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產生對鋁的巨大需求,推動了國內鋁工業快速發展。回顧60多年發展數據,我國經濟總量每增加1萬億元人民幣,電解鋁產量相應增加52萬噸,兩者相關性系數高達0.988。特別是近15年來,中國以超過10%的GDP年均增長率帶動原鋁消費量從2001年的365萬噸增至2015年的3164萬噸,年均增速高達16%,超過GDP年均增速6個百分點。
在持續增長的需求拉動下,我國電解鋁產量不斷增加,直至2000年,我國電解鋁市場供需才由嚴重短缺轉為基本持平。但在1992年至2015年間,我國仍累計凈進口了96萬噸電解鋁。
我國電解鋁工業的競爭力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中國電解鋁行業一直致力于裝備及工藝技術的研發,大型高效預備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幅度降低投資成本。目前,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400kA及以上槽型產能占比超過50%,全球首條600kA大型預焙電解系列實現了工業化平穩生產,單位投資成本大幅降低,運行財務費用不斷下降,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2015年,我國電解鋁企業平均勞動生產率達到260噸/年,是2000年的20倍,部分企業甚至已超過500噸/年。
在全球倡導節能減排的背景下,我國電解鋁行業通過不斷技術創新,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工作。通過技術進步,中國電解鋁行業噸鋁能耗、物耗及排放持續降低。2015年,噸鋁平均鋁錠綜合交流電耗為13562千瓦時,比2000年下降了1900千瓦時,比國外平均水平低1000千瓦時左右。按2015年電解鋁產量計算,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200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00多萬噸。同時,電解鋁的炭陽極單耗、氟化鹽單耗以及新水單耗也都大幅度下降。
疏堵結合化解電解鋁過剩產能。面對當前因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及電解鋁產能釋放慣性產生的供需階段性失衡,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提出了“疏堵并舉”的化解思路。“堵”就是行業將進一步加強自律,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堅決嚴控新增產能。同時,引導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的低效產能有序退出。“疏”就是堅持在不斷深化已有擴大鋁應用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擴展鋁應用的新亮點。
自2012年以來,我國鋁行業從全鋁掛車、鋁合金電纜、鋁合金建筑模板、鋁合金圍護板到新能源鋁合金車身城市公交,從交通領域、電力領域到建筑領域,每項應用推廣都受到了業內外的高度關注,并得到鋁企業的積極跟進,成效顯著。
2017年,中國鋁行業將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供有效供給,培育國內市場,引導消費。在嚴控電解鋁新增產能的基礎上,扎實推進鋁的應用,把擴大應用的重點從工業轉向家用,讓鋁合金家居品走入家庭,為鋁消費持續注入新活力。

從2012年開始,鋁投資連續四年負增長,但是到了2016年,鋁投資又出現了正增長,這也反映出,受到2016年鋁價回升的影響,鋁企依然存在擴產能的沖動,特別是原料成本低、有政策支持的地方鋁企。
2015年底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各種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2016年,被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的元年,煤炭、鋼鐵行業成為改革的先鋒陣地,去產能目標均超額完成。
今年1月份,發改委、國資委相繼表示將會加快其他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市場普遍預期有色行業將成為改革的下一陣地。特別是,電解鋁作為第一大有色品種,飽受產能過剩的詬病、部分企業虧損也成為常態,有望成為有色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選。
那么,鋁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煤炭、鋼鐵行業相比有何異同?未來,鋁的市場前景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
嚴控新增產能
“我們始終認為,鋁行業還是比較健康的,市場經濟里面有過剩很正常,有競爭就會存在過剩,但是如果過剩的太多了,就會出現過度競爭,價格就會受到過度競爭的影響,所以要考慮如何維持市場的穩定。”文獻軍向記者說。
在文獻軍看來,支撐鋁行業相對健康的原因在于,鋁的消費是增長的,特別是近年來鋁在交通領域的應用不斷擴大,相應地,對鋁的需求也是逐漸增長的;正因為此,鋁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焦點不同于煤炭、鋼鐵行業的去產能。
“去產能的概念意味著總量已經多了,不僅不能新增,而且還要把原有的產能去掉。”文獻軍向記者指出,解決目前鋁行業問題的重中之重是嚴控新增產能,“嚴控新增產能并不是一點都不能增加了,而是要嚴格控制產能的增長速度與需求的增長相適應。”
記者注意到,2016年國辦42號文(以下簡稱42號文)提出,堅決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等有關規定,確有必要的電解鋁新(改、擴)建項目,要嚴格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方案,嚴控新增產能。
文獻軍表示,鋁行業嚴控新增產能的主要措施就是等量、減量置換,要建新產能必須有置換指標,然后經政府部門備案、核準后才能開建。“如果嚴格按照42號文執行,鋁行業的形勢還是不錯的,關鍵的問題是政策執行的力度,如果執行得松了甚至沒有執行,很多新增產能可能就建起來了。”
事實上,從2012年開始,鋁投資連續四年負增長,但是到了2016年,鋁投資又出現了正增長,這也反映出,受到2016年鋁價回升的影響,鋁企依然存在擴產能的沖動,特別是原料成本低、有政策支持的地方鋁企。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去年,中央為煤炭、鋼鐵去產能設定了定量目標,但是鋁行業目前卻沒有推出類似的目標或時間表。
文獻軍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目前鋁行業仍然存在260萬噸左右沒有競爭力的產能,這部分產能從理論上還能復產,但是由于成本高等因素,實際上復產不了,最終也是要退出市場的,只是目前統計產能時還在。
擴大鋁材應用
文獻軍認為,除了嚴控新增產能,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另一層含義是要培育市場、引導消費。
“要知道并研究下游需要什么,下游哪些方面是潛在的市場,擴大鋁應用是讓下游擴大對鋁的消費,對上游來說,就是要擴大有效供給,比如近年來相繼推動的全鋁掛車、鋁合金裝飾板、鋁合金建筑模板等。”文獻軍說。
記者注意到,42號文也指出,要發展精深加工。著力發展乘用車鋁合金板、航空用鋁合金板、船用鋁合金板;同時,鼓勵有色金屬行業與下游應用行業在設計、生產、使用、維護等方面加強協作,拓展消費領域和空間。
文獻軍表示,前幾年,偏重于擴大鋁在工業領域的應用,2017年計劃推廣鋁在家居方面的應用,也就是下游的消費者從工業拓展至民用。“應用領域拓寬了,但是這種轉變并不意味著不再重視工業領域的應用,而是相比以前更加多元化了。”
文獻軍告訴記者,相比木材而言,鋁材具備重量輕、不易變形、易清理、無異味等優點;同時擴大鋁在家居領域的應用,可以減少對木材的消耗,并且此前在建筑模板上就成功實現了“鋁代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份的民機鋁材上下游合作機制年度工作會議上,工信部副部長徐樂江指出,工信部要盡快制定2017年重點工作方案,生產單位要加快重點牌號鋁材研制及應用進度,爭取2017年取得階段性進展。
雖然有觀點認為,隨著國內大飛機的加速生產以及通用航空器需求的逐年提升,航空鋁材市場規模有望快速增長,但是,文獻軍告訴記者,相比于其他領域對鋁的需求,航空鋁材每年總的用量并不大,只有幾十萬噸左右。
文獻軍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建筑用鋁占下游應用的三分之一左右,總量在1400萬~1500萬噸左右。他認為,未來十年建筑用鋁仍然會是鋁的第一大應用領域,“交通用鋁的量雖然一直在增加,但是目前也只有幾百萬噸,想要超過建筑用鋁的量還需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