍居全國之首。
而南海的先發優勢也依然明顯。經歷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南海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產業鏈。
“因為發展早,所以產業較為聚集,利潤空間較大。”蘇天杰說,在南海,鋁型材企業只做利潤最大的部分,并由此派生出多個細分領域,使得各企業在專業上相互配合緊密,從而發展出一條完備的產業鏈。“這種完備的鋁加工產業集群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蘇天杰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早在2012年,南海為鋁型材產業服務的上下游企業近萬家,構成鋁金屬交易-鋁再生金屬冶煉-鋁型材加工-鋁精深產品加工-鋁終端產品等完善的鋁型材產業鏈,并集聚了大量鋁加工輔助材料的生產、銷售企業,全國超過80%的鋁型材包裝材料、工業毛毯等生產輔料均在南海生產。
另一方面,打拼多年的南海鋁型材的品牌仍得到市場的認可,“事實上中國鋁材行業在經歷30多年的發展后,主要的擠壓技術和表面處理技術不斷成熟,一般鋁材企業產品已趨向同質化,因此未來就不只是品質的競爭,而是品牌和特色化的競爭。”丁鉅成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從品質走向品牌,正是南海鋁型材行業的發力方向。在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冼福蘭介紹道,南海已有三家鋁型材企業成為國家級技術中心,全區鋁型材企業參與制訂國際和國家標準達100多項。
而“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高新科技企業”、“全國信得過產品質量”等各種榮譽“加身”,也為南海鋁型材企業在全國的發展站穩腳跟。
除了打造自我品牌外,特色化的發展也成為一條新路徑。從建材行業轉型,廣源鋁業正在三水的廠區內為家裝型材和工業型材的生產建造新的廠房;廣亞鋁材通過業務上的接洽正慢慢轉型至工業型材,未來建筑型材與工業型材的占比將有望從7:3變化至3:7,進一步拉動銷量增長。
“事實上南海在技術上也一直處于領先優勢。”蘇天杰說,在鋁型材產業的發展中,南海企業非常敢于應用新技術,也由此引領著新風潮。如今,堅美的定制門窗、華昌的華賽特系統門窗正成為鋁行業的新技術引領。
專家建議:以品牌員工支撐品牌企業
然而作為中國鋁材第一集聚地,南海雖然技術優勢非常明顯,“但相比發達國家在技術上仍有差距。”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指出,并當場給南海鋁型材行業開出了藥方。
他認為,轉型升級需要靠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依然不夠,工藝提升還有很大空間,更重要的是幾乎沒有掌握關鍵技術,仍然處于模仿階段,“因此,下一階段要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加強產業鏈的銜接,在某些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文獻軍表示。
他提議在行業協會內建立起基礎研究平臺,吸引更多高智商、耐得住寂寞的優秀人才來到平臺。這一提議也得到了廣東有色金屬學會鋁加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盧繼延的認同,他在發言中提出鋁型材企業要度過這一冰凍期,關鍵就在于人。
“企業家不但要把產品做成品牌,同樣要把自己的員工塑造成品牌,以品牌員工支撐品牌企業”。盧繼延強調,工匠精神的實質是強化對企業員工的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當前消化鋁產能過剩的一個重點就是擴大鋁用途,在原有產業上尋找材料進行替代,而這些就需要“工匠”把替代品做得比原材料更好,進行鞏固。
因此,他建議企業負責人要對工人、技術人員進行新一輪全面創新質量技能知識培訓,大膽招收大學畢業生,進行技術梯隊培養,在企業中大膽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活動,讓有條件的技術人員走出國門、擴大視野,才能更好推動企業的發展。
在推動南海鋁型材走向品牌的過程中,除了企業發力外,蘇天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政府也應給予相應的扶持配合。
他建議,政府應為鋁型材行業的發展留出足夠空間,從土地資源的幫助去穩定本地企業家的軍心,讓有實力的企業敢于去進行投資和技術改造,使企業設備升級,從而為創新打下根基;另一方面,也可鼓勵鋁型材企業走出去在消費市場建廠,在全球范圍內布局,通過出口市場的拉動突破轉型的瓶頸。
對話丨南海區鋁型材行業協會秘書長蘇天杰:“企業要突圍首先看人才”
遭遇寒意裹挾,南海鋁型材產業如何評價自身價值,該如何實現突圍??什么樣的鋁企能夠突圍?記者與南海區鋁型材行業協會秘書長蘇天杰進行了對話。他從人才、技術、資本等多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蘇天杰說,要突圍,首先要看人才。
記者:你怎么看待現在南海鋁材的品牌價值?
