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鋁土礦為巖溶堆積型鋁土礦,礦床類型獨特,采用露天平面推進型開采,占地速率高,平均采坑在5m左右,到2007年止,礦山已有近267hm2采空區,而平果縣當地土資源貧缺,根據平果鋁土礦采礦用地所具有的臨時性和可恢復性的特點,為彌補采礦活動對土地資源造成的破壞,通過采礦-復墾聯合工藝的應用與研究,采取高效、有力的手段,用盡可能少的投入,快速、有效的恢復土地生產力,保持耕地的動態平衡,對平果鋁礦山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一、礦山開采特點
(一)礦山地質特點
礦層覆蓋層:礦體埋藏淺,覆蓋層厚度一般為0~3m,最厚為11.2m,平均為0.8m,其中礦層直接裸露于地表的礦體占26.53%。
礦體構成:主要由粒度≥1mm的礦石和粒度<1mm的粘土組成,含礦層具有典型的三元結構特征(即:上部為粘土層,中間為堆積鋁土礦層,下層為紫紅色膠泥或灰巖)。
1、礦體分布。分布在地表中巖溶洼地、谷地和坡地上,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
2、礦體形態。礦體形態受地形控制明顯,礦體底板起伏不平。
3、礦體底板。礦體直接底板為粘土或灰巖底板,兩種類型約各占50%。
4、礦體厚度。礦體厚度一般中厚邊薄,變化較大,首采那豆礦區由0.53~10.59m不等,平均厚度為4.48m。
(二)采礦特點
由于平果鋁土礦類型獨特,在采礦組織、管理方面與國內其它鋁礦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采用無爆破、機械直接鏟裝礦石的采礦新工藝,在國內首次將大型鏟運機直接用于回采礦石,并在國內首次采用電動平車定點卸礦的新技術。
2、根據巖溶堆積型鋁土礦床礦體分布特點和埋藏條件,采用平面拓展型露天機械開采的開采方式,公路-汽車開拓,推進速度快,占地速率高,礦山目前一、二期開采那豆礦區,平均每年用地40~53hm2,三期投產后,礦山的總用地量將達到80~100hm2/a。
3、礦山生產任務繁重,每年需保證195萬t的鋁土礦生產量,為適應礦體多變的賦存條件,在地質品位變化不一的情況下達到產量、品位的均衡穩定,實行定點定量按計劃開采,采用多種機型、多工作面、多種采礦工藝和采礦方法聯合回采。
4、礦山生產的客觀要求是,年開采占地面給與年復墾面積要基本平衡,意味著復墾形成較大規模的同時,還必須在時間上跟上開采占地的速率,基本上要求當年完成當年形成的采空區復墾,復墾施工采用與采礦相同的采運設備,復墾時間短,采空區底板起伏不平,石牙交錯出露,復墾工程量大。
二、采礦-復墾聯合工藝的應用與實施
根據礦床的賦存條件和生產作業特點,采礦-復墾聯合工藝系統主要步驟為:開拓→采準→回采→復墾。在實施過程中,貫徹“占一、墾一,當年形成采空區當年完成復墾”的工作指導思想,實現聯合工藝每個步驟周期最短,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最終達到整體效果最好的目的,具體組織方式為:
(一)開拓過程
開拓工作包括修筑通往各采場的固定公路和彩霞的剝離,固定公路在采場剝離前已經完成,開拓階段工作主要為采場剝離,采場剝離則是揭露礦體,把礦體表面的剝離土及雜物清除并按規定的地點堆置的過程。
1、剝離方式
根據剝離技術條件和設備剝離效率,礦山目前主要采用鏟運機剝離(B-1)和推土機剝離(B-3)兩種剝離方式;
(1)推土機剝離作業采場,采取推土機-反鏟-汽車作業流程。剝離土推運距離≤70m時,剝離土進行集中堆置,推運距離>70m,地形不適合鏟運機剝離作業時,采用分堆堆置,堆置的位置要結合地形及后續回采的要求確定。剝離完成后,由反鏟裝車運至采空區進行鋪墊,使剝離、復墾形成一體化流程。
(2)推運距離>70m,當剝離土賦存連續,地形平整時,采用鏟運機剝離,松土機助推鏟運機鏟裝表土,由鏟運機將剝離土運輸至采空區進行“鋪灑式”卸載,使表土剝離和復墾墊土同時完成。
