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鋁及鋁合金牌號
鋁的某些物理特性
原子量 26.97
比重 2.7
熔點 687℃
2) 牌號 1××× 、3×××、5×××
2、金屬材料機械性能
1) 定義:在一定條件下,金屬抵御外力的能力
2) 包括:強度、硬度、韌性、疲勞等
塑性: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永久性變形而不斷裂能力
硬度:金屬抵抗比它硬的物質壓入的能力
金屬內部晶體結構
金屬的原子結構特性
最外層電子數少;外層受核的吸引力小
2) 金屬的原子結合方式
4、金屬特性
導電性、導熱性、可塑性
晶體與非晶體
定義:固體物質按原子的聚集狀態可分為晶體和非晶體
特性:固態無機物一般都為晶體
晶體:原子做有規則排列的物體
特性:具有一定的熔點,具有各向異性(因方向不同會有化學、物理、機性變化)
非晶體:原子排列無規則的物體
特性:沒有固定熔點,具有各向同性
晶體結構:晶格、晶胞、晶格常數
晶格:就是用假想的線條,把原子在空間三維方向的位置互相連接起來而形成的空間網格。
晶胞:在晶格中能夠代表晶格的最小單元
晶格常數:用晶胞的三個邊長a、b、c各邊之間的夾角αβγ
常見金屬晶體結構
體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常溫下,Cu、Ni、Al屬于面心立方晶格,可塑性良好。
Fe屬于體心立方晶格,溫度變化,可調節為面心立方晶格
Zn、Mg密排六方晶格,不容易變形
金屬合金:熔合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或非金屬,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
組元:組成合金成分的單元
純金屬及合金的微觀組織
組織分布及檢驗的方法
光學金相檢驗、電鏡顯微分析、X-ray射線儀
純金屬的顯微組織特性
組織:金屬的一種或多種晶體相結合的形式,在顯微鏡下所呈現出來的特征和形貌。
特征:其顯微組織是由許多不規則的多邊形晶體集合而成的。
晶粒:每個不規則的晶體叫晶粒。
晶界:晶粒與晶粒之間相接觸的界面。
單晶體:晶面取向一致的單顆晶粒,具有各向異性。
多晶體:是由為數眾多的單晶體組成,是由許多外形不規則的晶粒組成,具有各向同性。
按幾何形態可分為:點缺陷、面缺陷、線缺陷
晶體缺陷:晶體結構中出現的某些不規則。
點缺陷:三維方向上尺寸很小的缺陷,主要包括空位、間隙原子、外來原子。
線缺陷:一個方向尺寸大,另外兩個方向的尺寸比較小,包括各種位錯、硬性位錯、螺性位錯。
10、液態金屬結晶和鑄錠組織
純金屬的結晶
液態金屬的結構特征:短時有序、流動性、分割性
由許多體積細微,忽聚忽散的原子集團組成的,集團里的原子做近似晶體的規則排列,短而有序。
金屬結晶的一般概念:
結晶:在某一溫度條件下,金屬由液態轉變成晶體狀態的過程。
實質:金屬由短程有序向長程有序轉變的過程。
結晶溫度:液態金屬開始結晶的溫度。
純金屬的結晶過程:先生核→核長大→交替重疊的過程組成
自發形核、非自發形核、樹枝狀方式生長
鑄錠組織:鑄錠典型的結構是由三層晶粒帶構成,表面由細小等軸晶粒帶,較內層的柱狀晶粒帶,中心粗大等軸晶粒帶。
11、金屬的塑性及再結晶
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
彈性變形特征:1)彈性變形時,晶體中原子暫時偏離平衡位置
2)彈性變形后,顯微組織不留下任何痕跡
