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csgo大姐姐awp,三年电影手机在线观看免费 ,极品教师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国产sm主人调教女m视频

推廣 熱搜: 電解鋁  鋁合金  陽極氧化  熱處理  氧化  工藝  鋁及鋁合金  技術  鋁土礦  鋁材加工 
 

遵義縣大茅坡鋁土礦區地質勘查報告

   日期:2010-10-16     瀏覽:3156    評論:0    
 第一章  緒 論

中國鋁業遵義氧化鋁有限公司將其依法取得勘查權的遵義縣大茅坡鋁土礦區(探礦權證號5200000710872,面積48.94 Km2,有效期限2007年8月15日至2009年8月15日)委托我隊在區內開展鋁土礦地質工作。目的在于為該區鋁資源規劃及礦山建設設計提供必要的地質資料,以減少礦山企業生產經營風險,并盡可能獲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我隊受其委托,從2008年2月上旬起到2008年6月初止,歷時5個月。對該區進行了預查地質工作。 

通過工作獲得如下地質成果:

(1)大致了解了測區內地層、巖性及構造特征;

(2)大致了解了測區鋁土礦成礦控制條件,礦體分布情況,成礦遠景;

(3)大致了解了區內淺部鋁土礦礦體數量、形態、產狀,可能延深的空間位置;

區內共發現五個礦體,各礦體均只有地表工程控制。Ⅰ號礦體有四個工程控制,控制間距為100米;Ⅱ號礦體有兩個工程控制,控制間距為200米;Ⅲ號礦體只有1個槽探工程控制;Ⅳ號礦體有三個工程控制,控制間距為100米;Ⅴ號礦體只有1個剝土工程控制。五個礦體礦石質量均較好,厚度大,礦石Al2O3平均值為67.86%,A/S為 8.1,礦石屬低硫中鐵型和低硫低鐵型。獲鋁礦石資源量(334)? 168萬噸。

鑒于上述工作成果,業主委托我隊本著從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疏到密的原則,對該區直接進入詳查地質工作。我隊根據業主要求,編制了《貴州省遵義縣大茅坡鋁土礦區地質詳查設計》,該設計經業主組織專家評審。我隊根據設計于2009年3月起,組織實施了上述工作,但經過5個月的工作,證實該礦區無找礦前景,已不必再行投入地質工作。因此,經與業主協商,結束該區地質工作,我隊遂編制了《貴州省遵義縣大茅坡鋁土礦區地質勘查工作總結》。

第二章  礦區概況

2.1勘查區位置、交通

貴州省遵義縣大茅坡鋁土礦位于遵義縣170°方位,直距約20公里,距遵義氧化鋁有限公司廠區約12公里,隸屬新民鎮。礦山僅有簡易公路與新民鎮至尚稽鎮的鄉村公路相接,交通不方便(見交通位置圖)。礦區地理坐標: 東經:106°50′45″~106°54′30″,北緯:27°18′00″~27°23′30″。

工作區范圍由如下表(插表2-1)地理坐標圈定:

遵義縣大茅坡鋁土礦拐點坐標一覽表 插表2-1

點號

東經

北緯

1

106°50′45″

27°20′00″

2

106°50′45″

27°23′30″

3

106°54′30″

27°23′30″

4

106°54′30″

27°18′00″

5

106°52′00″

27°18′00″

6

106°52′00″

27°20′00″

面積

55.29平方公里

 

 

2.2礦區自然地理、經濟狀況

礦區地處貴州高原北部,屬低中山地形,總體勢北高南低,礦區最高點為礦區南部的王家大山,海拔標高:1104.2米,最低點為礦區西部的烏江河床, 海拔標高:615米,最大相對高差為:489.8米,一般高差為50至100米。

區內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無霜期較長,每年260天左右。降雨量充沛,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在1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100mm

區內以農業為主,產水稻、玉米、紅薯等,經濟作物有茶葉、油菜、五倍子、烤煙等,糧食自給。

區內工業不發達,勞動力豐富,農村電網已改造完,用電方便,對礦山企業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2.3 以往地質工作情況

1976年貴州108地質大隊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遵義)1:200000》,1980年貴州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息烽幅)1:200000》,大致查明了區內的地層時代層序、巖性構造。上世紀八十年代,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三總隊、五總隊,貴州省地礦局102隊、106隊都曾在區域內的開展了踏勘到普查、評價等不同工作程度的鋁土礦找礦地質工作。

我隊于1986年在該區作過1/5萬鋁土礦踏勘地質工作。

2008年2月初起到2008年6月底,我隊受業主委托,對該區進行預查地質工作,開展了1/1萬地質草測、1/5000地質剖面實測,探槽,取樣分析測試,工程、水文、環境地質調查等項工作。提交了礦區預查地質小結,預測礦區鋁礦石資源量168萬噸(334?)。

完成實物工作量情況如插表2-2所示。

 

實物工作量完成情況統計表            插表2-2

序 號

工作項目名稱

單 位

數  量

備     注

1

1/萬地質草測

km2

10

 

2

1/萬工程地質調查

km2

10

 

3

1/萬水文地質調查

km2

10

 

4

1/萬環境地質調查

km2

10

 

5

1/5000實測剖面圖

Km

21.24

7條

6

探槽、剝土施工

m3

945.25

15條

7

化學基本分析樣

96

 

