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采礦
5.1 概 述
本概述部分,一般需述及以下內容:
1.項目來源、建設背景、項目現狀、項目建設外部條件等;
2.項目設計原則、設計范圍;
3.地質資料、地形及環境本底資料;改擴建項目,尚應說明礦山現有狀況;
4.項目裝備水平、自動控制水平和技術創新特點;
5.主要采用的標準、規范、規程;
6.需要說明的其他問題
5.2 巖石力學研究
5.2.1 巖體穩定性或可崩性的地質背景
1.礦區構造體系,斷層、破碎帶、節理展布情況。
2.原巖應力及最大主應力方向
5.2.2 礦巖物理力學性質
5.2.3 巖體(礦體)初步工程地質分類及開采技術條件
5.2.4 巖石力學監測工作和主要設備、儀表的選擇
5.2.5 下階段巖石力學研究工作
附圖: 1.礦區地質和工程地質構造圖
2.不連續界面統計分析圖
5.3 礦床開采方式
5.3.1 開采方式的選擇與比較
根據礦床賦存條件和環境條件,確定采用露天或地下開采。當不能用簡單方法確定開采方式時,應進行露天與地下開采方式的技術經濟比較。
5.3.2 采用聯合開采方式時,論述露天與地下開采的合理界限和相互關系。
5.3.3 開采礦體時,應對砂礦的開采和運輸方式進行比較,并確定開拓方法。
5.4 開采范圍
5.4.1 礦區開采范圍確定的原則和依據
敘述設計開采范圍,當礦區范圍較大和比較復雜,而應采用分期建設時,須論證各期開采范圍的確定原則和依據
5.4.2 礦區開采順序和首采地段確定
論述礦區內各礦體之間或同一礦體不同部位的開采順序和確定首采地段的原則和依據。
5.5 露天開采境界的確定
5.5.1 露天開采境界圈定原則、技術經濟條件及經濟合理剝采比確定
5.5.2 采場邊坡參數的選定
簡述邊坡巖體工程地質條件,邊坡參數確定的影響因素、方法,確定邊坡參數和最終邊坡角。
5.5.3 露天開采境界方案比較,確定推薦的境界方案
有條件時應采用電算法圈定境界,根據約束條件的變化,對不同的境界方案,進行經濟評價,以確定最優境界。
當露天礦需要分期建設或擴幫開采時,應進行方案比較。
5.6 露天開采采剝工作
5.6.1 采剝工藝選擇
簡述確定采剝工藝的主要原則和依據,基建部位選擇、基建剝離量及年采剝總量確定;對可行的采剝工藝技術方案進行對比,提出推薦的采剝工藝技術方案。
5.6.2 采剝設備選擇
說明主要設備選擇情況、設備型號及數量。存在多種設備方案時,應進行多方案比較。
5.6.3 采剝作業主要材料消耗
填寫主要材料消耗表
5.7 采礦方法
5.7.1 采礦方法選擇
對地下開采,根據礦床賦存條件和開采技術條件,選擇采礦方法。當一個礦體或礦段同時適用兩種以上采礦方法時,應對不同采礦方法進行全面的技術經濟比較,推薦最優的采礦方法。
說明推薦的采礦方法的參數,確定各種采礦方法所占出礦比例。
對砂礦水力開采,說明沖采方法、土巖預松動方法、工作面構成要素和輔助作業方法。
對采掘船開采,說明開采路線、回采方法和采場構成要素。
5.7.2 采切系統及采切工程量估算
簡述各種采礦方法采切系統、采切巷道的規格和支護方式,估算采切工程量,采切工程設備選擇。
5.7.3 回采工藝和設備選型
簡述鑿巖、爆破、出礦、采場支護和通風等回采工藝過程及參數,選用的主要設備名稱、型號、規格和數量。
5.7.4 采礦方法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分別列出選用的各種采礦方法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按出礦比例加權平均計算全礦采礦方法綜合技術經濟指標。
5.7.5 礦柱回采及采空區處理
采用房式采礦法時,應做礦柱回采設計,達到采礦方法設計的深度。簡述采空區處理方法及選用的主要設備。
5.8 礦山工作制度與生產能力
5.8.1 礦山工作制度
根據露天或地下開采方式、地理位置、氣象條件等因素,確定礦山年工作日數、日工作班數、班工作小時數。
5.8.2 礦山生產能力
礦山生產能力主要取決于礦床規模、開采條件、技術裝備水平、市場需求等因素。首先根據選擇的工藝和設備確定礦山生產規模,然后選擇適宜的方法進行驗證。
必要時,進行生產能力的方案比較,以經濟效益最佳方案為推薦方案。
5.8.3 利用遠景儲量擴大生產能力的可能性
當礦區遠景儲量較大時,應采用分期建設方針。加強遠景儲量勘探升級工作,以擴大生產能力。
5.8.4 礦山服務年限
說明基建年限、投產至達產年限、穩產年限、減產年限。
5.9 開拓、運輸系統
5.9.1 巖體移動范圍
