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論的學習是管理者熟識的必修課。論道管理:無論是偶爾翻幾本書的、聽過幾節課的高管,還是斥巨資到處充電的企業家們大都能聊出幾條理論,舉出幾個案例來。似乎不說出點兒道道兒來,就算不上精英,更談不上是企業家;甚至被人笑話。
在管理在課程中有個幾乎人人皆知的“水煮青蛙”的案例,也一直被很多人引用傳唱?;貞浺幌鹿适麓笠馐沁@樣的: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而其來的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水中中悠然自得。直至發現無法忍高溫時,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熱水中煮死。
既然是故事,自然很少有人質疑它的真實性。何況有時候,傳唱它的又是一些所謂權威人士。
青蛙真的有那么蠢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一位女生物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做了一次這樣的實驗:同學們兩三位一組,分配一個容器和一只青蛙,文火加熱,使水溫緩緩升高,以符合“溫水煮青蛙”的基本條件。同學們激動而焦急地看著顯示水溫的溫度計和容器中的青蛙。當溫度緩步升到60度時,開始有青蛙跳出。水溫到65度的時候,所有容器中的青蛙一個不拉地全部跳出來了。
女生物老師說:“青蛙在水溫升到60多度后自動跳走,說明它對水溫的本能反應并不因為溫度變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異。它們沒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離的地步。你們要記住,即便所有人都認同并且經常說的道理,也可能是錯的。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謊言。凡事一定要經過親自實驗、調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不知道“煮娃理論”的倡導者和傳唱過的人們此刻又沒有一種想找幾只蛙煮煮的沖動--------
中科院前研究生院副院長盧存岳教授曾這樣給“科學”做過定義---------- 科學就是一種規律,科學就是一種實踐;科學就是一種規律的實踐,科學就是一種實踐的規律。人們常說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但“青蛙理論”似乎藝術含量看的更重些,似乎缺少了對理論最根本的認識:尊重事實,以實踐與事實為理論依據來總結規律,繼而著書立說也不遲。
其實真的到生死關頭,青蛙沒有那么傻;對于個人也好,企業也好就更沒有那么傻。
經濟危機大爆發的2008年,我曾經走訪過珠三角地區的十幾家代工型的民營企業,與企業家和高管們深入探討了如何應對危機的一些設想和對策。其間,我發現:面對危機的挑戰,沒有任何一家企業無動于衷、等著被“煮死”,都是在積極主動找思路、想對策。
有一家名為“朝暉實業”的企業,老總叫尹建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尹先生介紹說:“我們的起步是東莞地區最早的也是數一數二的模具加工企業。后來轉型做OEM產品生產加工,產品一直遠銷東南亞及歐美。雖然今年的情況很糟糕,海外訂單縮減了一大半兒,但我們現在已經找到了新的出路和辦法。核心的技術能力應該是我們能扭轉危機的基礎。”
對于青蛙也好,人也好,企業也罷;其實生存危機無時不在。因為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任何個體都要隨時隨地面臨挑戰。
我的感言:面對挑戰,解決之道-------樹立積極的心態、定位科學的發展方向、完善核心競爭能力、保持敏銳的洞察能力、刷新創新的思維、擴大與行業以外的交流與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