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鋁土礦生產氧化鋁的拜耳法經濃堿高溫浸出得到鋁酸鈉濃溶液,從中沉淀析出氫氧化鋁是其極其重要的一個步驟。拜耳溶液中的Al呈[Al(OH)4]-配離子形式存在,它不穩定,經水解析出氫氧化鋁沉淀,其反應如下:
(1)
沉淀的氫氧化鋁可能呈晶態,也可能為膠體狀,其形態取決于沉淀的條件,包括母液組成、溫度和有無晶種等。典型的拜耳溶液含Al2O380kg∕m3左右,Na2O∕Al2O3比(指摩爾比,下同)在1.5~2.5之間,簡單的稀釋或降溫只能得到膠狀氫氧化鋁,難于分離和洗滌。實踐上加晶種幫助結晶分離,習慣上稱為“種分”,做法是將前一循環中新生成的5~150μm氫氧化鋁晶體作為晶種,大大過量地帶入新的結晶循環中,降溫并緩緩攪拌大約4d,得到粗粒的氫氧化鋁晶體。沉淀的初始階段,結晶速度與晶種表面積成正比。有效的攪拌是必要的,否則細小的晶種容易聚結而降低結晶速度。在25~35℃下攪拌36h可結晶出約70%的鋁。某些組分如溶解的鐵、釩和鈣鹽對結晶有負面影響,因而通常稱為抑制劑或中毒劑。這些抑制劑應限制在規定的低水平以保證必要的結晶速度。沉淀的氫氧化鋁沉降至槽底,經過濾、洗滌后煅燒成氧化鋁產品。母液蒸發濃縮至密度1.45kg·m-3后返回浸出。
從鋁酸鈉濃溶液中結晶氫氧化鋁的另一個方法是通入二氧化碳中和過量的堿,習慣上稱為“碳分”,一般在70℃下進行,相關的中和反應如下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