8

探槽、剝土編錄

m

306.8

15條

9

報告編制

1

地質小結

 

2.4以往工作評述

以往地質工作大多集中或側重在已知礦床(點)或交通較便利的地段,對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地區工作程度均較低。

2008年預查地質工作查明,區內鋁土礦屬產于上寒武統婁山關群碳酸鹽巖侵蝕面上的沉積型一水硬鋁石鋁土礦礦床。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下石炭統九架爐組(C1j)為本區鋁土礦賦礦層位。

通過工作,共發現五個礦體,各礦體均只有地表工程控制。Ⅰ號礦體有四個工程控制,控制間距為100米;Ⅱ號礦體有兩個工程控制,控制間距為200米;Ⅲ號礦體只有1個槽探工程控制;Ⅳ號礦體有三個工程控制,控制間距為100米;Ⅴ號礦體只有1個剝土工程控制。五個礦體礦石質量均較好,厚度大,礦石Al2O3平均值為67.86%,A/S為 8.1,礦石屬低硫中鐵型和低硫低鐵型。

2.5本次工作情況

本次工作根據詳查設計,從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底,歷時四個月。完成工作量情況如下表(表2-3)所示。

實物工作量完成情況統計表           表2-3

 

序 號

工作項目名稱

單 位

數  量

備     注

1

1/萬地質草測

km2

51

 

2

1/萬工程地質調查

km2

51

 

3

1/萬水文地質調查

km2

51

 

4

1/萬環境地質調查

km2

51

 

5

探槽、剝土施工

m3

2069.57

22條

6

化學基本分析樣

77

 

7

探槽、剝土編錄

m

336.7

22條

8

機械巖心鉆探

35.03

2孔

9

報告編制

1

地質勘查工作總結

 

礦區從預查到詳查?,完成實物工作量如下表(表2-4)所示

總實物工作量完成情況統計表           表2-4

序 號

工作項目名稱

單 位

數  量

備     注

1

1/萬地質草測

km2

61

 

2

1/5千地質剖面實測

Km

21.24

7條

3

1/萬工程地質調查

km2

61

 

4

1/萬水文地質調查

km2

61

 

5

1/萬環境地質調查

km2

61

 

6

探槽、剝土施工

m3

3014.82

37條

7

化學基本分析樣

173

 

8

探槽、剝土編錄

m

643.5

37條

9

機械巖心鉆探

35.03

2孔

 

報告編制

1

地質勘查工作總結

 

 

 

通過工作,由原有的5個礦體變為9個礦體,增加的礦體并非新發現的,而是因工程加密后,其間多個工程未見礦,將2008年圈定的3#礦體,分為5個礦體。

              第三章  區域地質

3.1區域地層

區域內未見巖漿巖出露,出露地層由上至下依次有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中生界三迭系中下統;上古生界二迭系及石炭系下統;下古生界奧陶系下統及寒武系。

1、新生界有下第三系及第四系,下第三系由紫紅色礫巖、含泥質粉砂巖組成,第四系由沖積砂、礫,坡積砂土、粘土組成。

2、三疊系上統以濱、淺海相沉積的砂巖、粉砂質頁巖等碎屑巖為主,下統夜郎組、茅草鋪組以及中統松子坎組、獅子山組均以碳酸鹽巖沉積為主;

3、二疊系缺失下統,中統梁山組為頁巖、石英砂巖等碎屑巖;棲霞、茅口組則為淺海相碳酸鹽巖沉積;上統龍潭組為沼澤、瀉湖相沉積的有機質粘土巖、硅質泥灰巖及煤層;長興組主要為碳酸鹽巖沉積;

4、石炭系僅見下統九架爐組,巖性以鋁質粘土巖為主,局部富集為鋁土礦;

5、奧陶系僅保留下統桐梓組小部,巖性以硅質泥灰巖為主,間夾頁巖;

6、下古生界寒武系僅見有中上寒武統婁山關群,以白云巖等碳酸鹽巖為主;

3.2區域構造

區域大地構造位于揚子準地臺的西南部,黔北臺陷遵義斷拱中段。區內以北東向構造和北北東向構造為主。

3.2.1褶皺構造

區內褶皺構造背斜較緊密,規模較小,向斜較寬緩,規模較大。褶皺軸向,西部以北北東向為主,中部軸向以北東向為主,東部軸向則北東東向為主。褶皺軸向總體向南西收斂,向北東撒開,形若扇狀。區內規模較大的褶皺從西向東主要有碗廠向斜,南北鎮向斜,深溪向斜,甕家壩背斜,團尚向斜,復興背斜及三星場向斜。

鋁土礦多分布在向斜翼部,背斜軸部個別地段因斷層切割,下盤局部有零星含礦層分布。

3.2.2斷裂構造

區域內斷裂構造較發育,斷裂帶的特征大都與褶皺軸向近于平行,呈北東向排列,北東向斷裂延伸較長,斷距較大。北西向斷裂則規模較小,常切斷北東向斷層和背斜、向斜軸線,證明北西向斷層形成時期較晚。斷裂構造對礦體起破壞作用:礦層或因斷裂上升盤抬高被剝蝕或因下降盤降低而深埋地下。

3.3區域礦產

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以鋁土礦、錳礦等沉積礦產為主,具有中型礦床規模,經濟意義較大,地質工作程度較高。其次有黃鐵礦、赤鐵礦、褐鐵礦、煤礦、硅石等。