蘇天杰:南海有自己的品牌優勢,目前中國民用鋁型材品牌中便有十多個是從南海成長起來的,也因此,南海鋁材產品在國內、國際都屬于中高端產品。但因為遭遇歐美地區的反傾銷,雖然我們能做最好的建材,卻因這種國家利益博弈、沖突而難以做大出口市場。要知道,發達國家中建材消耗量最大的就是歐美國家。可以說,南海鋁型材產業是走在行業前列的,但轉型存在瓶頸。
南海可以鼓勵鋁型材企業走出去建廠,在全球范圍內合理布局。這種到消費國建廠的做法可獲得當地政策支持,又可規避當地高達100%多的反傾銷稅。為什么現在我們看到那么多企業走向東南亞?其實就是因為這些地區不征收反傾銷稅,產品可直接出口歐美。
但目前南海鋁型材企業的管理人才缺乏,連到湖南這些國內的其它省份去建生產線都還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哪有那么多管理人才可以投放到國外去。
記者:在困難面前,你認為如今什么樣的鋁型材企業能夠突圍?
蘇天杰:要突圍,首先要看人才。第一,它必須是尊重人才的;第二,它在產品定位上不能是“大而全”,必須是“精而專”。中國鋁型材的年產量達到1000萬噸,一家企業能做到20萬噸的量就已經很不錯了,沒有一家企業的市場份額能達到5%。如果它能把這20萬噸的年產量用來做“精而專”的產品,那么它就有希望突圍而出。
舉兩個例子。現址江蘇的蘇州羅普斯金鋁業,正是因為做到了上述兩點,它所賣鋁產品的計價單位不再是“噸”而是“米”。在與南海相距不遠的中山市,有一家名為“和勝”的鋁企,它的擠壓機里吐出的不是建筑型材而是工業型材。它的老板是科班出身的,本身就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他正準備推企業上市。將來,像這類的創新型企業才能突圍。
但這絕不是一個容易的轉型,要進軍工業型材并不容易。第一,南海鋁型材產業目前的主要產品依然是民用型材,雖然有整體向工業型材轉型的趨勢,但相比民用型材,工業型材對合金的生產要求很高,技術積累需要時日;第二,工業型材的市場還不夠大,市場需求有限。比如前面提到的和勝就是吃下了幾大手機品牌產品才有了今天。第三,工業型材生產涵蓋了材料、機械、機電、化工等幾大專業,對總工程師的要求很高。金屬里的“相”,講究的是工藝技術,對人才和設備的要求非常高。
可以說,南海鋁型材產業要馬上轉型是有難度的,但方向是對的。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整個社會對鋁的消費量進一步提升,以市場需求推動轉型。而因為產業載體的缺失,鋁型材作為傳統產業在南海再發展的空間基礎幾乎已經失去。要實現突圍,只能看企業的創新能力。
記者:你在談到兩個突圍要素時,把人才放在首位,南海鋁企突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蘇天杰:第一,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第二,專業的高技能人才。對于前者,目前是靠企業自身從生產一線開始培養。但現在的大學生就業時多不肯下一線,就算下了一線也不能與工人好好溝通了解工藝技術,這導致企業管理技術人才的第一梯隊都是40-60歲的人,第二梯隊還沒培養出來。
而對于后者,傳統行業必須完成自動化改造后,才有可能吸引到他們。自動化設備的應用率肯定會持續提高的,因為實現生產自動化是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
記者:站在行業的角度,在人才集聚上,南海政府可以有什么作為?
