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底,位于佛山市南海區的邁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的車間仍熱火朝天,為了交付訂單加班加點。這家企業研發的數機床性能超越了德國同類產品,并通過定制化解決方案等“殺手锏”,占據了國內市場80%份額。
數公里外的廣東博暉機電有限公司里,一臺藍色外觀的大型設備吸引著又一批來客參觀。這套陶瓷在線質量檢測設備實現了陶瓷檢測全自動化,一改國內全人工檢測的現狀,實現了中國首創。
南海裝備制造企業正在進行技術和模式創新。圖為參展的艾樂博機器人。
南海企業邁雷特公司的數控機床性能超過了德國某知名品牌產品。
邁雷特、博暉機電所在的南海,是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轉型升級的重心之一。這個去年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總產值已達到1953.6億元的區域,不僅產業規模堪比多個省內地級市,同時更涌現出一大批在各個領域稱雄行業的裝備企業,不斷上演著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等領域的創新探索。
背靠雄厚的裝備制造業基礎,當地把智能制造作為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今年10月,南海啟動建設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為當地企業加速走進智能化時代建立了高速通道。
由輕到重布局高端制造挺進上游
“未來的趨勢,一定是依靠智能化!”在博暉機電,該公司總經理梁海果為該公司最新研發的一套設備自豪不已。作為一家主打陶瓷機械設備的企業,博暉機電沒有進入日益飽和的傳統中低端市場,而是尋找行業技術市場空白點,結合信息和自動化技術,布局高端制造。
向高端挺進,向價值鏈上游挺進,讓產品價值“由輕到重”,是南海裝備制造企業在應對市場變化過程中的主動選擇,博暉機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經過3年的自主研發,博暉機電克服了從計算機處理、大數據運算到傳感器設置等眾多技術難點,推出的陶瓷檢測設備可以掃描、收集陶瓷產品的數據,經過電腦分析對產品各種性能進行在線檢測識別,并在屏幕上顯現信息。
目前國內市場對這種自動化檢測設備需求巨大,但該領域國內供應商卻幾乎空白。博暉機電的陶瓷檢測設備最終款產品預計年底投入市場,定價在70萬元左右,附加值遠高于市面上的很多陶瓷機械產品。
在陶瓷機械市場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這家企業還在2015年成立了廣東博暉工業機器人有限公司,計劃加強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攻關,希望能打造出多個產業通用的機器人關節。
在南海,類似例子還有很多。“目前集裝箱機械的全球占有率為85%,也就是全球每100個集裝箱,有85個由力豐機械生產。”佛山市南海力豐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元亮告訴筆者。他表示,力豐主要生產集裝箱、供電、汽車等的制造機械,而在中國汽車制造機械方面,力豐占有率為22%。此外,力豐還在生產航天飛船機械的外殼。
受近年經濟大環境影響,市場對機械的整體需求有所減少。力豐為此積極調整了發展策略。“以前的產品大而全,但現在我們主攻核心技術產品,其他零配件則向外尋找高標準配套廠商,從而降低管理成本。”黃元亮說,今年力豐主動淘汰了很多技術含量低、利潤低的產品,只做利潤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仍然保持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這家企業之所以能不斷搶占上游,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其對技術研發的巨大投入。黃元亮說,力豐每年不斷增大對技術的投入,約占總銷售額的10%。
由硬到軟制造業服務化的南海探索
在傳統產業新舊動能的轉換進程中,唯有創新才能實現向上突圍。在此過程中,南海裝備制造企業呈現出的另一鮮明趨勢,是從賣標準化產品到賣服務、賣定制,依靠新技術優化傳統生產模式和產品。
“一些浙江客戶將我們的產品與德國某知名品牌產品對比,發現邁雷特的設備在轉速、打孔質量、效率方面更勝一籌,于是便淘汰了原有的德國產品。”在邁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鄒劍兵介紹,該公司產品已銷往美國、德國、日本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出口份額正不斷增長。
邁雷特是南海的一家數控機床生產企業,除技術領先外,這家企業的成功原因之一是采用為客戶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的經營模式,為此,邁雷特把產品分解成無數個具有不同用途或性能的模塊。
鄒劍兵介紹,該企業數控機床的每個模塊都是通過制造執行系統生產出來,以此避免工廠的浪費環節,從而降低成本、縮短周期。而在模塊組裝方面,邁雷特根據產品的性能、結構選擇滿足需求的模塊,通過模塊結構的標準化,將被選取的模塊自由組裝出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
裝備制造業的服務化發展,一個重要的路徑就是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尋找機會。“原來我們銷售裝備,而現在我們是工業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廣東東方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威煒這樣概括東方精工的轉型之路。