2、一體化作業
采用剝離土作為復墾地的再造耕層,可以以較少的投入迅速達到培肥目的,較好地節約復墾成本,但由于各采場剝離土厚薄不一,特別在礦山二期,采空區工程復墾的地基層、耕作層以及嵌縫補平用土量平均厚度達到0.7m。礦體平均覆蓋土層厚度僅為0.35m,為滿足采空區工程復墾用土需求,在剝離過程中加強了對現有的采場剝離土保護和充分利用,并且統計各采場剝離土方量,統一調配各個采場剝離土,補充剝離土欠缺采場,達到經濟、均衡向各復墾區域分配復墾用土目的,真正達到一體化作業的要求。
(二)采準、回采過程
采準、回采作為一體化流程中的重要一環,在該階段要求修筑采場臨時公路以及準備出各采礦工藝的作業平臺,采用多機型、多工作面、多種采礦工藝聯合回采,合理快速、經濟有效地完成采礦工序,縮短采礦占地周期,從而縮短整個用地周期。
1、以采場五年規劃為依據編制采剝年計劃,并逐月分解到月度計劃,確定每月產量和配礦鋁硅比目標,綜合考慮采場含礦率、鋁硅比和采礦技術條件等因素,安排符合生產條件采場投入生產,在一段時間內固定2~3個采場定點定量按計劃強化回采,以有效縮短采空區形成時間。
2、平果鋁礦體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含礦率和鋁硅比中上部高、下部低的特點,采至礦體底板礦時洗礦、配礦難度加大,因此做好底板礦的回收,是強化回采,縮短采場結束時間的有效手段。采場底板礦回收關鍵是控制好采場最后一層回采厚度,目的是為了回采時能較好地處理底板起伏變化,降低礦石的貧化程度。
由于礦體底板起伏變化大,在底板礦回采過程中,需加強現場控制,依據采場現狀圖和采場每天現狀,預判隨采場回采進度礦體厚度和底板的變化,及時調整挖掘深度及范圍,并依照底板礦膠結程度調整洗礦流程參數,提高采場產出效率。
底板起伏不大并且是粘土底板的采場采用鏟運機工藝回采,最后一層礦體厚度留取≥2.5m,選取適當的部位采空(稱為拉槽),以該槽作為鏟運機回采作業進行變坡運行及轉彎的平臺,將中上部礦石和底板難洗礦石一次性地混合采裝,使采場產量、鋁硅比均衡、穩定,確保采場生產處于高效、可近代狀態下進行。
采用反鏟回采工藝采場,當礦體厚度小于2m時,反鏟容易超挖,膠泥混入,降低洗礦效率。當回采深度大于4.5m時,反鏟回采效率明顯下降。所以采掘帶高度應滿足2~4.5m,以便于反鏟控制采掘深度,適應底板起伏變化。當礦體厚度大于4.5m時,應分層回采,每層回采厚度保證大于2m。
(三)復墾過程
平果鋁土礦采用干式復墾技術,分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兩部分,其中工程復墾又根據粘土和灰巖兩種底板類型,在實施的具體環節而有所不同。最終按土地復墾技術標準的要求,形成每年復墾20ha土地的能力,實現“占一、墾一”的良性循環,礦山復墾率在80%以上,達到世界先進國家指標。
1、粘土底板采空區的工程復墾技術
采用大型松土機依據縝密設計的工程復墾施工圖對底板進行平整,再用松土犁進行鉤板,鉤深在0.5~1m左右,然后采用汽車或鏟運機鋪設30cm以上剝離土作耕作層,用平地機進行平整,最后進行路、排水溝、邊坡及耕作層大塊清理的綜合整治,平地坡度在3%~5%,坡地坡度在25%以下,該類型底板復墾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粘土底板采空區的復墾工藝流程
2、灰巖底板采空區的工程復墾技術
灰巖底板采空區石牙深度多在0~2m之間,工程復墾實施時需先對石牙進行處理,對不是連體的孤石牙或風化石牙采用松土機松動并推平,否則采用常規爆破方法進行處理。石牙處理完后按設計要求對場地進行平整,由于石牙底板無法保存水份,平整后底板需覆蓋一層1m以上墊層,起保水作用,墊層采用尾礦干法處理后的濾餅。墊層覆蓋完后再鋪設耕作層。其復墾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灰巖底板采空區的復墾工藝流程
3、生物復墾技術
