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真的沒有什么所謂的‘絕活’,我只是一個當過兵的‘粗人’,如果一定要提什么“絕活”,那應該是我一直都在努力做好一名有‘匠心’的鑄造工人。”剛剛獲得重慶市勞動模范稱號的西南鋁熔鑄廠鑄造工人王顯兵說。
把“粗活”做精
1996年,卸下軍裝,曾是優秀炮兵的王顯兵轉業到西南鋁熔鑄廠熔鑄一部,成為一名拿渣刀的鑄造工。“冬天吹風,夏天烤火” 在這個生產一線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崗位上,王顯兵一干就是22年。“反正我當過兵,不怕苦,鑄造這么個粗活難道我還干不下來?”
上班一段時間后,王顯兵發現,加料,沖淡、打渣、這些鑄造工序流程看似粗活,其實不然,光是打渣這道工序,愛琢磨的王顯兵就發現了其中的門道:有的人拿著渣刀在鋁液里左右胡亂晃動跟劃船似的,但是師傅卻永遠都是順著鋁液的流向打渣,也就是順流打渣。
經驗豐富的師傅告訴王顯兵,渣刀在鋁水里左右晃動,看起來是把表面浮渣打出來了,但實際情況是,鋁液接觸空氣氧化速度快,會很快在表面形成一層氧化膜,有可能打出來的是氧化膜而并不是鋁渣,內部質量夾渣就是這樣產生的,但順流打渣就能把渣打得特別干凈。
“原來這些‘粗活’并不粗,不細心是干不好的。”愛琢磨的王顯兵從中悟出一個道理:真正的鑄造技術,每個鑄造工都會,但真正要做精,一定要用心。知道怎么做還不行,我一定要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
懂得了鑄造技術學問很深的王顯兵從起初的瞧不起逐漸愛上了琢磨工藝技術,當年的毛頭小伙每天愛跟在廠里的熔鑄專家身后“轉”。而他的用心沒有白費,22年的崗位歷練,王顯兵已成長為了鑄造工里的“技術大拿”。目前他已經掌握了50余種合金及規格的鑄造技術、世界一流的鑄造設備操作技術,他參與完成了多個規格合金Ø1000mm圓錠的生產,為西南鋁成功生產研制5米、9米級整體環件奠定了堅實基礎……
100%的準確率
王顯兵的個人事跡檔案中,有一項特別引人注目: 2016年個人調整爐前化學成分39073噸,從未出現任何失誤,準確率達100%。
鋁合金化學成分有一個范圍,化學成分的取值不同,會得到不同的材質特性,從而直接影響到產品品質。
王顯兵說,控制合金里某一個元素的化學成分,就像沖兌一杯甜水,既不能太甜也不能不甜,才能達到最佳口感。而他的目標,就是要把化學成分調控到最佳狀態。
王顯兵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某一個合金元素比如鐵的含量要求在0.4%——0.2%之間,也就是說,如果鐵含量是即將達到上限的0.39%或者臨近下限的0.21%,就都算在范圍之內,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能經過質量檢測,但實際上,這絕對不是合金的最佳狀態。
“要找到它的最佳狀態,一定需要你像兌甜水一樣,淡了加點糖,甜了加點水。”王顯兵說。
為了尋找合金的最佳狀態,讓產品品質達到最優,有時候需要人工補投幾噸料.搬運的時間、攪拌的時間,無形中多出的工序費時費力。在一些人眼里,王顯兵這樣做無疑是“多事”。因為只要化學成分在范圍之內,沒有達到最佳品質的鑄錠也一樣能通過質量檢測,而多出來的這道工序,難免會惹人抱怨,但王顯兵會耐心地給同事們做說服的工作。
“我們熔鑄一部生產大多是為了滿足國防所需,如果我能把化學成份調整到最佳狀態而沒有盡力去做,作為一名曾經的軍人,我會不安心。”王顯兵說,做產品就是做人品,產品品質里照見的是自己做人的質地。
堅持做產品就是做人品讓王顯兵收獲頗豐:參與完成了《提高1973合金大規格方錠成品率》攻關課題,使成品率由32%提高到90%;2011年他參與了《大規格圓鑄錠表面質量攻關》,使2×××系、7×××系大圓錠表面質量大幅提升……
軍人的擔當
22萬噸熔鑄項目建成后,因為工作需要,2014年,王顯兵從熔鑄一部調到熔鑄四部擔任主操。他積極參與工裝調試,虛心向外國專家請教,在很短時間內就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鑄造設備操作技術。參與合金罐料、罐蓋、拉環料以及手機殼合金料的試制并取得圓滿成功,滿足了下游客戶的要求。在工藝調試期間,王顯兵給出具有獨到見解的提質新思路,并順利解決了1A25合金表面麻坑等外部缺陷。他與外國專家一起圓滿完成2016年投產的新35噸生產線調試工作,成功試制出2×××系、7×××系大規格硬合金扁錠和圓錠,為滿足國防科工需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師傅那里學會了“順流打渣”的王顯兵如今不吝分享,他主動擔當起“傳、幫、帶”任務,將豐富的實踐經驗傳授給青年工人。
"師傅帶過的徒弟里有大學生、轉業軍人、勞務輸出工,無論對誰,他都傾囊相授,把自己經驗技術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少走了許多彎路。"說起王顯兵,他的徒弟徐正權心懷感激。
在工作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不計個人得失,工作走在前,搶在前,干在前,在車間廣大職工中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讓王顯兵所在的班組總是能圓滿完成各項生產任務。為了支持南海合金廠生產,他曾克服個人及家庭的困難,3次遠赴廣東南海合金廠,并參與和指導了2A12小規格圓錠的成功產出,為該廠提質上量、開發新品做出了突出貢獻。
“以前覺得勞動模范離自己好遙遠,肯定個個都身懷絕技。沒有想到自己成了勞模,卻只是因為把平凡工作做到極致的‘匠心’。”王顯兵說,在鑄造工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義,“勞動模范”這個稱號將激勵自己不斷前行。
(張曉陽)
贊語:這世上不是每一個勞模都身懷絕活,他們更多的“絕活”其實是把自己從事的工作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