對地下開采礦山,應圈定巖體移動范圍。簡述開采對地表和環境的影響以及采取的防范措施。
5.9.2 開拓、運輸方案選擇
提出可供選擇的幾種開拓運輸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5.9.3 推薦的開拓運輸方案簡述
露天開采,應簡述選用開拓運輸方式,說明露天采場各臺階與采礦工業場地、受礦倉,廢石場等的系統聯系。
地下開采,簡述主要開拓工程名稱、位置、中段高度及標高,礦石、廢石運輸提升系統等。
5.9.4 提升運輸設備選擇
1.露天礦運輸設備的選型和計算以及與裝備設備的合理匹配;
2.地下運輸設備選型和計算;
3.坑內和地表破碎設施及設備選型;
4..礦井提升方案和設備選型。
5.10 礦山通風系統
5.10.1 通風方式和通風系統選擇
結合開拓系統及回采順序確定礦井通風方式、通風系統和通風網絡。采用分區或分期通風時應敘述理由。大中型礦山應進行通風網絡計算機解算。
5.10.2 風量和負壓計算
一般按采場、掘進工作面、硐室等用風地點計算礦井總風量。當坑內主要采用柴油設備時,按單位功率需風量指標及各種柴油設備按時間比例的總馬力數計算需風量,并與按排塵、排煙計算的風量進行對比,取其大者。對高海拔礦井和含鈾金屬礦井,風量負壓計算應按特殊要求處理。
5.10.3 確定通風方案和機站位置
5.10.4 選擇通風設備和輔助設備
對礦井負壓應按達產初期和達產末期分別計算,為設備選擇提供詳細的依據。
5.10.5 局部通風和局扇選型
5.10.6 深凹露天礦通風
5.11 礦山排水系統
5.11.1 露天礦防排水
1.礦區地形、地貌、氣象及水文地質條件;
2.防、排水設備標準、涌水量及允許淹沒條件;
3.防、排水方案及工程量估算;
4.排水設備選型及數量計算。
5.11.2 坑內排水
1.根據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和礦山開拓系統,按正常和最大涌水量,選擇和確定坑內排水系統;
2.根據水質,研究排水系統的防腐措施;
3.選擇排水設備和輔助設施。
5.11.3 水倉及排泥系統
1.按排水量設計水倉容積,水倉設置兩條,以便輪換清泥;
2.根據不同采礦方法,計算排泥量;
3.選擇和確定排泥方法和系統;
4.選擇排泥設備。
5.12 礦山壓風及供水系統
5.12.1 壓風設施
1.根據露天礦和地下礦壓風設備數量確定礦山耗風量;
2.根據礦山耗風量選擇空氣壓縮機和輔助設施;
3.根據礦山開拓系統和用風地點,確定空壓機站位置和壓風管網系統。
5.12.2 供水系統及砂礦開采
1.根據礦山用水量和用水地點,確定礦山供水系統;
2.砂礦水力開采時,根據剝離及回采工藝要求,確定供水系統和設備;
3.研究砂礦水力沖采和輸送方案,確定輸送系統和設備選型。
5.13 充填設施
5.13.1 概述
充填方式及充填系統選擇比較。
5.13.2 充填材料
1.根據充填量計算、選擇充填材料;提出充填強度要求、充填料配比、充填系統能力;
2.充填材料開采、運輸、破碎系統及設備選擇。
5.13.3 充填料制備
1.根據充填工藝要求和充填料組分,研究和確定供料系統和物料平衡;
2.確定充填料制備和輸送系統以及設備選擇;
3.確定充填制備站和鉆孔位置;
4充填制備站輔助設施和設備選擇。
5.13.4 充填系統計算量及自動控制要求
5.14 輔助設施
5.14.1 爆破材料設施
1.爆破材料品種及數量;
2.炸藥加工廠生產能力、炸藥設備選擇;
3.炸藥庫位置、庫容、組成以及工程量(地面炸藥庫計算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坑內炸藥庫計算井巷工程量)。
5.14.2 修理設施
1.目前礦山一般設小型修理設施,如露天礦設汽車保養和修理車間;坑內礦設電機車及礦車修理車間;使用無軌設施較多的坑內礦山,設坑內維修硐室等;
2.需要建設較大規模修理設施時,應確定修理設施體制、規模、裝備水平、車間組成、外部協作關系等。
5.14.3 支護材料加工設施
1.坑木加工車間。
2.錨桿、錨索加工車間。
5.14.4 坑內消防設施
5.15 井巷工程
5.15.1 井巷工程種類
井巷工程分基本建設工程和生產工程,按作用又分為開拓、探礦和采切工程。基建工程費用計入基建投資,生產工程費用計入生產成本。
5.15.2 井巷工程量及設備選擇
礦山投產后,每年要掘進一定數量的井巷工程,以保證生產的連續性。可行性研究階段一般根據掘采比估算生產掘進工程量。但要考慮一定的不可預見系數,根據年生產掘進工程量選擇掘進設備。