蘇天杰:首先可以在人才引進、落戶的配套政策上著力。說白了就是戶籍問題的放開,幫助企業解決人才落戶、其子女入學和配偶就業等問題;其次是通過具體政策措施引導、吸引本土青年人才求學歸來后進入實業。
實事求是地說,南海鋁型材產業是很難吸引到高端人才進入,一則大學畢業生不大愿意下一線,二則這里缺乏產業再發展空間,三則南海鋁企的非上市公司身份難提供有競爭性待遇。所以我很認同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在今年南海區工商聯(總商會)第十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他要引導本土學生到本土企業實習,我認為這是可行的。
樣本——高登的“留人之道”
在三水和肇慶的交界處,南江工業園的工業大道上,廣東高登鋁業有限公司寬敞的廠房中,工人們正在忙碌地進行包裝、擠壓,在多數鋁型材企業還在生產建筑鋁型材時,高登已經引入先進的木紋壓制設備和立式噴涂系統,生產出“以假亂真”的木紋鋁型材,在國內遙遙領先。
創新,對于高登的員工來說并不陌生。在12日南海舉行的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高登一舉獲得了多個論文創新獎,再次證明了南海鋁型材的實力。“這樣的成績緣于高登背后強大的科研團隊力量。”高登鋁業常務副總裁何家金說。
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海外留學人員、知名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在何家金給記者展示的高登人才名單中,無論從職稱、學歷還是年齡,高登都已形成較為完備的人才梯隊。“此外,我們還有3位教授助陣,有多個產學研的項目正進行中。”何家金說,而其本人也是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談及在高登的工作時,一位在總裁辦公室工作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今年7月才來到高登,“但來了就不想走”。在鋁型材行業普遍感慨人才難引的情況下,高登憑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人才留下來?
“一個是關懷,一個是平臺培養。”何家金說。對于進入高登的人才,高登會進行針對性的投資培養,發揮人才的專業長處。“例如,我們會讓研發型人才到車間第一線進行鍛煉,每一個科研項目啟動后,項目的負責人和參與人都要到車間實踐,了解研發的每個過程。”何家金介紹。
在評價科研項目成果時,高登會注重兩個方面,即項目是否能在生產中進行應用,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則是能否讓科研人員感受到自己價值的體現。“讓不同專業類型的人匹配不同的崗位,能者有所用,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何家金說。
對于普通員工,高登則逐步從小處提升員工的幸福感。例如食堂的改革、宿舍的配備,還有周末各類文娛活動的舉辦,“從大處說,就是建立起好的公司文化,豐富員工的日常生活。”何家金說,為此,高登會常到知名企業考察,就是為了學習借鑒對方在員工福利建設方面的經驗,“在引才留才時,我們的一個原則是,既然別人做得到為什么我們做不到?”何家金表示。
談及這一創新時,華昌鋁業副總經理武衛社說,這有助于節省土地資源,提高效率、節約成本。事實上,通過技術改造創新提升效率正成為南海鋁型材行業走出冰凍期的一個重要路徑。
“走出冰凍期”、“創新”、“人才”,本月12日在南海舉行的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這些熱詞成為論壇研討的關鍵詞。
增速放緩、建材業務萎縮,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下行,山東、湖北等各地鋁型材產業的興起,曾經占有絕對市場優勢的南海乃至廣東鋁型材進入了冰凍期。
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境?研討會上,多位多家從搭建基礎創新平臺、培養品牌人才等方面為鋁型材行業的發展建言。“鋁型材是南海的支柱產業,要以創新作為新引擎來推動產業新生態,使南海鋁材從品質邁向品牌。”南海區副區長冼富蘭表示。
2000多名行業人士緣何聚集南海