塑性變形特征:1)晶體中原子永遠偏離平衡位置
2)金屬塑性變形后的組織和性能發生了永久性變化
12、冷塑性變形金屬組織變化、結構、性能的影響
1)金屬組織結構的變化
晶粒變形方向伸長,當變形量很大時,晶粒被拉長,呈纖維狀或薄片狀。
產生了各式各樣缺陷
2)性能變化
產生了加工硬化,金屬在外力作用下,使強度升高,塑性和韌性下降
加工硬化在實際生產中的意義:
1) 是改善、控制金屬材料性能的一種手段
2) 是某些工件和半成品成型的重要因素
加工硬化在實際生產中的不利影響:
由于加工硬化,使變形抗力增加,增加了動力消耗
因加工硬化,使塑性降低需中間退火,延長生產周期增加成本
使過程中尺寸變差,易變形
內應力:加工中殘余應力留于金屬中,外力取消后仍殘留在金屬內部的應力。
成因:由于變形不均勻引起的
性質:內應力是一種彈性應力,最大值σ內max≤σP(彈性極限)
在整個工件內應力處于一種暫時的平衡狀態,拉應力=壓應力,作用在任何一個截面全應力等于零。
宏觀、微觀內應力
由于工件內部變形不均引起的應力 宏觀 1%
由于微觀晶粒或亞晶粒變形不均 微觀 1-2%
由于金屬內部原子錯位 微觀 98-97%
13、冷變形后的金屬加熱時的組織和性能變化
冷變形后的金屬加熱時,組織和性能依次發生回復、再結晶和晶粒長大三個階段變化
回復
回復過程:變形晶體內晶格畸變,逐漸降低過程
組織變化:晶粒的形狀和大小與變形態相同
內應力:宏觀內應力被大部分或全部消除,而微觀內應力只消除一部分。
性能:加工硬化依然存在,物理性能回復顯著
應用:去應力退火(成品退火)
再結晶
再結晶:新的等軸晶粒,代替舊的變形晶粒的過程
組織結構的變化:晶粒為細小的等軸晶粒,亞晶聚并長大消失,變形所引起的晶格畸變逐漸消失,錯位大大減少。
性能變化:消除了加工硬化,恢復到再結晶狀態
再結晶過程:是固態下的組織轉變
再結晶溫度:冷變形金屬開始發生再結晶的最低溫度,≥70%變形量,保溫時間一小時內完成再結晶的最低溫度。
影響再結晶的因素:
變形程度
臨界變形程度:能夠發生再結晶的最小變形程度
ε<ε臨 T再→T熔點
ε=ε臨 T再→T最高
ε>ε臨 T再→T降低
ε很大時 T再→恒定
雜質及合金元素:
金屬中熔入雜質及其他合金元素,能顯著提高再結晶溫度 T再↑
其他:變形前的原始晶粒細 T再↓
加熱速度快 T再↓
保溫時間長 T再↓
影響再結晶晶粒大小的因素
變形程度的影響
ε<ε臨 晶粒保持原狀(沒有發生再結晶)
ε=ε臨 再結晶后晶粒粗大
ε>ε臨 隨著ε增加,晶粒尺寸減小,最后趨于恒定
退火溫度的影響
退火溫度高、保溫時間長、加熱時間慢,再結晶晶粒粗大
原始晶粒尺寸細,再結晶晶粒細小
雜質及合金元素:
凡能延緩再結晶及阻礙晶粒長大的雜質和元素,均使再結晶晶粒變小。
應用:中間退火、成品退火
晶粒長大:
概念:再結晶完成后,晶粒繼續長大的過程
組織:粗大等軸晶粒
性能:機械性能降低,以沖擊韌性降低最為明顯
過程:是通過原子擴散晶界遷移,大晶粒吞并小晶粒的方式進行
14、金屬的熱塑性變形
1)冷、熱塑性變形的區別與聯系
熱塑性變形:金屬在再結晶溫度以上,不保留加工硬化的變形
冷塑性變形:金屬在再結晶溫度以下,保留加工硬化的變形
熱塑性變形的實質:熱塑性變形是冷變形和再結晶過程的重疊的結果
熱塑性變形的優缺點
優點:變形能力強、可以減小各向異性的形成傾向、減小設備功率消耗和工具磨耗
缺點:不易生產截面小、厚度薄的產品;產品尺寸精度低、表面光潔度差
熱塑性變形對金屬材料組織和性能影響
組織:使其組織致密(孔洞、疏松被消除)
鑄態的柱狀晶和粗大等軸晶被壓碎成細小的晶粒
性能:提高金屬塑性
15、常用鋁加工方法簡介
