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閥,顧名思義,即只允許單向流通的閥體。流體只能沿進口流動,出口介質卻無法回流。又稱止回閥或逆止閥,用于液壓系統中防止油流反向流動。今天我們來講下單向閥的常見故障及維修。
單向閥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其不再起單向控制作用,分下面三種情況:
1.單向閥密封不良。若鋼球精度差,則更換鋼球;若閥芯與閥體孔座接觸不好,則需配研,使其密封良好。
2.閥芯被卡住。閥芯與閥體孔配合太小,則需配研,控制配合間隙為0.008~0.015mm;若因閥芯被銹蝕、拉毛或被污物堵塞,則需拆卸清洗,并用金相砂紙拋光閥芯外緣表面。
3.彈簧斷裂。更換。
單向閥的一些常見故障及維修方法見下表。
溢流閥,是一種液壓壓力控制閥,在擠壓機液壓系統中主要起定壓溢流作用。今天我們來講下溢流閥的常見故障及維修。

1.系統無壓力
①油液過臟或裝配時滑閥阻尼孔未清洗干凈,使阻尼孔堵塞,滑閥不能移動。過濾或更換液壓油,清洗滑閥使阻尼孔暢通。
②滑閥彈簧斷裂或彎曲,滑閥不能復位。更換彈簧。
③滑閥在開啟位置卡死。拆開檢修,若滑閥有銹蝕或拉毛,可用金相砂紙拋光,若閥體有毛刺,需修整。
④先導閥彈簧折斷。更換。
⑤先導閥主體閥損壞。更換。
⑥進出油口裝反,沒有壓力油去推動滑閥移動。調換進出油口油管。
⑦液控口油直通油箱。在液控口加裝堵塞,并護緊密封,防止泄漏。
2.壓力波動大
①滑閥拉毛或彎曲變形,使滑閥在閥體孔內移動不靈活,有時產生卡住現象。去除毛刺或更換滑閥。
②油液不清潔,使阻尼孔時堵時通。更換油液,清除閥體內雜質及阻尼孔內污物。
③阻尼孔徑太小,阻尼作用差??蓪⒃枘峥追忾],重新加工阻尼孔(一般為1mm左右)。
④液壓系統中存在空氣。排除系統內空氣。
⑤錐閥破損,錐閥與閥座配合不好,磨損不均勻。調換錐閥和研配閥座。
⑥彈簧變形或太軟,使滑閥難以復位。更換合適的彈簧。
⑦調節壓力的螺釘由于鎖緊螺母松動而使壓力變動。調壓后即將鎖緊螺母鎖緊。
⑧液壓泵壓力和流量波動大,使溢流閥無法起平衡作用。更換或修理液壓泵。
3.產生噪聲
①滑閥與閥體孔的圓度誤差大或間隙太大,引起泄漏。研磨閥體孔,重配滑閥,并使各項精度達到技術要求。
②滑閥與閥體孔間隙過小,滑閥移動不靈活。修磨滑閥或研配閥體孔,控制間隙在要求范圍內。
③調壓彈簧彎曲變形。更換。
④鎖緊螺母已松動。調壓后應立即緊固鎖緊螺母。
⑤先導閥與閥座孔接觸不良。表面粗糙,圓度誤差大,使調壓彈簧受力不平衡,錐閥振蕩加劇,產生尖叫聲。研磨閥座孔,將封油的圓度誤差控制在0.005-0.01mm之間,表面粗糙度小于0.8µm。修磨錐閥,其表面粗糙度值應達到O.4µm。
⑥先導閥彈簧軸心線與端面垂直誤差,使錐閥傾斜,與閥座接觸不均勻。更換端面經磨削并與軸心線相垂直的彈簧,防止錐閥傾倒。
⑦液壓泵進油不暢,供油不足。清除進油口處過濾器污物,適當增加進油面積。
⑧閥回油管回油不暢。調節回油管高度,應離油箱底面50mm以上。
4.泄漏嚴重
①滑閥與閥體孔配合間原過大。重制滑閥和配研。
②密封件損壞。更換。