第四章  礦區地質

4.1地層、巖性

礦區出露地層有寒武系、石灰系、二疊系、三疊系和第四系,地層由上至下為:

1、第四系(Q)

零星分布在緩坡及地勢低洼地帶,多被置為耕地,巖性為黃色、褐黃色、暗黃色粘土,常夾碎石,厚0~20米不等。以角度不整合于各地層之上。

2、中三疊統獅子山組(T2sh)

   分布在礦區南東角,巖性為灰色中至厚層狀粗晶灰巖,未見頂,整合在下伏松子坎組之上;

3、中三疊統松子坎組(T2s)

   分布在礦區南東角,巖性為灰色薄至中厚層狀泥質白云巖、頁巖,厚200~300米,整合在下伏夜朗組九級灘段之上;

4、下三迭統夜郎組(T1y)

分布于礦區南東,分為三段:下段沙堡灣:為黃綠色、灰綠色白云質頁巖,厚0~10米;中段玉龍山:為灰色薄層狀灰巖、中~厚狀灰巖,厚度200~250米;上段九級灘段:為紫紅色泥巖、頁巖夾薄層泥灰巖。厚度100~150米。整合于上二疊統長興組之上。

5、上二迭統長興組(P3c

長興組分布礦區南東,由灰、深灰色中至厚層狀灰巖,含燧石結核灰巖組成。厚30~60米。整合于上二疊統龍潭組之上。

6、上二迭統龍潭組(P3l

分布于礦區南東部。下部為灰、淺灰色塊狀富含植物根莖的粘土巖炭質頁巖及一層煤。粘土巖中富含星散狀黃鐵礦,厚10~15米。中部為灰、黃灰色粘土質巖屑砂巖,含炭質粘土巖,炭質頁巖夾一層煤。厚50~60米。上部:灰黃色薄層細~中粒砂巖,粘土質粉砂巖,夾粉砂質粘土巖、炭質頁巖夾1~2層煤。局部可見到1~2米厚的硅質巖。厚35~50米。假整合于中二疊統茅口組之上。

7、中二迭統棲霞、茅口組(P2q+m)

分布于礦區南東及北西部(背斜兩翼),呈北東向展布。其巖性變化如下:

下部:為灰黑色、深灰色中厚層狀~厚層狀瘤狀灰巖、生物碎屑灰巖、夾燧石條帶和炭質頁巖,富含瀝青質及星散狀黃鐵礦,厚度15~25米。假整合于下石炭統九架爐組之上或整合于梁山組之上。

中部:深灰色、灰黑色厚層塊狀生物碎屑灰巖,含黑色燧石結核,縫合線結構發育,方解石脈發育,方解石多以團塊狀產出為主,次為細脈狀。厚100~140米。

上部:灰色、淺灰色中~厚層狀石灰巖,頂部夾黑色薄層硅質巖及中厚層燧石條帶灰巖。厚50~70米。

8、中二疊統梁山組

    零星分布在背斜兩翼,巖性為黑色炭質頁巖、含質泥巖。厚0~2米。假整合于下石炭統九架爐組之上。

9、下石炭統九架爐組(C1j)

廣泛分布在礦區,呈北東向帶狀展布,延伸至圖幅外。該層以粘土巖為主,夾鋁土礦、黃鐵礦和赤鐵礦的含礦巖系。可分下部粘土巖段和上部鋁質巖段。該層為本次工作的目標層。

下部粘土巖段:由紫紅色、紫色、灰色中厚層狀含鐵質或鐵質粘土巖組成。局部見鐵綠泥石巖,由南向北該段顏色逐漸變為灰色、紫色、紫紅色含黃鐵礦、赤鐵礦結核。含鐵粘土巖,由南向北厚度由小變大,該層厚度5~25米。黃鐵礦呈星散狀、結核狀分布。

上部鋁質巖段:以灰色、灰白色、紫紅色、褐黃色厚層,碎屑狀、半土狀、土狀鋁土礦,夾薄層至中厚層鋁土巖及含鐵粘土巖,厚3.0~25米。

含礦巖系厚度隨下伏古巖溶面的起伏變化,古巖溶凸起部位厚度變薄,凹下部位厚度變大,礦體規模及質量與含礦巖系厚度變化成正相關關系,上部鋁質巖段厚度>5米時,有礦體賦存的可能性大。

該層假整合于下奧陶統桐梓組或中、上寒武統婁山關群之上。

10、下奧陶統桐梓組(O1t)

灰黑色薄層狀硅質泥巖夾灰色泥灰巖、鈣質頁巖。硅質泥巖。厚0~5米,假整合于中、上寒武統婁山關群之上。

11、中、上寒武統婁山關群(∈2-3ls)

分布在礦區中部。巖性為淺灰、灰色中厚層、薄層致密至細晶白云巖、層紋狀白云巖,厚度大于200米。出露不全。

4.2構造

4.2.1褶皺構造

礦區位于尚嵇場—核桃坪向斜北西翼中段,該向斜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北東起遵義縣茅栗鎮,南西到開陽縣核桃坪,長約24千米,寬3~5千米。核部最新地層為中三疊統獅子山組,翼部依次出露下三迭統夜郎組,二迭系棲霞、茅口組,龍潭組、長興組。石炭系九架爐組,寒武系婁山關群。