鋁加工按以下兩種方式分類:
按加工時工件的溫度特征:熱加工、冷加工、溫加工(270℃)
按加工時工件的受力和變形方式分:鍛造、軋制、擠壓、拉伸
16、有色金屬合金熱處理簡介-dalilvcai.com
1)熱處理概念:將金屬或合金材料在一定介質或空氣中加熱到一定溫度,并在此溫度下保持一定時間,然后以某種冷卻速度冷卻到室溫,從而改變金屬材料組織和性能的方法。
熱處理分類:軟化處理、硬化處理
軟化處理:鑄錠的均勻化退火、回復及再結晶退火(預備退火、中間退火、成品退火)
硬化處理:淬火、時效(人工、自然)、形變熱處理
2)熱處理的基本過程:
加熱-保溫-冷卻 三個階段組成
加熱:包括升溫速度,加熱的溫度
保溫:在加熱溫度下的停留時間
停留時間:以使金屬表面溫度與中心一致,組織發生變化
冷卻:
3)幾種退火的目的
鑄錠的均勻化退火:把鑄錠加熱到接近合金的熔點溫度,進行長時間保溫,并緩慢冷卻的熱處理過程。(溫度上限90-95%熔點)
目的:消除成分和組織不均勻性,提高塑性
有色金屬合金的回復和再結晶退火
分類與目的:
預備退火:壓力加工過程中,第一次冷變形前的退火
目的:消除加工硬化和部分時效硬化效應
中間退火:兩次冷變形之間的退火
目的:主要消除加工硬化
成品退火:產品出廠前的最后一次退火
高溫退火:再結晶溫度以上退火
目的:獲得軟狀態產品“O”態
低溫退火:再結晶開始到再結晶終了溫度之間的退火
目的:為了獲得不同硬度的產品
去應力退火:在回復與再結晶開始溫度之間的退火
目的:獲得硬狀態產品
主要工藝參數-大瀝鋁材網
加熱速度:原則越快越好
加熱溫度:由合金種類及退火目的決定
保溫時間:根據了的尺寸,料的多少,最終達到內外溫度一致
冷卻速度:主要根據金屬及合金性質決定,熱處理不可強化的合金可直接出爐冷卻,熱處理可強化合金則要緩慢降溫。
鋁及鋁合金牌號
鋁的某些物理特性
原子量 26.97
比重 2.7
熔點 687℃
2) 牌號 1××× 、3×××、5×××
2、金屬材料機械性能
1) 定義:在一定條件下,金屬抵御外力的能力
2) 包括:強度、硬度、韌性、疲勞等
塑性: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永久性變形而不斷裂能力
硬度:金屬抵抗比它硬的物質壓入的能力
金屬內部晶體結構
金屬的原子結構特性
最外層電子數少;外層受核的吸引力小
2) 金屬的原子結合方式
4、金屬特性
導電性、導熱性、可塑性
晶體與非晶體
定義:固體物質按原子的聚集狀態可分為晶體和非晶體
特性:固態無機物一般都為晶體
晶體:原子做有規則排列的物體
特性:具有一定的熔點,具有各向異性(因方向不同會有化學、物理、機性變化)
非晶體:原子排列無規則的物體
特性:沒有固定熔點,具有各向同性
晶體結構:晶格、晶胞、晶格常數
晶格:就是用假想的線條,把原子在空間三維方向的位置互相連接起來而形成的空間網格。
晶胞:在晶格中能夠代表晶格的最小單元
晶格常數:用晶胞的三個邊長a、b、c各邊之間的夾角αβγ
常見金屬晶體結構
體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常溫下,Cu、Ni、Al屬于面心立方晶格,可塑性良好。
Fe屬于體心立方晶格,溫度變化,可調節為面心立方晶格
Zn、Mg密排六方晶格,不容易變形
金屬合金:熔合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或非金屬,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
組元:組成合金成分的單元
