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會議一)
(現場會議二)
中國模具產業經過35年的發展,從規模上看,已成為無可爭議的模具制造大國,但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高端領域仍然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經濟體,中國模具強國之路仍然任重道遠。擠壓模具作為鋁型材行業重要的配套裝備之一,同樣面臨中低端產能過剩、創新能力不強以及應用領域狹窄等諸多挑戰。傳統的建筑鋁材必須主動轉型升級,加強創新;鋁型材轉型升級過程中,各種產品更新換代頻率將越來越高,對模具設計和加工工藝提出更高要求,模具行業的竟爭要點逐漸向模具設計、工藝創新和標準化等領域轉移。
為解決國內擠壓模具壽命過低問題,提高鋁擠壓材生產企業經濟效益,助推我國有色金屬工業整體水平,中國有色金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請北京科技大學謝建新院士團隊張志豪教授在鋁擠壓模具設計、制造技術及發展方向,日本增岡株式會社今井幸一先生在日本鋁擠壓模具設計、加工及維護維修管理全壽命周期攻略,蘇州大學張海教授在鋁擠壓坯料鑄造過程質量控制對擠壓模具壽命的影響,華南理工大學潘健怡博士在科學設計、精密加工和精細管理——對我國鋁擠壓模具全壽命周期各環節現狀的認識與思考等方面為學員授課,中國有色金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馬世光教授主持本次研修活動。
(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馬世光教授)
張志豪教授從擠壓模具數字化設計、數字仿真(虛擬試模)案例、擠壓模具數字化制造進行了講解,他著重強調開發和應用高性能模具鋼、突破傳統設計思路、開發新型模具結構、擴大應用模具熱處理和表面處理新工藝、大數據技術在模具設計制造中的應用是鋁擠壓模具的今后的發展方向。
(北京科技大學張志豪教授)
今井幸一先生對日本增岡株式會社進行了公司介紹,在沖壓設備、產品應用實例、擠壓模具種類、鋁型材擠壓工藝以及日本擠壓技術進行了講解,他對近年來模具制造技術,通過加工機械化實現模具制造再現性、使用CAD 3D模型化實現無人加工、使用超細線切割實現微細形狀加工、使用超硬素材構造的模具提高型材品質、提高切削技術減少電火花加工、實現多根擠壓模具的高品質化、構筑嚴格的工藝管理生產體制、模具維修保養的機械加工化進行了說明。
(日本增岡株式會社今井幸一先生)
張海教授從鋁擠壓的基本原理、擠壓過程金屬流動原理及變形抗力、擠壓材表面缺陷的形成和材料組織的關系、擠壓產品的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合金元素對變形抗力的影響等方面與學員授課講解。
(蘇州大學張海教授)
潘健怡博士從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具科學設計思路、模具的精細化管理進行了講解。他指出所謂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就是指從人們對產品的需求開始,到產品淘汰報廢的全部生命歷程。 PLM是一種先進的企業信息化思想,它讓人們思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來為企業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
(華南理工大學潘健怡博士)
(日本專家與授課老師及代表合影)
現場授課結束前小結中,馬世光教授強調我國作為以基本建設工程為拉動GDP主要因素的發展中國家,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鋁擠壓材仍然將是鋁加工材的主要品種。擠壓材生產中的各種技術經濟問題都關系到鋁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長期持久的關注;專業技術培訓時間是短暫的,課程設置也是有限的。聯盟舉辦的培訓班的目地就是要搭建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希望培訓班結束之后,學員與老師之間、學員與學員之間要建立長期的聯系。在我們總體上與發達國家有差距的共同技術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第一位的,通過交流合作,實現共同提升才是第一位的。
馬教授還指出針對鋁擠壓模具設計、制造技術進步中廣泛關注的共性技術問題舉辦此次培訓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強調中國有色金屬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目前已有140余位有色金屬行業各領域專家,擔任咨詢專家,有11位院士應邀擔任聯盟技術顧問,專家團隊成員在聯盟組織的專業培訓和技術對接活動中為企業發展中遇到技術瓶頸發揮作用。聯盟是以有色金屬產業技術創新需求為紐帶,整合各方資源,共同致力于解決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的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聯盟希望通過本次活動為解決企業技術需求、技術難題搭建更多的技術服務平臺。
培訓學習活動特別安排了專家授課與學員參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實施教師與學員互動環節,把企業提供上來的問題收集匯總,有針對性的解答了企業的技術問題。課后主辦單位向參加培訓的全體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
(學員提問討論/互動交流環節)
培訓班結束后,部分學員到興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參觀及接受現場教學。參觀了加工中心粗銑中心、拋光/組裝區域、車床區域、電蝕區域、線割區域、慢走絲區域,聽取了譚熾東董事長的技術說明、參觀了相關設備儀器、向學員提出各種問題進行解答。廣東永利堅鋁業有限公司總部電話:0757-88806516; 15019675924,聯系人:朱總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