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源于知識的長期積累和“點動”迸發,創新源于對解決現場難題的深入探索和無限渴求,創新源于一份執著、一份責任、一份擔當。
輕合金公司張新峰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2年來,完成技術攻關、小改小革、科技創新50余項,鋁合金管內孔拋光機、多功能鋁合金擠壓模具分離裝置、鋁擠壓材生產系統及型材在線取樣裝置3項成果榮獲國家專利,累計創效近2000萬元。
他們發揮技術特長,重點對14條擠壓機生產線自動化系統進行改造,建立可視化的全廠設備大數據系統,設計研發2個專業APP系統,為公司節省了大量資金和人工成本,用勞動、創新、實干翻開“電鋁夢”的新篇章。
8塊錢“換”來50萬
在物價飛漲的今天,8塊錢可能都吃不飽一頓早餐,而張新峰勞模創新工作室憑借自身智慧,用8塊錢,為公司創造出50萬的效益。
2015年,這個公司訂單上量,職工在使用82MN擠壓生產線時,經常性出現超壓報警,導致鑄錠加熱中斷的問題。檢查后發現,82MN感應爐額定電壓為440V,與變壓器低壓側500V電壓不匹配,且超出490V后無法工作。這突如其來的問題,為上量生產打上大大的問號。
張新峰勞模創新工作室剛剛成立,就遇見這樣的難題。“不能讓洋設備唬住了咱,就一個字,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帶頭人張新峰斬釘截鐵地說。
他們拆開檢查后發現,設備調試期間用電負荷小,此項問題沒有暴露出來,現在14條擠壓生產線開機率高,用電負荷增大,82MN感應爐配套變壓器低壓側額定電壓在610V至640V間,現在只能依靠啟動車間其他兩條生產線的主機泵站,用提高負荷、降低電壓的方法勉強維持感應爐運轉。
如何在不傷害設備的前提下,完成技術改造,降低用電負荷,這是擺在面前的一個難題。“換兩臺變壓器需要近50萬,且耽誤兩個月生產,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張新峰迅速召集團隊成員,認真查看電氣圖紙,仔細研究整改方案,查看電氣線路,制定一套通過把電流互感器采集電流的采樣電阻變為電壓信號,采用在6個加熱爐監控柜里的6個加熱區分別增加兩個電阻變大阻值的方式,達到更改電壓的改造方案。改造后,母線電壓由640V降至599V,加熱功率沒有發生變化,設備奇跡般“活”了。更令人稱道的是,更換的12個電阻成本僅需8元。
無人操作的“牛”系統
50米長的國產設備運行區域,涵蓋上錠、加熱、擠壓、牽引四個工序,腦海中浮現的一定是三五個人忙碌的場景,可在這個公司擠壓三車間,上述過程只需1個人完成。
這個公司擠壓三車間有4條國產小型擠壓機,全部是半自動化設備,大部分操作需操作工手動完成。“咱們的職工隊伍年輕,經驗和技術有限,手動操作的效率偏低,無法滿足電子訂單上量后的生產接續。”擅長電氣控制改造的劉凱創新團隊發現問題后,立即把國產擠壓機自動化改造列為首要重點。
他們認真查閱設備圖紙,研究設備構造,對供錠器機械手指位置進行重新畫圖調整,保證對中效果;以擠壓筒為基準,調好供錠器和擠壓筒對中;調整擠壓筒側導板位置,對齊擠壓桿,確保三個部件對中到位。通過改造電氣線路,增加SICK紅外測距傳感器,鋪設5米8芯電纜,在擠壓機操作臺焊接兩個中間繼電器,有效測量鑄錠加熱爐出錠長度,便于信號傳感。“在完成重新編寫程序指令,調整目的數值、設計信號發訊、完善信息傳感這些工作后,設備自動化改造就順利完成了。”改造的主要參與人員孫虎對記者介紹道。
“之前我們一個班8小時生產70根鑄棒,全自動化以后提速到120根,解放部分職工參與到下料、時效、包裝等后續工序中,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班長張代東興奮地說。
“小”軟件彰顯大作用
設備臨時故障、物料流轉不暢、檢修排查延期都可能導致非計劃性停機,影響訂單的交付。
“有一次在班車上,看見身邊的女同事在用手機淘寶購物,我突發奇想,如果把設備運行情況與手機、電腦等身邊的電子產品聯系起來,就能第一時間獲取咨詢。”當記者提到三個公司正在運行的手機app時,張新峰說出了當時的想法。他們經過細致摸排,在與業務部門、生產車間溝通協調后,對設備參數、設備運行、生產項目等繁多的數據進行整合,設計研制設備運行大數據系統、鑄棒流轉APP、維點APP,著力提高設備維護跟蹤分析、能耗分析、質量事故分析能力,提高鑄棒流轉效率和可追溯性,提升設備維修管理能力,解決非計劃性停機問題。APP主要研制人員孫卓明告訴記者,在初步了解相關信息后,他馬不停蹄,加班熬夜,撰寫2萬余字手稿,累計輸入程序十萬余行,完成了這三款可視化信息管理項目。
“維點app就像一個身邊的維修專家,在搜索欄里輸入關鍵字,之前維修過的地方、損壞的原因、采取的措施等訊息一目了然,既能降低維修成本,又減少了作業次數,保證了我們的檢修質量更上一層樓。”在擠壓三車間的一處設備維修點,一名檢修工指著維點APP對記者說道,“同樣,我們修完這里,也會拍照上傳到APP,注明地點、原因、措施,讓其他工友維修工作也‘方便’起來”。(米超)
編后語:創新的發力點和著力點在哪里?張新峰勞模創新工作室用敢“碰硬”,敢“嘗鮮”的探索精神告訴我們:創新的發力點源于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渴求,創新的著力點存在于想做、勇做“工匠”的執著和勤奮。一方不大的工作室,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個要為企業省錢、讓自我價值“升值”的共同夢想,讓他(她)們匯聚在一起,書寫著“8塊錢換50萬”、“無人操作牛系統”、“小軟件彰顯大作用”的新時代工匠故事,愿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多,激勵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