純金屬及合金的微觀組織
組織分布及檢驗的方法
光學金相檢驗、電鏡顯微分析、X-ray射線儀
純金屬的顯微組織特性
組織:金屬的一種或多種晶體相結合的形式,在顯微鏡下所呈現出來的特征和形貌。
特征:其顯微組織是由許多不規則的多邊形晶體集合而成的。
晶粒:每個不規則的晶體叫晶粒。
晶界:晶粒與晶粒之間相接觸的界面。
單晶體:晶面取向一致的單顆晶粒,具有各向異性。
多晶體:是由為數眾多的單晶體組成,是由許多外形不規則的晶粒組成,具有各向同性。
按幾何形態可分為:點缺陷、面缺陷、線缺陷
晶體缺陷:晶體結構中出現的某些不規則。
點缺陷:三維方向上尺寸很小的缺陷,主要包括空位、間隙原子、外來原子。
線缺陷:一個方向尺寸大,另外兩個方向的尺寸比較小,包括各種位錯、硬性位錯、螺性位錯。
10、液態金屬結晶和鑄錠組織
純金屬的結晶
液態金屬的結構特征:短時有序、流動性、分割性
由許多體積細微,忽聚忽散的原子集團組成的,集團里的原子做近似晶體的規則排列,短而有序。
金屬結晶的一般概念:
結晶:在某一溫度條件下,金屬由液態轉變成晶體狀態的過程。
實質:金屬由短程有序向長程有序轉變的過程。
結晶溫度:液態金屬開始結晶的溫度。
純金屬的結晶過程:先生核→核長大→交替重疊的過程組成
自發形核、非自發形核、樹枝狀方式生長
鑄錠組織:鑄錠典型的結構是由三層晶粒帶構成,表面由細小等軸晶粒帶,較內層的柱狀晶粒帶,中心粗大等軸晶粒帶。
11、金屬的塑性及再結晶
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
彈性變形特征:1)彈性變形時,晶體中原子暫時偏離平衡位置
2)彈性變形后,顯微組織不留下任何痕跡
塑性變形特征:1)晶體中原子永遠偏離平衡位置
2)金屬塑性變形后的組織和性能發生了永久性變化
12、冷塑性變形金屬組織變化、結構、性能的影響
1)金屬組織結構的變化
晶粒變形方向伸長,當變形量很大時,晶粒被拉長,呈纖維狀或薄片狀。
產生了各式各樣缺陷
2)性能變化
產生了加工硬化,金屬在外力作用下,使強度升高,塑性和韌性下降
加工硬化在實際生產中的意義:
1) 是改善、控制金屬材料性能的一種手段
2) 是某些工件和半成品成型的重要因素
加工硬化在實際生產中的不利影響:
由于加工硬化,使變形抗力增加,增加了動力消耗
因加工硬化,使塑性降低需中間退火,延長生產周期增加成本
使過程中尺寸變差,易變形
內應力:加工中殘余應力留于金屬中,外力取消后仍殘留在金屬內部的應力。
成因:由于變形不均勻引起的
性質:內應力是一種彈性應力,最大值σ內max≤σP(彈性極限)
在整個工件內應力處于一種暫時的平衡狀態,拉應力=壓應力,作用在任何一個截面全應力等于零。
宏觀、微觀內應力
由于工件內部變形不均引起的應力 宏觀 1%
由于微觀晶粒或亞晶粒變形不均 微觀 1-2%
由于金屬內部原子錯位 微觀 98-97%
13、冷變形后的金屬加熱時的組織和性能變化
冷變形后的金屬加熱時,組織和性能依次發生回復、再結晶和晶粒長大三個階段變化
回復
回復過程:變形晶體內晶格畸變,逐漸降低過程
組織變化:晶粒的形狀和大小與變形態相同
內應力:宏觀內應力被大部分或全部消除,而微觀內應力只消除一部分。
性能:加工硬化依然存在,物理性能回復顯著
應用:去應力退火(成品退火)
再結晶
再結晶:新的等軸晶粒,代替舊的變形晶粒的過程
組織結構的變化:晶粒為細小的等軸晶粒,亞晶聚并長大消失,變形所引起的晶格畸變逐漸消失,錯位大大減少。
性能變化:消除了加工硬化,恢復到再結晶狀態
再結晶過程:是固態下的組織轉變
再結晶溫度:冷變形金屬開始發生再結晶的最低溫度,≥70%變形量,保溫時間一小時內完成再結晶的最低溫度。