礦區為尚嵇場—核桃坪向斜的次級背斜褶皺構造,背斜軸從北東水落堰經查腰至南西到下五龍。軸部地層為寒武系婁山關群,兩翼依次出露石炭系九架爐組,二迭系棲霞、茅口組,龍潭組、長興組,下三迭統夜郎組,中三疊統松子坎、獅子山組。軸部地層較平緩,傾角10~20度。南東翼受斷裂構造影響較陡,傾向70~140度,傾角20~85度。北西翼傾向300~340度,傾角16~23度。

  4.2.2斷裂構造

礦區內斷裂有十條,特征如下:

F1斷層:位于礦區東南部,傾向南東,傾角78°~85°,上盤(南東盤)地層為中二疊統棲霞組灰巖,下盤(北西盤)地層為下三疊統夜朗組九級灘段頁巖,屬正斷層。延伸至工作區圖幅外,工作區長約4公里,鉛直斷距約30米。使含礦系巖層傾角變陡,礦體埋深急劇變大。

F2斷層:位于礦區中部,傾向南東,傾角70°~81°,走向15°~18°,上盤(南東盤)地層為上二疊統龍潭組硅質泥巖,下盤(北西盤)地層為中二疊統茅口組灰巖,屬正斷層。向南延伸至工作區圖幅外,工作區長約4公里。

F3斷層:位于礦區中北部,屬逆斷層,傾向北西,傾角31°,走向39°~53°,長約1.8公里。該斷層造成地層重復,使含礦巖系重復出現。

F4斷層:位于礦區中北部,屬逆斷層,傾向北西,傾角35°,走向347°~27°,長約0.8公里。該斷層造成地層重復,使含礦巖系重復出現。

F5斷層:位于礦區中北部,屬正斷層,傾向南西,傾角78°,走向308°~334°,長約0.7公里。

F6斷層:位于礦區中北部,屬逆斷層,傾向南西,傾角78°,走向259°~295°,向北西延伸至工作區圖幅外,長約4公里。該斷層為區域性斷裂,錯斷本區多條逆斷層。同時它又被后期形成的F3錯斷。

F7斷層:位于礦區北部,屬逆斷層,傾向北西,傾角81°~86°,走向24°~47°,向北東延伸至工作區圖幅外,工作區長約2.5公里。

F8斷層:位于礦區北部,屬逆斷層,傾向北西,傾角75°,走向6°~25°,向北東延伸至工作區圖幅外,工作區長約2.4公里。

F9斷層:位于礦區北部,屬逆斷層,傾向南東,傾角65°~68°,走向30°~40°,向北東延伸至工作區圖幅外,工作區長約1.7公里。

F10斷層:位于礦區北部,屬逆斷層,傾向北北西,傾角30°~40°,走向28°~75°,向北東東延伸至工作區圖幅外,工作區長約1.5公里。

      這些斷裂除F1、F2導致礦區、主要是背斜南東翼地層變陡,但均未直接通過含礦層(石炭系九架爐組),因此,對礦層沒有造成破壞。

第五章  礦床地質

5.1礦體特征

經過工作 ,大茅坡鋁土礦區共圈定9個礦體,從北東到南西依次為Ⅰ、Ⅱ、……Ⅷ、Ⅸ。各礦體特征列述如下:

Ⅰ號礦體:位于礦區南東部背斜南東翼,礦體呈透鏡狀產出,礦體傾向南東,傾角65°。2008年工作施工TC1-27發現,2009年在其北東施工TCD68-1、TCD70-1、TCD74-1均未見礦。在南西施工TCD64-1、TCD62-1均見礦,但TCD62-1礦厚僅0.39米,再往南西,含礦層厚均小于5米,不具備礦層。因此圈定為Ⅰ號礦體,礦體長約110米,寬約15米,平均厚2.20米,Al2O3值63.80%,A/S值6.21。鋁礦石資源量(334?)0.98萬噸。

Ⅱ號礦體:位于Ⅰ號礦體納南西約450米處,礦體為透鏡狀。傾向南東,傾角70°。由TCD44-1、TCD42-1控制,兩工程相距60米。其北東有TCD46-1(未見礦)、南西由TCD40-1(未見礦)控制,并與Ⅲ號礦體分隔開。礦體長80米,寬15米,厚4.40米。Al2O3值61.51%,A/S:12.61。鋁礦石資源量(334?)0.60萬噸。

Ⅲ號礦體位于Ⅱ號礦體南西130米:礦體為透鏡狀。傾向南東,傾角70°,由TCD38-1單工程控制,北東有TCD40-1(未見礦)控制,南西含礦層厚度小于5米,不具備成礦條件。礦體長30米,寬15米,厚1.87米。Al2O3平均值61.79%,A/S:4.91。鋁礦石資源量(334?)0.23萬噸。

Ⅳ號礦體:位于Ⅲ號礦體南西650米:礦體為透鏡狀。傾向南東,傾角70°,2008年工作施工TC1-10、TC1-12見礦工程將現Ⅳ、Ⅴ、Ⅵ、Ⅶ、Ⅷ圈為一個礦體,2009年經施工TCD10-1,見礦,但在其北東有TC1-15(未見礦),南西有TCD8-1未見礦,Ⅳ號礦體實際僅由TCD10-1單工程控制,礦體長30米,寬15米,厚5.53米。Al2O3: 69.82%,A/S:7.24。鋁礦石資源量(334?)0.67萬噸。