12日恰逢周六,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2000多名來自國內外的鋁型材專家學者、企業家把整個會場內外擠得水泄不通。會場內主題演講座無虛席,會場外的企業展廳人頭涌涌,不少企業正互相交換名片了解業務。
然而和這熱鬧場景形成對比的是,不少鋁型材企業正感到一股市場“寒意”來襲。“眾所周知,近兩年來鋁型材行業正進入一個冰凍期。”廣源鋁業銷售總經理丁鉅成用“冰凍期”來形容目前的困境,“如今和同行聊天,基本沒有一家廠會說銷量是增長的。”丁鉅成說。
而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南海鋁型材行業協會秘書長蘇天杰的認可:“不只是南海,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于整個廣東。”
銷售增長放緩,一個重要原因是建筑型材的銷量并不理想,而這類用于房地產等方面的民用型材曾是南海鋁型材產業的大頭。記者走訪的多家鋁型材企業負責人均表示,房地產市場的下行是直接拉動銷售放緩的關鍵因素,使得鋁型材行業進入低谷期。
另一方面,在鋁型材行業工作20多年的丁鉅成已經感受到整個中國鋁材行業的分布變化。“如果說20年前是以廣東為主,那么現在的產業分布更為均勻。”丁鉅成說,大約七八年前,浙江、山東等省份的鋁型材行業興起,加上西部的甘肅、四川和廣西,正與南海乃至廣東一起爭搶市場大蛋糕,“光是山東已經有超過100多家鋁型材廠商。”丁鉅成說。
新興地區的鋁型材行業興起,給南海鋁型材帶來最大的沖擊是價格。“原材料缺乏、能源供應價格高,導致南海鋁型材生產成本提高。”蘇天杰分析。他舉了個例子,天然氣價格在沿海地區是2元多一立方米,但大部分村級工業園是沒法通天然氣的,硬件上的缺失讓企業只能使用煤炭等傳統能源,直接加重了它們的環保壓力和能源使用成本。
同時,南海遠離原材料地和消費市場,其鋁型材原材料多從蘭州和河南運來,但該地也是龐大的消費市場。當南海鋁型材企業加工好后再運回去蘭州,這與蘭州本地廠商相比單運費方面每噸就相差700元左右,再加上原材料的差價,直接拉高了南海鋁型材的成本。
“這種成本差價其實一直存在,但前十幾年由于全國其它地方尚未發展,這一差價可以被忽視。但如今隨著國內五大生產基地崛起,南海鋁型材正受到外力的強大圍攻。”丁鉅成說。
南海仍是全國“冠軍”
但銷售進入冰凍期,并不意味著南海鋁型材發展的凝固。
記者從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了解到,南海目前仍是全國最為集中的鋁型材產業聚集地,現有鋁型材企業130多家,年擠壓能力在350萬噸左右,占全國產量的30%左右,產銷仍居全國之首。
而南海的先發優勢也依然明顯。經歷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南海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產業鏈。
“因為發展早,所以產業較為聚集,利潤空間較大。”蘇天杰說,在南海,鋁型材企業只做利潤最大的部分,并由此派生出多個細分領域,使得各企業在專業上相互配合緊密,從而發展出一條完備的產業鏈。“這種完備的鋁加工產業集群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蘇天杰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早在2012年,南海為鋁型材產業服務的上下游企業近萬家,構成鋁金屬交易-鋁再生金屬冶煉-鋁型材加工-鋁精深產品加工-鋁終端產品等完善的鋁型材產業鏈,并集聚了大量鋁加工輔助材料的生產、銷售企業,全國超過80%的鋁型材包裝材料、工業毛毯等生產輔料均在南海生產。
另一方面,打拼多年的南海鋁型材的品牌仍得到市場的認可,“事實上中國鋁材行業在經歷30多年的發展后,主要的擠壓技術和表面處理技術不斷成熟,一般鋁材企業產品已趨向同質化,因此未來就不只是品質的競爭,而是品牌和特色化的競爭。”丁鉅成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從品質走向品牌,正是南海鋁型材行業的發力方向。在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冼福蘭介紹道,南海已有三家鋁型材企業成為國家級技術中心,全區鋁型材企業參與制訂國際和國家標準達100多項。