影響再結晶的因素:
變形程度
臨界變形程度:能夠發生再結晶的最小變形程度
ε<ε臨 T再→T熔點
ε=ε臨 T再→T最高
ε>ε臨 T再→T降低
ε很大時 T再→恒定
雜質及合金元素:
金屬中熔入雜質及其他合金元素,能顯著提高再結晶溫度 T再↑
其他:變形前的原始晶粒細 T再↓
加熱速度快 T再↓
保溫時間長 T再↓
影響再結晶晶粒大小的因素
變形程度的影響
ε<ε臨 晶粒保持原狀(沒有發生再結晶)
ε=ε臨 再結晶后晶粒粗大
ε>ε臨 隨著ε增加,晶粒尺寸減小,最后趨于恒定
退火溫度的影響
退火溫度高、保溫時間長、加熱時間慢,再結晶晶粒粗大
原始晶粒尺寸細,再結晶晶粒細小
雜質及合金元素:
凡能延緩再結晶及阻礙晶粒長大的雜質和元素,均使再結晶晶粒變小。
應用:中間退火、成品退火
晶粒長大:
概念:再結晶完成后,晶粒繼續長大的過程
組織:粗大等軸晶粒
性能:機械性能降低,以沖擊韌性降低最為明顯
過程:是通過原子擴散晶界遷移,大晶粒吞并小晶粒的方式進行
14、金屬的熱塑性變形
1)冷、熱塑性變形的區別與聯系
熱塑性變形:金屬在再結晶溫度以上,不保留加工硬化的變形
冷塑性變形:金屬在再結晶溫度以下,保留加工硬化的變形
熱塑性變形的實質:熱塑性變形是冷變形和再結晶過程的重疊的結果
熱塑性變形的優缺點
優點:變形能力強、可以減小各向異性的形成傾向、減小設備功率消耗和工具磨耗
缺點:不易生產截面小、厚度薄的產品;產品尺寸精度低、表面光潔度差
熱塑性變形對金屬材料組織和性能影響
組織:使其組織致密(孔洞、疏松被消除)
鑄態的柱狀晶和粗大等軸晶被壓碎成細小的晶粒
性能:提高金屬塑性
15、常用鋁加工方法簡介
鋁加工按以下兩種方式分類:
按加工時工件的溫度特征:熱加工、冷加工、溫加工(270℃)
按加工時工件的受力和變形方式分:鍛造、軋制、擠壓、拉伸
16、有色金屬合金熱處理簡介-dalilvcai.com
1)熱處理概念:將金屬或合金材料在一定介質或空氣中加熱到一定溫度,并在此溫度下保持一定時間,然后以某種冷卻速度冷卻到室溫,從而改變金屬材料組織和性能的方法。
熱處理分類:軟化處理、硬化處理
軟化處理:鑄錠的均勻化退火、回復及再結晶退火(預備退火、中間退火、成品退火)
硬化處理:淬火、時效(人工、自然)、形變熱處理
2)熱處理的基本過程:
加熱-保溫-冷卻 三個階段組成
加熱:包括升溫速度,加熱的溫度
保溫:在加熱溫度下的停留時間
停留時間:以使金屬表面溫度與中心一致,組織發生變化
冷卻:
3)幾種退火的目的
鑄錠的均勻化退火:把鑄錠加熱到接近合金的熔點溫度,進行長時間保溫,并緩慢冷卻的熱處理過程。(溫度上限90-95%熔點)
目的:消除成分和組織不均勻性,提高塑性
有色金屬合金的回復和再結晶退火
分類與目的:
預備退火:壓力加工過程中,第一次冷變形前的退火
目的:消除加工硬化和部分時效硬化效應
中間退火:兩次冷變形之間的退火
目的:主要消除加工硬化
成品退火:產品出廠前的最后一次退火
高溫退火:再結晶溫度以上退火
目的:獲得軟狀態產品“O”態
低溫退火:再結晶開始到再結晶終了溫度之間的退火
目的:為了獲得不同硬度的產品
去應力退火:在回復與再結晶開始溫度之間的退火
目的:獲得硬狀態產品
主要工藝參數-大瀝鋁材網
加熱速度:原則越快越好
加熱溫度:由合金種類及退火目的決定
保溫時間:根據了的尺寸,料的多少,最終達到內外溫度一致
冷卻速度:主要根據金屬及合金性質決定,熱處理不可強化的合金可直接出爐冷卻,熱處理可強化合金則要緩慢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