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鋁鄭州研究院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發人員在室外100平方米赤泥試驗田,經過平地、封畦、劃溝、撒種、培土、澆水等一系列工作后,種植了9種不同作物,標志著研發的赤泥堆場生態復墾技術走出了從室內到室外的第一步。
赤泥是氧化鋁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堿性廢棄物,因其富含氧化鐵呈紅褐色,故而稱之為赤泥。據初步統計,我國95%的赤泥采用露天堆存的方式處置,堆存占地面積達2萬畝以上。由于赤泥鹽堿性強、易板結,營養匱乏,堆場自然修復過程緩慢,長期寸草不生,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浪費土地資源。因此,在積極尋求赤泥綜合利用有效途徑的同時,研究解決赤泥堆場的生態修復問題具有重大現實和長遠意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解決廢棄物、尾礦等堆場的生態修復問題,打造清潔、安全、高效的現代循環經濟體系,中鋁鄭州研究院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所劉萬超博士團隊,自2015年底開展了赤泥生態復墾技術研發,研發團隊經過一年多的持續技術攻關,項目取得長足進展。
“赤泥堆場生態化修復技術研發工作周期長、任務重。我們將加大研發力度,針對現行鋁工業生產體系赤泥產生量大、綜合利用率低、環境風險大的問題,持續跟進該項研究,逐步實現赤泥堆場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打造赤泥堆場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鏈,修復脆弱生態系統,實現鋁工業的健康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劉萬超充滿信心地表示。(卓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