而“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高新科技企業”、“全國信得過產品質量”等各種榮譽“加身”,也為南海鋁型材企業在全國的發展站穩腳跟。
除了打造自我品牌外,特色化的發展也成為一條新路徑。從建材行業轉型,廣源鋁業正在三水的廠區內為家裝型材和工業型材的生產建造新的廠房;廣亞鋁材通過業務上的接洽正慢慢轉型至工業型材,未來建筑型材與工業型材的占比將有望從7:3變化至3:7,進一步拉動銷量增長。
“事實上南海在技術上也一直處于領先優勢。”蘇天杰說,在鋁型材產業的發展中,南海企業非常敢于應用新技術,也由此引領著新風潮。如今,堅美的定制門窗、華昌的華賽特系統門窗正成為鋁行業的新技術引領。
專家建議:以品牌員工支撐品牌企業
然而作為中國鋁材第一集聚地,南海雖然技術優勢非常明顯,“但相比發達國家在技術上仍有差距。”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指出,并當場給南海鋁型材行業開出了藥方。
他認為,轉型升級需要靠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依然不夠,工藝提升還有很大空間,更重要的是幾乎沒有掌握關鍵技術,仍然處于模仿階段,“因此,下一階段要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加強產業鏈的銜接,在某些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文獻軍表示。
他提議在行業協會內建立起基礎研究平臺,吸引更多高智商、耐得住寂寞的優秀人才來到平臺。這一提議也得到了廣東有色金屬學會鋁加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盧繼延的認同,他在發言中提出鋁型材企業要度過這一冰凍期,關鍵就在于人。
“企業家不但要把產品做成品牌,同樣要把自己的員工塑造成品牌,以品牌員工支撐品牌企業”。盧繼延強調,工匠精神的實質是強化對企業員工的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當前消化鋁產能過剩的一個重點就是擴大鋁用途,在原有產業上尋找材料進行替代,而這些就需要“工匠”把替代品做得比原材料更好,進行鞏固。
因此,他建議企業負責人要對工人、技術人員進行新一輪全面創新質量技能知識培訓,大膽招收大學畢業生,進行技術梯隊培養,在企業中大膽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活動,讓有條件的技術人員走出國門、擴大視野,才能更好推動企業的發展。
在推動南海鋁型材走向品牌的過程中,除了企業發力外,蘇天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政府也應給予相應的扶持配合。
他建議,政府應為鋁型材行業的發展留出足夠空間,從土地資源的幫助去穩定本地企業家的軍心,讓有實力的企業敢于去進行投資和技術改造,使企業設備升級,從而為創新打下根基;另一方面,也可鼓勵鋁型材企業走出去在消費市場建廠,在全球范圍內布局,通過出口市場的拉動突破轉型的瓶頸。
對話丨南海區鋁型材行業協會秘書長蘇天杰:“企業要突圍首先看人才”
遭遇寒意裹挾,南海鋁型材產業如何評價自身價值,該如何實現突圍??什么樣的鋁企能夠突圍?記者與南海區鋁型材行業協會秘書長蘇天杰進行了對話。他從人才、技術、資本等多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蘇天杰說,要突圍,首先要看人才。
記者:你怎么看待現在南海鋁材的品牌價值?
蘇天杰:南海有自己的品牌優勢,目前中國民用鋁型材品牌中便有十多個是從南海成長起來的,也因此,南海鋁材產品在國內、國際都屬于中高端產品。但因為遭遇歐美地區的反傾銷,雖然我們能做最好的建材,卻因這種國家利益博弈、沖突而難以做大出口市場。要知道,發達國家中建材消耗量最大的就是歐美國家。可以說,南海鋁型材產業是走在行業前列的,但轉型存在瓶頸。
南海可以鼓勵鋁型材企業走出去建廠,在全球范圍內合理布局。這種到消費國建廠的做法可獲得當地政策支持,又可規避當地高達100%多的反傾銷稅。為什么現在我們看到那么多企業走向東南亞?其實就是因為這些地區不征收反傾銷稅,產品可直接出口歐美。
但目前南海鋁型材企業的管理人才缺乏,連到湖南這些國內的其它省份去建生產線都還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哪有那么多管理人才可以投放到國外去。
記者:在困難面前,你認為如今什么樣的鋁型材企業能夠突圍?