通過近年來在意大利和國內的一系列收購、布局,目前該企業已基本形成由智能包裝產業鏈、智能物流產業鏈和智能高端核心零部件組成的三大模塊。
其中,“智能包裝產業鏈”主要產品包括高端瓦楞紙板生產線、瓦楞紙箱印刷包裝設備等印前印中印后智能設備。“智能物流產業鏈”主要產品包括了智能倉儲、智能搬運機器人等。而“高端制造”板塊的主要產品包括舷外機、發動機等。在此基礎上,該企業的制造業服務化之路越走越寬。
“以往我們主要做單一的產品,但客戶還有很多其他需求,例如有了印刷機后要切紙、清廢、打包,需要提供多個模塊。而我們通過收購上游企業,實現了模塊化解決方案、柔性供應解決方案,這樣賣給客戶的就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一種解決方案。”謝威煒說。
虛實融合“互聯網+制造”的變革力量
今年10月,在佛山市成功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廣東)國際“互聯網+”博覽會,成為全省“互聯網+”領域的一場盛會。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實現智能制造,被佛山確認為實施“互聯網+”行動的主要內容。而南海則是佛山踐行裝備制造業與“互聯網+”、物聯網、信息化融合的主要踐行者。
走進位于南海區丹灶鎮的廣東中鵬熱能科技有限公司大門,“做陶瓷燒成裝備制造業的領跑者”幾個大字格外醒目。中鵬熱能的主要產品是陶瓷窯爐,其董事長萬鵬說,在國內整個陶瓷行業經營狀況不佳的背景下,中鵬熱能幾乎每天加班,今年銷售額增長約達兩成。
如何在傳統市場需求不旺,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保持領先?除了不斷追求產品性能外,中鵬熱能的秘訣在于,主動用好“互聯網+”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潛在力量,將其核心理念應用在行業當中,把生產過程中的信息上傳云端,實現信息共享、遠程控制,不斷提高用戶滿意度和黏性。
此前在2014年,中鵬“基于ZigBee通訊瓷磚窯爐管理系統開發及產業化”項目在廣東省的省部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項目中獲得立項。ZigBee技術是一種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訊技術。
而到目前,中鵬熱能自主研發的中鵬云控系統已讓遠程遙控窯爐變成可能,不僅可以通過移動端APP了解和控制窯爐情況,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接收現場報警信息,包括產量、熄火等數據。
裝備制造與“互聯網+”要素結合,范圍遠遠超過了一般人的想象。在南海,能“上網”的不僅有陶瓷窯爐,還有電梯。菱王電梯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菱王正積極在電梯物聯網技術、電梯智能候梯技術、電梯多媒體技術、電梯智能群控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發,使菱王電梯技術朝著智能化、便利化和人性化的需求方向發展。
該企業對信息化、物聯網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并參與了國家標準《用于物聯網的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數據信息規范》的修訂工作。
據悉,該企業的“電梯物聯網系統”已于2016年正式投入運營。該系統運營后將可以對電梯或電梯群的運行、維護、保養實現實時監控,強化電梯的安全和服務管理,以現代物聯網技術為手段管理菱王的售出產品及服務隊伍。
■企業訪談
佛山市機械裝備行業協會會長、中南機械董事長許冠:
“平臺化”成南海裝備業新趨勢
裝備制造業是南海的支柱產業,這一行業及代表性企業呈現的各種趨勢,折射著整個佛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風向。佛山市機械裝備行業協會會長、中南機械董事長許冠向筆者表示,目前南海裝備制造業中產生了很多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同時一批企業正在為制定行業標準而努力。他介紹,“平臺化”正在成為該行業和部分企業中的新趨勢之一。他所創辦的中南機械目前就正在建設面向智能裝備領域的孵化器平臺。
筆者:當前,南海裝備制造業在國內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許冠:南海裝備制造業在細分市場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有100多個品類的產品,同時行業內民企聚集,在效益、管理方面比較靈活,并在細分行業中產生了很多隱形冠軍。從整個產業地位上說,包括南海在內,整個佛山市的裝備制造業處于國內一線,地位在深圳、上海之后,領先北京、東莞、蘇州等地。南海裝備制造產業的優勢在于整個產業鏈完整。
筆者:近一兩年來南海裝備制造業出現了哪些新趨勢?
許冠:現在南海很多裝備制造企業都在制定行業標準,部分成為了國家層面的行業標準。此外,整個產業集群內部正在形成搭建平臺的趨勢。
在行業層面,目前產業集群內搭建了一個“佛山機械裝備產業鏈供銷平臺”。企業對該采購平臺的積極性很高,因為能為企業節約成本,也給企業的管理帶來了方便,避免了采購部門的灰色地帶,集中采購能拿到的優惠相比單獨采購要大很多。
在企業層面,中南機械就是一個例子。現在我們正在建設孵化中心,專門針對智能裝備、機械類項目,兼具孵化和加速功能,把大學實驗室里有前景的項目直接產業化。這個孵化中心如今已經掛牌,預計12月份完成裝修,預計可容納60個團隊進駐,目前已敲定的進駐團隊已超過20個。
筆者:這種由制造業企業成立的孵化平臺有什么特別之處?