在生物復墾過程中,實現平臺耕地改變耕作層的土壤結構,培肥熟化土壤,增強蓄水、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創造適合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適宜土壤環境,為復墾迅速形成生產能力創造條件。
(1)復墾地緩坡地種植經科學試驗篩選出的適宜其立地條件、具有固土封坡和水土保持能力的優良先鋒植被品種,同時采用小臺階植被工藝,快速實現立體郁閉。
(2)平臺耕地通過采用添加粉煤灰、壓青培肥、增加有機肥料等手段,配合真菌菌根技術進行強化培肥,加速生土熟化,縮短復墾周期。
(3)選用優良的抗逆作物品位,并采用先進的栽培技術,提高復墾地的單產水平,滿足復墾地的主導利用方向-農業用地的要求。
(4)采用生態學、農學、林學、工程學多學科綜合技術,快速重建礦區生態系統。
三、采礦-復墾聯合工藝實施效果評價
2002~2007年,平果鋁土礦經采礦-復墾聯合工藝的應用與實施,已相繼完成近90個采場采空區的土地復墾,復墾總面積累計已達223.9839hm2,耕地面積169.371hm2,詳見表1。
表1 平果鋁土礦歷年復墾驗收合格土地情況 hm2
年度
|
征地面積
|
復墾面積
|
原有耕地
|
復墾后耕地
|
復墾率/%
|
復地率/%
|
2002
|
38.5540
|
36.1747
|
26.9167
|
35.7313
|
93.83
|
132.75
|
2003
|
38.8498
|
36.5785
|
36.5785
|
27.3950
|
94.15
|
74.89
|
2004
|
33.3597
|
33.0226
|
22.0047
|
23.9090
|
98.99
|
108.65
|
2005
|
58.1414
|
47.8285
|
47.6759
|
28.7772
|
82.26
|
60.36
|
2006
|
36.5290
|
36.5287
|
28.7001
|
29.7461
|
99
|
103.64
|
合計
|
205.4339
|
190.133
|
161.8759
|
145.5586
|
92.55
|
89.92
|
其中2007年用地面積35.0667hm2,完成復墾面積33.8509hm2,耙地面積23.8124hm2,未進行驗收,不列入表1。
(一)從上表可見,驗收合格土地中年復墾率(對應采場完成復墾面積與采礦占地面積之比)最低82.26%,最高99%,平均92.55%;其中復墾成本7.86萬元/hm2,復墾周期1.5~3a,達到了“占一、墾一,當年形成采空區當年完成復墾”,成本低、效率好的復墾要求。
(二)從復墾地試驗情況看,平臺耕地經過1~2a土壤培肥,復墾地耕層土壤迅速熟化,土壤肥力已達到或超過當地同類農田地力水平,復墾地種植的農作物產量也達到當地同類型耙地的產單產水平。
(三)坡地一年生與多年生作物混播,其重建的人工植被群落,植被覆蓋度達95%以上,實現了坡地立體郁閉,覆蓋度超過采礦前的植被覆蓋度水平,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四、結論
(一)根據采場生產周期的特點,在采礦前出臺開拓、采準方案,將剝離土的剝離、堆放以及倒運和采場回采順序、采礦工藝的選取等作業內容結合起來,避免剝離土的多次倒運,減少剝離土的浪費,達到充分利用剝離土和使采礦周期最短的目的。
(二)開展工程復墾施工設計,根據采空區實際情況,按照復墾地利用方向的總體要求,平衡土石方挖填工程量,布置平臺地或緩坡地及必要的防洪、拓澇工程,確定各地段的最終標高與坡度,有效指導工程復墾施工。
(三)在平果鋁多年的復墾實踐中,形成以復墾為最終目的,整體統籌安排、合理規劃的采礦-復墾聯合生產組織方式,采礦各個環節高效完成,并且每個環節注重為其它環節創造有利條件,整個作業流程融為一體,確保了4a內完成采礦-復墾周期,實現“采礦占地、洗礦還泥、復墾還田”的良性循環,為平果鋁礦山用地方式由征地向臨時用地方式的轉變創造了可能性,對礦山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