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員精簡,“瘦”型管理
香港的模具企業一般都屬中小企業,員工人數超過百人的較少,大多在20~50人之間。據深圳市模具技術學會副秘書長羅百輝介紹,港資模具企業各類人員的配置十分精簡,一專多能,一人多職,企業內部看不到閑人。精益生產、“瘦”型管理的思想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香港模具企業生產組織效率一般較高,在預計報價和生產周期時,主要結構方案已基本確定,很快可拿出初步設計方案,制定標準模架型號和所需各類生產用材料、規格、尺寸等資料。簽約后,即把標準模架型號和各類需外購的材料規格尺寸資料電傳于供應商,并將車間可馬上安排下料和粗加工的材料規格尺寸資料下達到車間,根據車間生產情況設計工作以保證車間連續生產,相應組織協調設計工作,基本打破了傳統的先設計后加工的模式。對技術復雜的高價模具非常重視,設計上小心慎重,設計質量是放在第一位的。設計與生產靈活調配一般不致延誤工期。
車間生產嚴格按圖紙加工,不同技術水平的技工安排相應的零件圖加工,通常每套模具的質量和進度由1名技師負責;車間主管負責生產調度、組織協調工作,對總體質量和進度負責;管理人員一般是技術過硬、敢于負責的,管理上的責、權、利的關系較簡化清晰,生產安排、協調和主要技術上出了問題,管理要負主要責任;具體的零部件加工質量出了問題,誰操作誰負責,老板主要負責工廠整體運作的情況。
模具技師的技術一般比較全面,車、銑、磨、鉗、電火花都會。銑床加工技術占主導地位,銑工又以磨各類成型銑刀技術為主,技術水平高些的技師可磨各種R銑刀、球面銑刀、T形銑刀及不同規格的斜度銑刀,小到φ0.6mm×3.0~4.0mm帶0.5°~1.0°斜度的銑刀,并開出雙刃。雕刻機師傅磨的雕刻銑刀是其主要技術力量。香港師傅在磨刀技術上花費了相當的功夫,練成了較高的技藝。港資模具廠對鉗工技術的發展也較重視,如透明度高的塑膠模具對打磨拋光技術的要求很高,拋光技術決定了這類模具的質量。拋光鉗工要熟練使用電動、氣動工具,嚴格執行各種拋光工藝路線。拋光工序多靠手工操作,因此大多數模具企業都注意培養專門的拋光技工。對各種材質的特性及拋光工藝有較深的研究,這對模具加工技術和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2、流程專業,定位精準
香港模具企業一般都有相對穩定的客戶,散客的比例較小。客戶交來的多是整套產品的模具,客戶與模具廠老板和總管商討模具的制做套數及每模的出件數,并且提出必要的技術要求。廠方老板和技術主管根據要求商定模具的設計方案,預算成本和生產周期,審定后報于客戶。簽約的主要內容一般為價格、交貨期、模具材料及特別技術要求等。付款方式已基本形成定式,簽約后即付價款的40%作為定金,試模后再付30%,交付使用后付清剩余的30%。
許多模具企業,大多數都是圍繞汽車、電子等產業對各類模具的需求,確定自己的產品定位和市場定位。為了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每個模具廠家都有自己的優勢技術和產品,并都采取專業化的生產方式。大多數香港模具企業既有一批長期合作的模具用戶,在大型模具公司周圍又有一批模具生產協作廠家。這種互惠、互利、共贏、共存的合作伙伴關系,有的已持續了30~40年。
3、信息技術,管理集成
80年代香港模具企業生產設備大多是機加工電火花和線切割等常規設備,設備上多配有電子尺等數顯裝置,銑床多采用臺灣產的可沿兩個面旋轉機頭的立式銑床,銑床上配有電子尺數顯器(x、y軸數顯)。加工方法為坐標數據化加工,工件加工快速準確,裝配時很少再用鉗工修配。銑床的加工方法與數控銑的原理是一樣的,配上一些工裝夾具可以加工2.5D的二次方程曲面。根據加工工藝,圖紙的尺寸標準要采用坐標法標注,圖紙的內容包括結構設計、多種加工方法和工藝。
90年代香港模具企業開始投入CAD/CAM軟硬件設備,特別是規模較大的模具企業,基本上實現了計算機管理,模具廠技術進步主要依賴CAD/CAM技術的提高。
目前港資模具企業的制造水平已上了一個新臺階,較大的模具企業擁有加工中心和數控銑床10多臺,并建立了計算機站網。CAD/CAM技術的應用已比較普及,工程技術人員對CAD/CAM技術的掌握比較熟煉。從生產計劃、工藝制定,到質檢、庫存、統計等,普遍使用了計算機,公司內各部門可通過計算機網絡共享信息。
4、工藝先進,敏捷制造
與江浙一帶民營模具企業大多采取以鉗工為主或鉗工包干的生產組織模式不同,香港模具生產廠家是靠先進的工藝設備和工藝路線確保零件精度和生產進度。每副模具均有詳細的設計圖,包括每個零件的詳細設計,并且都制定了詳細的加工工藝。
港資模具廠在模具結構設計、加工工藝、方法和手段上都力求緊跟國際水平,注重簡單、實用、可靠的新結構運用,注意設備的合理配套及簡易工裝的配合作用,盡量發揮設備的各種技術性能,以適應模具加工復雜多變的特點和做到靠工藝、方法保證加工的快捷準確。港資模具企業注意簡單、實用而設備投資不大的技術項目發展:如雕刻機及雕刻技術,磨刀機及各種成型刀具的磨削技術,氬弧焊補焊技術,蝕紋蝕字技術等。采用CAD/CAM技術的多是那些較大較強的企業,小企業多以外協加工解決此技術的不足。
5、自主研發,資本運作
港資模具企業一直處于市場競爭的環境中,勞動報酬的分配機制也不得不適應人才競爭的環境。員工的工資檔次較多,高低差為8~10倍。這種機制可以穩定技術骨干,增加其責任感,對員工學習和提高技術有較大的現實激勵作用。
港資模具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圍繞質量、價格、交貨期的順序進行。通過長期市場競爭,其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也充分體現了市場規律以及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于香港模具企業來說,一個商機無限的大市場正在逐步形成,在這個歷史性的進程中已經有很多中國高新科技企業成功地抓住了先機,如易模塑、東江等。
據羅百輝了解,易模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目前在深圳模具業界處于領先地位,它引進先進的日本精密機械設備,并導入日本模具企業的流水線作業管理流程,使用日本模具制造業的先進工藝,從事各類精密注塑模具、鋁合金壓鑄模具、鋅合金壓鑄模具等的開發、設計和制造。易模塑以高新企業研究開發中心、技術中心等平臺建設為主體,鼓勵和引導高新技術,加大研發投入,創建了一批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科研機構。易模塑不斷推出的新型技術,公司榮獲了“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已被編入2007年的《深圳科技年鑒》。
近年來,該公司已成業內翹楚,業務成長性高達300%。易模塑科技總裁奉繼軍表示,“當前香港模具企業最缺研發機構,專業技術、設計能力、高附值產品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如果不想加入靠低端殺價、拼苦力來存活的中小企業群,就要建自主的一流模具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