③錐閥與閥座孔接觸不良或磨損嚴重.修磨錐閥,研磨閥座孔,使其配合緊密。
④閥蓋與閥體孔配合間隙過大重配閥蓋,控制配合間隙。
⑤結合面處耐油紙墊被沖破。更換耐油紙墊,應注意不可蓋住通油孔,保證通油孔通暢。
⑥各連接處螺釘未緊固。緊固各連接處螺釘。
換向閥,是具有兩種以上流動形式和兩個以上油口的方向控制閥。是實現液壓油流的溝通、切斷和換向,以及壓力卸載和順序動作控制的閥門。今天我們來講下換向閥的常見故障及維修。
1.電氣故障
(1)電氣線路故障
①電氣線路被拉斷,電磁鐵不通電,無控制信號。更換電線,使電磁鐵通電。
②電極焊接不良,接頭松脫。重新焊接。
③電壓太低或不穩定。檢查電磁鐵兩端電壓,其變化值應在額定電壓的10%以內。
(2)電磁鐵線圈發熱至燒毀
①線圈絕緣不良,產生漏電。更換線圈。
②電磁鐵鐵芯不合格,吸不住。更換電磁鐵鐵芯。
③推桿過長,電磁鐵鐵芯不能吸到位。修整推桿到適當位置。
④電磁鐵在高頻下工作,鐵芯干摩擦而引起發熱膨脹,使鐵芯卡死。檢修或更換鐵芯。
2.機械故障
(1)電磁換向閥動作不靈
一般當發現電磁換向閥動作不靈時,可用以下方法判斷檢查:左手壓下電磁鐵鐵芯,右手向閥體中P孔進油孔注些油,若油能從A或B(工作油孔)孔中冒出,而向O孔(回油口)注油,卻從B(或A)孔冒出;再放松左手同樣先向P孔注油,而油能從B(或A)孔冒出,而向O孔注油,卻從B(或A)孔冒出,這說明電磁閥內滑閥位置正確,否則需拆開閥體進一步檢查。
故障原因分析如下。
①閥芯與閥體孔配合間隙太小,閥芯不能到位。檢查配合間隙:當閥芯直徑小于2Omm時,配合間隙為0.008-0.O15mm;當閥芯直徑大于2Omm時,配合間隙為0.015-0.025mm。配合間隙小于上述直徑時,應配研閥體孔或閥芯外圓。
②閥芯或閥體孔幾何精度差,移動時有卡死現象。修復閥芯或閥體孔的精度。
③彈簧太硬或太軟,太硬使閥芯行程不足,太軟使閥芯不能復位。更換適當彈簧。
④連接螺釘緊固不良,使閥體孔變形。重新緊固螺釘,并使之受力均勻,同時檢查精度是否良好,底墊厚度是否均勻。
⑤油溫太高,使零件變形,而產生卡死現象。檢查油溫過高原因,采取措施降低油溫。
⑥油黏度太高,使閥芯運動不靈活。更換適宜的油液。
⑦油過臟,使閥芯被卡住。過濾或更換油液,清洗閥芯與閥體孔。
(2)液動換向閥動作不靈
①阻尼器單向閥封閉性差。更換鋼球,配研閥座孔。
②阻尼器當采用針形節流閥時,調節性能差,或節流閥加工精度差,調節不出最小流量。改用精度高的三角槽節流閥。
③節流閥控制流量過大,閥芯移動速度過快而產生沖擊。調小節流口,減慢閥芯移動速度。
3.液壓系統故障:
(l)控制管路無油
①控制管路電磁閥不換向。檢查電磁閥不換向原因,針對原因進行檢修。
②控制管路被堵塞。檢查清洗,是控制管路暢通。
(2)控制管路壓力不足
①調節閥端蓋處漏油。擰緊調節閥端蓋螺釘。
②滑閥回油腔一端節流閥調節過小或被堵死。清洗節流閥并調整。
減壓閥是通過調節,將進口壓力減至某一需要的出口壓力,并依靠介質本身的能量,使出口壓力自動保持穩定的閥門。今天我們來講下減壓閥的常見故障及維修。

1.不起減壓作用
①直動式減壓閥有的將頂蓋方向裝錯,使回油孔堵塞。重新裝配頂蓋,將頂蓋上的回油孔與閥體上的回油孔對準。