Ⅴ號礦體位于Ⅳ礦體號礦體南西150米:透鏡狀。傾向南東,傾角75°,由TCD6-1單工程圈定,北東有TCD8-1未見礦,南西有TCD0-1未見礦控制。根據2008年工作成果,2009年選擇在其傾斜方向約8米處施工ZK09-1,結果含礦巖系厚僅0.6米,未見礦,該孔控制斜距約10米,包括在Ⅵ號礦體施工的ZK05-1(未見礦),該孔控制斜距約15米,因此,該區礦體沿傾斜方向全部推為15米。礦體長30米,寬15米,厚4.33米, Al2O3平均值73.69%,A/S:51.86。鋁礦石資源量(334?)0.53萬噸。

Ⅵ號礦體位于Ⅴ號礦體南西約170米,礦體呈透鏡狀產出。傾向南東,傾角70°,由2008年施工的TC1-12單工程圈定,北東有TCD0-1未見礦,南西有TCD3-1未見礦控制。2009年在其傾斜方向約8米施工ZK05-1,未見礦。礦體長30米,寬15米,平均厚3.30米; Al2O3:72.14%,A/S:10.70。鋁礦石資源量(334?)0.40萬噸。

Ⅶ號礦體位于Ⅵ號礦體南西約100米,礦體呈透鏡狀產出。傾向南東,傾角75°,由2008年施工的TC1-10及2009年施工的TCD5-1圈定,在其北東有TCD3-1未見礦。南西有TCD9-1未見礦。礦體長100米,寬15米,平均厚3.07米; Al2O3:68.10%,A/S:7.65。鋁礦石資源量(334?)1.24萬噸。

Ⅷ號礦體位于Ⅶ號礦體南西約100米,礦體呈透鏡狀產出。傾向南東,傾角75°,由TCD11-1、TCD13-1、TCD15-1圈定,在其北東有TCD9-1未見礦。南西有TC1-8未見礦。礦體長120米,寬15米,平均厚1.39米; Al2O3:64.83%,A/S:7.19。鋁礦石資源量(334?)0.68萬噸。

Ⅸ號礦體位于Ⅷ號礦體南西約750米,礦體呈透鏡狀產出。傾向南東,傾角75°,由2008年施工TC1-02、TC1-03圈定。在其北東有TC1-4未見礦。南西有TC1-01未見礦。礦體長170米,寬15米,平均厚4.6米; Al2O3:65.2%,A/S:7.63。鋁礦石資源量(334?)3.17萬噸。

 

5.2礦石質量

5.2.1礦石礦物組分及結構、構造特征

1、礦石礦物組分

礦石礦物主要為一水硬鋁石,含少量一水軟鋁石、三水鋁石及膠鋁礦。脈石礦物主要水云母、高嶺石、綠泥石,含少量碳酸鹽礦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鐵礦)、黃鐵礦、赤鐵礦、褐鐵礦等。常見重礦物有銳鈦礦、鋯石、電氣石,偶見金紅石等。

2、礦石結構、構造

(1)礦石結構特征:鋁土礦常由泥晶基質和粒屑組成,少量非晶質。粒屑有礫屑、砂屑、似豆鮞等。礦石結構多為泥晶粒屑結構,粒屑泥晶結構,少量泥晶—微晶結構,重結晶結構。

(2)礦石構造:主要為致密塊狀、土狀(半土狀)構造。其次是碎屑狀構造。

5.2.2礦石化學組分及其變化特征

1、礦石化學組分:

經化學分析結果,礦石組分以Al、Si、Fe、Ti為主,次為燒失量占12~14%,S、K、Na、Ca、Mg、P、Ga、Ba、Pb、Sn、Ni、V、Cn、Zr等15種元素微量。

2、礦石主要化學組分變化特征:

Al2O3含量:51.0~72.24%,平均值含量為66.76%,其中70%的礦石Al2O3含量在58.0~65.0%。

A/S:6.2~51.86,平均值含量為13.55,其中70%的礦石A/S在6~10。

5.3礦石類型和品級

5.3.1礦石自然類型

該區鋁土礦物成分主要為一水硬鋁石(Al2O3·H2O)型。按礦石結構構造可分為土狀(半土狀)、致密塊狀、碎屑狀等三種類型鋁土礦石。

1、土狀(半土狀)鋁土礦石:

灰白色,一水硬鋁石含量70~90%,粘土礦物甚少,土狀構造。

2、致密塊狀鋁土礦石:

灰色、深灰色,一水硬鋁石含量50~70%,含粘土礦物,有時含綠泥石、褐鐵礦,致密塊狀構造。

3、碎屑狀鋁土礦石:

灰~深灰色,一水硬鋁石含量50~80%,含粘土礦物,豆鮞狀結構,碎屑狀構造。

5.3.2礦石工業類型

該區鋁土礦石工業類型,可分為低鐵低硫一水硬鋁石礦石和高鐵低硫一水硬鋁石型礦石。

1、低鐵低硫型一水硬鋁石型礦石:

灰白、灰色致密、土狀(半土狀)鋁礦石,Al2O3 含量60~70%,A/S值7~13,該類型占部資源的80%。

2、高鐵低硫一水硬鋁石型礦石:

灰色、深灰、紫灰色、灰紫色,致密塊狀、碎屑狀鋁土礦石。Al2O3含量50~55%;Fe2O3 12~23%; A/S 4~6%。該類型礦石多分布在礦層下部地段。

5.4礦體圍巖和夾石

鋁土礦主要產于鋁礦系之中上部,其頂板圍巖主要為下石炭統九架爐組(C1j)黑色炭質頁巖,黃褐色、灰綠色頁巖,含鐵頁巖及粘土巖等。夾石為鋁質頁巖、泥巖及粘土巖。底板為炭質頁巖、鐵質頁巖及綠泥石巖。

礦體與直接頂底板為整合接觸,與間接頂、底板則假整合接觸。

第六章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6.1水文地質

6.1.1礦區地形地貌

礦區地處貴州高原北部,屬低中山地形,總體勢北高南低,礦區最高點為礦區南部的王家大山,海拔標高:1104.2米,最低點為礦區西部的烏江河床, 海拔標高:615米,最大相對高差為:489.8米,一般高差為50至100米。

礦區內大面積分布碳酸鹽巖層,地貌為裸露型巖溶地貌,溶洞、溶溝,巖溶洼地等淺層巖溶隨處可見。

6.1.2氣候

礦區為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降雨量:歷年最大降雨量1451.2mm,最小降雨量802.6mm。多年平均降1097.8mm。每年4~8月為雨季,12月到次年3月多為霧雨。

蒸發量:年最大蒸發量1045.2mm,年最小蒸發量928mm。

氣溫:日最高氣溫38.7℃,最低氣溫-7.1℃,12月到3月為間斷冰期。

濕度:相對濕度一般為79%,月平均最大濕度為84.4%,月平均最小濕度為72.3%。

風力、風向:該區風向多為偏北風,偶有西風及偏南風。平均風速1.2米/秒,北風歷年最大風速35.9米/秒。

6.1.3水文地質特征

1、地表水

礦區地表水體以礦區中部、南部及東部的水庫和打魚河為主。水庫較分散,屬中小型,多數水庫修建至今已數十余年,未見漏水現象;打魚河在北部和西部多次橫穿礦層露頭線,對礦山開采具有一定影響。

2、地下水

     礦區為地下水補給區,僅見5個下降泉出露。地下水依靠大氣降水通過孔隙、裂隙滲透為主,溶洞、漏斗、落水洞灌入為次的方式補給地下水。對比相鄰礦區,該區地下水為HCO3  — Ca·Mg型水,地下水埋深>50米

3、礦區內含、隔水層特征:

   (1)、第四系(Q):分布于地形平緩的山坡及低洼處。主要有殘坡積層。由礫、礫砂、粘土等組成,屬弱透水層。

   (2)、上二疊統龍潭組(P3l):分布于礦區東部,呈北東向帶狀展布。為灰、深灰色泥巖、夾砂質、鈣質、碳質頁巖。屬相對隔水層。

   (3)、中二疊統棲霞茅口組(P2q+m)、下三疊統茅草鋪組(T1m)和夜郎組(T1y)的玉龍山段(T1y2),巖性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石灰巖,屬裂隙——溶洞富水層。

   (4)、中三疊統松子坎組(T2s)、中二疊統梁山組(P2l)、石炭系九架爐(C1j):呈條帶狀分布,巖性主要由頁巖、泥巖組成,屬隔水層。

   (5)、中上寒武統婁山關群,分布于礦區中、北部。巖性為灰、灰白色中厚層細-中晶白云巖、灰質白云巖,裂隙溶洞發育屬裂隙——溶洞含水層。

    綜上所述,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屬復雜類型礦床。

6.2 工程地質

   根據巖石力學性質及巖性特征,將礦區地層分為三類,即硬質巖層(灰巖、白云巖);軟質巖層(泥巖、頁巖、鋁土礦)及松散層(第四系殘坡積層)。

   礦層直接頂、底板抗壓強度值低,屬軟質巖遇雨浸泡易于泥化,并發生形變,降低其抗壓強度及穩固性,故坑采應注意頂板支護,防止崩塌。礦坑中應及時排除水。露采時應降低人工邊坡角度并排除地表水。

綜上所述,礦區工程地質條件屬復雜類型礦床。

6.3 環境地質

   1、礦區地體穩定性

根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該區地震烈度為Ⅵ度,區內無活動斷裂構造分布,礦區地體穩定性較好。

   2、礦區地質災害發育情況

礦區未發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質現象存在,礦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

6.4礦床開采技術條件類型

     根據固體礦產地質礦產勘查規范總則(GB/T13908—2002)——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分類標準,結合礦區水文、工程技術條件均為復雜。該礦區應劃定為Ⅲ-4型,即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均為復雜的混合型開采技術條件礦床。

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質量評述

依據勘查工作規范“DZ/0202—2002”和該礦區詳查設計要求,結合礦區地質特征及業主的要求。本次普查開展了如下工作:1/1萬地質草測;1/5千地質剖面實測;槽、井、鉆探工程施工;取樣化驗測試;天然及人工露頭地質編錄;1/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及地質普查報告編制。現將上述工作情況列述于后:

7.1  1/1萬地質草測

1、填圖范圍及面積:填圖范圍在業主依法取得探礦權范圍適當放大,面積為61平方公里。

2、填圖方法:用貴州省測繪局出版的1/萬地形圖為底圖,采用以順層追索為主,結合穿越法進行。其中:礦體界線,地層界線及構造形跡,采用順層追索,其余地段用穿越法填制。

3、填圖單元:寒武系婁山關群;下奧陶統桐梓組;含礦巖系下石碳統九架爐組;中二疊統棲霞、茅口組及下三疊統夜朗組;斷裂及褶皺構造。

4、觀測密度:礦體邊界,地層分界線及構造形跡觀測點距為100~120米,復雜地段加密觀測點一倍。其余地段觀測點密度40~45個點/km2。

5、定位方法:羅盤定向,目估距離,利用手持GPS讀數,參照地形地物定位。

7.2、1/5千地質剖面實測

目的在于了解測區地層、構造分布,巖礦變化特征。礦區共測七條,總長度21.24千米。

測量方法及精度:定向實制,GPS反復測定剖面端點,手持羅盤定向測斜,皮尺量距。剖面觀測點密度:除地層分界線,礦體邊界線及構造形跡必須有觀測點外,其余地段觀測密度20~30米。

剖面布置方位:與礦區構造線大致垂直,305°~125°。

7.3槽、井探工程控制情況

視礦層或含礦系產狀,地形坡度及覆蓋層厚度等情況,采用槽探對含礦層、礦體予以揭露,目的在于查明礦(層)體的形態、規模、產狀、礦(層)體內部巖礦變化,并在見礦部位采取基本分析樣,供資源量估算的依據。

槽探:垂直礦體(含礦層)走向,其長度以揭露到超出礦體直接頂、底板寬度2~3米為準,槽底揭露基巖鉛直厚度≥0.30米。槽壁底要求平整,便于編錄和采樣。

槽、井工程密度為50~200米。井深: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以最終揭露到礦層底板為準。

全區共施工探槽 37 條,土方3014.82m3。

7.4鉆探施工

     根據工作成果,本著由淺入深、由疏到密的原則,根據礦區成礦地質條件及礦體特征,經與業主協商同意,在礦區Ⅴ、Ⅵ礦體上共施工了2個鉆孔,計35.03米,結果,僅有均沒有見礦。

全部鉆孔均按規范施工,質量全部合符要求(見附大茅坡鋁土礦區鉆孔質量驗收報告書)。

1、鉆孔結構及巖礦芯采取率

均為直孔,終孔孔徑不得小于75mm,穿過礦層后在婁山關群鉆進3—5米結鉆;要求礦心及礦層頂底板3米范圍內巖礦心采取率≥80%,其他巖層采取率≥65%,要求礦層內回次進尺≤1m

實際施工中用金剛石鉆頭鉆進,人工取芯,開孔孔徑為130—110mm,終孔孔徑為75—40mm,礦層部位用雙管取芯,礦芯直徑50—35mm,采取率良好,基本滿足原設計要求,詳細情況見插表7-1。

2、巖心取樣

   本次鉆探施工有2個孔(ZK05-1、ZK09-1),采用劈半法取樣。

3.孔斜

  設計要求直孔,孔深200m時,天頂角<3°以后每增加100m,天頂角增加不能超過2°

 實際2個孔還不到20米深。

插表7-1            鉆孔結構及礦層底板巖礦芯采取率一覽表            

順序號

鉆孔編號

終孔孔深

(M)

終孔孔徑

(mm)

采  取  率

(%)

鉆孔驗收評級

 

全孔基巖

礦層頂板

礦 層

礦層底板

1

ZK05-1

15.48

110

100

100

100

100

2

ZK09-1

19.55

110

100

100

100

100

 

4.孔深驗證

按質量規定要求,每鉆進100m要用鋼尺驗證井深一次,進礦或出礦點,終孔再驗證一次,誤差率要求≤1‰,如超差則要作平差校正。

實際施工均能按規定要求執行,一般誤差率僅為萬分之1~2。由于均為淺孔,故只作終孔井深驗證。

7.5、1/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

目的在于為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及可行性評價概略研究提供大致依據。

調查方法:在1/1萬地質草測填圖同時,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相關的要素標于圖上,并將其特征值記錄在案。

本次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范圍和面積與1/1萬草測地質填圖相同。

7.6采樣化驗工作

(一)采樣工作

1、基本分析樣品

基本分析樣品用刻槽法,規格10×3cm樣長0.5~1.5m,樣槽沿礦體厚度方向布置,按不同礦石類型,分段連續采取。樣品采完后由地質人員驗收,樣品規格誤差>10%,重量誤差>15%者視為不合格。全區共采化學樣品 164件。槽探規格與重量誤差符合要求。

2、光譜分析樣

礦區不同礦石類型各采3~5件,用基本分析付樣送光譜分析。

由于礦區不具備找礦潛力,因此,未進行此項工作

(二)樣品加工、化驗與檢查

1、樣品加工按Q=kd2進行,k值取0.2

2、樣品化驗:基本分析項目 Al2O3、SiO2、Fe2O3、TiO2、燒失量及TS。

內檢合格率100% 。

7.7地質編錄

本次普查對槽、井探工程、采場及有意義的天然露頭均進行了地質編錄,素描圖比例1∶100,特殊現象放大素描,編錄文字記載內容全面,描述準確。

上述工作經大隊、礦產公司、班組驗收及業主抽檢結果:質量符合規范與設計要求。

第八章  資源估算

8.1工業指標

采用“DZ/T0202—2002附錄Ⅱ”作本礦區資源量估算工業指標:

邊界品位:        Al2O3≥40    A/S≥1.8

塊段最低工業品位:Al2O3≥55     A/S≥3.5

最低可采厚度:     0.80m

夾石剔除厚度:     0.8m

8.2礦體及塊段的圈定

    由于礦區礦體規模很小,基本上由單工程圈定,因此,礦體和塊段在該礦區相同。

地表以山地工程揭露,達到礦體工業指標的礦體天然露頭線為界,由于礦區經勘查證明礦體規模小、變化大,因此,沿走向以見礦工程為中心,外推15米。以施工的二鉆孔證明,礦體沿傾斜方向變化更大,因兩鉆孔控制斜距不到20米,在地表探槽見礦良好的前提下,竟然沒有一個孔見礦,因此,沿傾斜方向由地表向下也推15米。

8.3資源量估算方法選擇及其依據

根據礦層(體)特征及勘查工程布置特征,資源量估算確定為地質塊段法。估算范圍在1∶5000垂直縱投影剖面圖上圈算。

估算公式:   Q = S·L·D(萬噸)

式中:S——礦體(塊段垂直投影面積(m2)

L——礦體(塊段)水平厚度(m)

D——礦石平均體重(t/m3)

8.4資源量估算參數的確定

8.4.1品位確定

1、單項工程平均品位:用達到工業指標之樣長加權平均求得。

2、塊段平均品位:依據本次勘查結果,是單項工程控制的礦體(層),塊段平均品位即是圈定塊段的平均品位。是多項連續工程控制的礦體(層),塊段平均品位即是圈定塊段的加權平均品位。

8.4.2厚度的確定

1、單項工程礦體水平厚度確定:用參加單項工程平均品位計算單個樣品的水平厚度累加確定。

2、塊段平均水平厚確定:依據本次勘查結果,是單項工程控制的礦體(層),塊段水平厚即是單工程的水平厚。是多項連續工程控制的礦體(層),塊段水平厚即是圈定塊段工程的算術平均厚。

8.4.3資源量估算面積的確定

利用電腦 “CAD”應用程序面積查詢工具直接讀數,根據資源量估算圖的比例尺的不同,乘以不同的倍數既得實際的面積。

8.4.4礦石體重確定

參照鄰區鋁土礦同類型礦床的經驗數據:2.70t/m3。

8.5資源量級別的確定

依據規范結合本次勘查控制和研究程度,該礦區基本上由單工程或呈線狀工程控制,無一礦體有呈面狀工程控制,且沒有相應的研究工作。因此,將該礦區資源量確定預測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4?)。

8.6資源計算結果

見資源估算結果表:

 

 

 

 

 

 

大茅坡鋁土礦區資源量統計表

 

礦體編號

Al2O3

A/S

體積

體重

資源量

資源量類別

63.80

6.21

110.00

15

2.2

3630

2.7

0.98

334?

61.51

12.61

60.00

15

2.47

2223

2.7

0.60

334?

61.79

4.91

30.00

15

1.87

841.5

2.7

0.23

334?

69.82

7.24

30.00

15

5.53

2488.5

2.7

0.67

334?

73.69

51.86

30.00

15

4.33

1948.5

2.7

0.53

334?

72.14

10.70

30.00

15

3.3

1485

2.7

0.40

334?

68.10

7.65

100.00

15

3.07

4605

2.7

1.24

344?

64.83

7.19

120.00

15

1.39

2502

2.7

0.68

344?

65.20

7.63

170.00

15

4.6

11730

2.7

3.17

344?

合計

 

 

 

 

 

 

 

8.49

344?

 

第九章  結論

一、本礦區鋁土礦工業類型屬產于碳酸鹽巖侵蝕面上的一水硬鋁石鋁土礦床。成因類型為鈣紅土化——沉積(改造)型鋁土礦床。礦體規模小,形態復雜,礦體規模、形態受古巖溶類型、巖溶侵蝕面的起伏變化控制。礦石Al2O3含量和A/S比值高,礦石屬低硫高鐵型。

二、本次普查工作方法及質量符合規范及業主要求。

三、本次工作圈定了九個鋁土礦礦體。估算礦區預測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4)?8.49萬噸

綜上所述,區內鋁土礦體規模較小,厚度變化大,內部結構較復雜,不具備進一步工作的條件。但礦石質量較好,適宜小規模開發利用。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
網站首頁  |  鋁材QQ群大全  |  大瀝著名鋁企  |  鋁錠手機短信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粵ICP備18150991號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峨眉山市| 河源市| 马山县| 香格里拉县| 南丰县| 谷城县| 莒南县| 徐州市| 开封市| 彰化市| 钟祥市| 贵港市| 威远县| 南充市| 南昌县| 柞水县| 龙泉市| 固原市| 北票市| 贺兰县| 仁化县| 永仁县| 疏勒县| 宝山区| 措勤县| 龙陵县| 博乐市| 虹口区| 正定县| 育儿| 江永县| 嘉兴市| 江华| 左贡县| 灵台县| 织金县| 阜南县| 堆龙德庆县| 仙桃市| 太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