許冠:與其他只提供物理空間的孵化器不同,我們成立的孵化器在提供寫字樓等辦公條件、個別的資助條件、宿舍等生活條件和基本技術條件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南機械有很強的技術轉化能力,將專門組建一個團隊進行項目對接、變現。
以前,這類的孵化中心全都是由政府來搞定,政府主導的方式有個問題,對引進的項目和具體銜接問題,如,在如何與高校老師與工廠對接的問題上沒有辦法。中南機械的例子說明,如果企業很有技術底蘊,對某個行業很了解,進行商業模式創新還是能闖出新路。
■創新樣本
艾樂博:
從賣機器人到智能工廠方案提供商
“僅僅在長三角,今年我們的銷售額預計就能夠突破1000萬元。”在佛山市艾樂博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董事長農百樂指著墻上的一幅全國地圖告訴筆者。
艾樂博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從零起步,從孵化到成長僅僅5年的年輕企業,在南海新一代裝備制造企業中頗具代表性。在當前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中,這家企業憑借技術優勢和獨特的戰略模式站穩了腳跟,并在細分市場獲得了全國性的關注。
在企業創立之初,該企業就選定方向,專注于金屬成型加工領域,為此研發出了行業專屬的機器人。但是單體機器人在市場上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而且附加值有限。艾樂博很快就把全自動化的整線生產作為開發的重點。
經過研發,艾樂博讓機器人生產線融合自動開料、拉伸、沖切、卷邊、車邊等工藝,以及金屬的拋光等工序,配以傻瓜式操作的操作系統,用相應模塊化的機器人完成對應的工藝和動作,將智能沖壓工廠變成一個可以標準提供的產品。為企業提供智能工廠式的綜合解決方案。
“這種根據企業需求,融合信息化生產技術、規劃整線產品的能力,遠遠比提供單體機器人的技術要求更高,因此產品附加值也更高。”農百樂說。
在一系列對金屬成型加工有智能化升級改造需求的行業中,艾樂博尤其受到炊具制造業的歡迎。“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鍋,這個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潛力很大,是一個細分但又值得深挖的市場。”農百樂說,艾樂博公司研發的炊具自動化柔性生產整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屬于國內首創。
在珠海一家知名餐鍋炊具企業里,艾樂博提供的生產線每月產能達45萬套,占地面積還不到200平方米。原本需要16個人的生產流程,現在一個工人就可以完成,顛覆了傳統炊具制造行業的模式。
去年,艾樂博赴印度參加了一次自動化機械裝備展,當地的印度采購商對艾樂博展出的生產線贊嘆不已,連稱艾樂博的生產線“非常聰明”。這背后的原因是,艾樂博針對炊具行業進行的深入開發,性價比和適用性很強,比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機器人更具競爭力。
農百樂介紹,目前艾樂博正在智能工廠方向繼續研發,并與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合作,在自動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智能生產方面實現了新突破。
■政府行動
打造全國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
南海擔任佛山智能制造主力軍
走進位于南海獅山的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一項項關于機器人核心技術的攻關正在加緊推進。兩個月前,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在當地啟動建設。借力中國工程院等創新資源,南海計劃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致力建成機器人集成應用的核心示范區域。
根據計劃,南海希望到“十三五”規劃期末,撬動全社會投入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超過1000億元,并實現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1萬臺。通過實現這些目標,推動南海區制造業企業從品質制造向品牌制造邁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培育100億元以上產值大型骨干企業力爭達到3家,培育10億元以上產值企業力爭達到30家。
南海為何要建設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據悉,其重要背景之一是,今年佛山提出將全力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重大戰略,并提出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提升佛山制造核心競爭力的主攻方向。
在這一過程中,佛山計劃積極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智能化生產體系和發展模式,實現由人工制造為主向智能制造為主轉變。而作為佛山高新區核心區所在地,南海正是佛山發展機器人的重要支撐。
在此之前,南海已出臺《佛山市南海區機器人自主創新扶持辦法》,成立金額5000萬元的“南海區機器人產業自主創新扶持子基金”,專項扶持南海區內機器人生產企業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化項目建設等。而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的啟動建設,為該區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集中的發展抓手。
為了給南海打造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提供金融支撐,南海同期還成立了珠西裝備制造按揭中心。該中心由佛山市機械裝備行業協會、佛山海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粵科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建設。
佛高區管委會主任、南海區委副書記劉濤根介紹,按揭中心的建立,將對南海區內運用融資租賃的企業給予業務補貼,讓企業買機器人可以像買房子一樣分期付款,解決購買工業機器人一次性投入過大的問題。
撰文:趙越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