②滑閥與閥體孔的制造精度差,滑閥被卡住。研配滑閥與閥體孔,使之移動靈活無阻滯。
③滑閥上的阻尼孔被堵塞。清洗并疏通滑閥上的阻尼孔。
④調壓彈簧太硬或發生彎曲被卡住。更換軟硬、長度合適的彈簧。
⑤鋼球或錐閥與閥座孔配合不良。更換鋼球或修磨錐閥,并研配閥座孔。
⑥泄漏通道被堵塞,滑閥不能移動。清洗滑閥和閥體,使泄露通道暢通。
2.壓力不穩定
①滑閥與閥體孔配合間隙過小,滑閥移動不靈活。修磨滑閥并研磨閥體孔,使配合間隙符合要求。
②滑閥彈簧太軟,產生變形或在閥芯中被卡住,使滑閥移動困難,更換軟硬合適的彈簧。
③滑閥阻尼孔時通時阻塞。更換液壓油,清洗并疏通滑閥上的阻尼孔。
④錐閥與閥座孔接觸不良。如錐閥磨損、有傷痕,錐閥、閥座孔不圓。修磨錐閥,并研磨閥座孔,使之配合良好。
⑤錐閥調壓彈簧變形。更換調壓彈簧。
⑥液壓系統內進入空氣。排除液壓系統內空氣。
3.泄漏嚴重
①滑閥磨損后與閥體孔配合間隙過大。重制滑閥,與閥體孔配磨,使其間隙達到規定值。
②密封件老化或磨損。更換密封件。
③錐閥與閥座孔接觸不良或磨損嚴重。修模錐閥,研磨閥座孔,使其配合緊密。
④各連接處螺釘松動或擰緊力不均勻。緊固各連接處螺釘。
順序閥是在具有二個以上分支回路的系統中,根據回路的壓力等來控制執行元件動作順序的閥門。今天我們來講下順序閥的常見故障及維修。
1.出油腔始終出油,不能關閉
①由于制造精度差或配合間隙過小,使滑閥在打開位置上卡死。研磨滑閥與閥體孔,使配合間隙符合要求。
②油液太臟,滑閥在打開位置上被卡死。檢查油質,過濾或更換,清洗滑閥與閥體。使滑閥能靈活移動。
③錐閥與閥座孔接觸不良或磨損嚴重。修磨錐閥并研磨閥座孔,使之密封良好。
④調壓彈簧斷裂。更換彈簧。
⑤滑閥彈簧太軟,使滑閥不能復位。更換軟硬合適的彈簧,使滑閥在彈簧力下能復位。
2.出油腔不出油,始終關閉
①滑閥與閥體孔配合間隙太大,使滑閥兩端竄油,滑閥不能移動。重配滑閥,保證配合間隙在規定范圍內。
②滑閥與閥體孔制造精度差或配合間隙過小,使滑閥在關閉位置上卡死。修磨滑閥研磨閥體孔,使配合間隙符合要求。
③油液太臟,阻尼孔被堵塞或使滑閥在關閉位置上卡住。檢查油液質量,若不符合要求,應對油液進行過濾或更換。清洗滑閥與閥體,使阻尼孔暢通無阻。
④液控管路被壓扁或堵塞。更換或清洗疏通液控管路。
⑤液控油壓力不足或液控管路接頭螺母未擰緊,使液控油液泄漏。提高液壓控制壓力,擰緊液控管路上的接頭螺母。
⑥調節彈簧太硬或壓力調得太高。更換軟硬合適的彈簧,適當調整壓力。
3.調定壓力不符合要求
①滑閥拉毛或彎曲變形,使滑閥在閥體孔內移動不靈活。用金相砂紙拋光滑閥外圓,若彎曲變形嚴重,校正困難時,需調換滑閥。
②調壓彈簧調整不當。重新調整所需要的壓力。
③調壓彈簧變形,最高壓力調不上去.更換調壓彈簧。
4.泄漏嚴重
①滑閥磨損后與閥體孔配合間隙太大。重換滑閥,與閥體孔配研,使之達到規定值。
②錐閥與閥座孔接觸不良。修磨錐閥,研磨閥座孔,使其密合。
③密封件老化或損壞。更換密封件。
④各連接處螺釘松動或擰緊力不均勻。緊固各連接處螺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