蘇天杰:要突圍,首先要看人才。第一,它必須是尊重人才的;第二,它在產品定位上不能是“大而全”,必須是“精而專”。中國鋁型材的年產量達到1000萬噸,一家企業能做到20萬噸的量就已經很不錯了,沒有一家企業的市場份額能達到5%。如果它能把這20萬噸的年產量用來做“精而專”的產品,那么它就有希望突圍而出。
舉兩個例子。現址江蘇的蘇州羅普斯金鋁業,正是因為做到了上述兩點,它所賣鋁產品的計價單位不再是“噸”而是“米”。在與南海相距不遠的中山市,有一家名為“和勝”的鋁企,它的擠壓機里吐出的不是建筑型材而是工業型材。它的老板是科班出身的,本身就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他正準備推企業上市。將來,像這類的創新型企業才能突圍。
但這絕不是一個容易的轉型,要進軍工業型材并不容易。第一,南海鋁型材產業目前的主要產品依然是民用型材,雖然有整體向工業型材轉型的趨勢,但相比民用型材,工業型材對合金的生產要求很高,技術積累需要時日;第二,工業型材的市場還不夠大,市場需求有限。比如前面提到的和勝就是吃下了幾大手機品牌產品才有了今天。第三,工業型材生產涵蓋了材料、機械、機電、化工等幾大專業,對總工程師的要求很高。金屬里的“相”,講究的是工藝技術,對人才和設備的要求非常高。
可以說,南海鋁型材產業要馬上轉型是有難度的,但方向是對的。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整個社會對鋁的消費量進一步提升,以市場需求推動轉型。而因為產業載體的缺失,鋁型材作為傳統產業在南海再發展的空間基礎幾乎已經失去。要實現突圍,只能看企業的創新能力。
記者:你在談到兩個突圍要素時,把人才放在首位,南海鋁企突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蘇天杰:第一,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第二,專業的高技能人才。對于前者,目前是靠企業自身從生產一線開始培養。但現在的大學生就業時多不肯下一線,就算下了一線也不能與工人好好溝通了解工藝技術,這導致企業管理技術人才的第一梯隊都是40-60歲的人,第二梯隊還沒培養出來。
而對于后者,傳統行業必須完成自動化改造后,才有可能吸引到他們。自動化設備的應用率肯定會持續提高的,因為實現生產自動化是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
記者:站在行業的角度,在人才集聚上,南海政府可以有什么作為?
蘇天杰:首先可以在人才引進、落戶的配套政策上著力。說白了就是戶籍問題的放開,幫助企業解決人才落戶、其子女入學和配偶就業等問題;其次是通過具體政策措施引導、吸引本土青年人才求學歸來后進入實業。
實事求是地說,南海鋁型材產業是很難吸引到高端人才進入,一則大學畢業生不大愿意下一線,二則這里缺乏產業再發展空間,三則南海鋁企的非上市公司身份難提供有競爭性待遇。所以我很認同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在今年南海區工商聯(總商會)第十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他要引導本土學生到本土企業實習,我認為這是可行的。
樣本——高登的“留人之道”
在三水和肇慶的交界處,南江工業園的工業大道上,廣東高登鋁業有限公司寬敞的廠房中,工人們正在忙碌地進行包裝、擠壓,在多數鋁型材企業還在生產建筑鋁型材時,高登已經引入先進的木紋壓制設備和立式噴涂系統,生產出“以假亂真”的木紋鋁型材,在國內遙遙領先。
創新,對于高登的員工來說并不陌生。在12日南海舉行的第七屆廣東鋁加工技術(國際)研討會上,高登一舉獲得了多個論文創新獎,再次證明了南海鋁型材的實力。“這樣的成績緣于高登背后強大的科研團隊力量。”高登鋁業常務副總裁何家金說。
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海外留學人員、知名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在何家金給記者展示的高登人才名單中,無論從職稱、學歷還是年齡,高登都已形成較為完備的人才梯隊。“此外,我們還有3位教授助陣,有多個產學研的項目正進行中。”何家金說,而其本人也是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談及在高登的工作時,一位在總裁辦公室工作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今年7月才來到高登,“但來了就不想走”。在鋁型材行業普遍感慨人才難引的情況下,高登憑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人才留下來?
“一個是關懷,一個是平臺培養。”何家金說。對于進入高登的人才,高登會進行針對性的投資培養,發揮人才的專業長處。“例如,我們會讓研發型人才到車間第一線進行鍛煉,每一個科研項目啟動后,項目的負責人和參與人都要到車間實踐,了解研發的每個過程。”何家金介紹。
在評價科研項目成果時,高登會注重兩個方面,即項目是否能在生產中進行應用,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則是能否讓科研人員感受到自己價值的體現。“讓不同專業類型的人匹配不同的崗位,能者有所用,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何家金說。
對于普通員工,高登則逐步從小處提升員工的幸福感。例如食堂的改革、宿舍的配備,還有周末各類文娛活動的舉辦,“從大處說,就是建立起好的公司文化,豐富員工的日常生活。”何家金說,為此,高登會常到知名企業考察,就是為了學習借鑒對方在員工福利建設方面的經驗,“在引才留才時,我們的一個原則是,既然別人做得到為什么我們做不到?”何家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