5.15.3 估算生產掘進年廢石量和副產礦石量
5.15.4 掘進主要材料消耗
5.16 礦山基建工程量與基建進度計劃
5.16.1 基建范圍和基建工程量
簡述基建范圍并列表計算井巷工程量和露天基建剝離量。說明基建工程完成后保有的三級礦量和副產礦石量。
5.16.2 基建進度計劃表
研究露天和井巷工程施工順序,確定工程進度指標,繪制基建進度表。
5.16.3 礦山開發計劃
列出礦山設計、施工和投產、達產時間表。分期建設時,應列出分期、分階段開發計劃。
5.17 礦山生產進度計劃
5.17.1 生產進度計劃編制方法
生產進度計劃由文字和表格組成,文字部分包括原始資料、編制依據和回采順序說明等。
5.17.2 礦山生產進度計劃表
表中列出礦石地質儲量、品位和金屬量,按設計的礦山損失率和貧化率,計算出采出礦石量、出礦品位和金屬量。按設計投產期、達產期、減產期計算逐年出礦量、出礦品位和金屬量。
5.18 安全與工業衛生
5.18.1 礦山安全主要技術措施
為防止自然災害以及采礦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故,設計中應采取的相應預防措施。如防火、防水、防泥石流、防巖爆、防輻射、抗震等。
5.18.2 工業衛生
對采礦作業生產的粉塵、有毒有害氣體、放射性元素、噪聲、振動等危害工人身體健康的因素,設計中應采取的預防措施,以及保護勞動人員健康的措施。有的礦井還應采取降溫或空氣預熱等措施。
5.18.3 礦山安全管理機構以及衛生保健站等。
5.19 礦山環境保護
5.19.1 開采范圍內天然及人工建構筑物保護
露天、坑內和砂礦井開采將對村鎮、工廠、道路、人工湖、河流、湖泊、風景區、文物古跡構成影響,設計應考慮的保護措施。
5.19.2 廢石場、采礦場
廢石場、采礦場將占大量土地,應盡量少占農田和林場,采取綠化措施和制定復墾計劃。
5.19.3 三廢對環境的影響
采礦作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碴對環境的影響及處理措施。
5.20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對于設計中采用的新工藝、新設備以及在特殊條件下開采工藝,可提出可研課題并列出所需經費。
對下一階段設計前應完成的工作提出建議。
對設計基礎資料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附表: 1.基建工程量及基建進度計劃表
2.生產進度計劃表
3.主要設備表
附圖: 露天開采
1.露天開采最終平面圖
2.露天開采基建終了平面圖
3.露天轉坑內開拓系統銜接圖
4.主運輸帶式輸送機線路示意圖
地下開采
1.開拓系統縱投影圖
2.開拓系統綜合平面圖
3.主要中段平面圖
4.典型采礦方法圖
5.通風系統示意圖
6.礦山主要設備配置示意圖
砂礦開采
1.礦區開采綜合平面圖
2.礦區開采順序方案平面圖
3.剝離與回采方法示意圖
4.基建終了平面圖
5.達產平面圖
編寫說明
1.關于編寫方法:露天開采、地下開采和砂礦開采。由于這三種開采方案中有許多章節條目相同,所以本次采用統一的編寫方法,對不同章節,如露天開采境界、采剝方法和地下采礦方法等節單獨列出。
2.關于巖石力學:巖石力學研究是礦山開采研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成果直接影響開采移動范圍的圈定和采礦方法選擇以及露天礦邊坡參數的確定,因此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應包括巖石力學研究。
對巖石力學所敘述內容,各工程項目可根據具體條件,在深度上酌情增刪。對于尚未具備開展巖石力學研究工作的項目,可對礦巖物理力學性質、礦巖構造、礦巖穩定性等有關內容進行探討,待條件具備時,再開展巖石力學研究工作。
3.關于礦山機械:本次編寫從工藝系統完整性出發,也為避免各專業之間不必要的重復,將礦山機械內容列入各系統和工藝方案中。但不做為各設計單位專業之間分工的依據。
4.關于砂礦開采方案、生產規模、開拓運輸系統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應著重于方案比較工作,提出推薦的方案、基建工程量、主要設備等有關指標。其它部分可依據具體情況酌情刪減。
對于砂礦防排水工程,可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進行不同深度的方案比較和論證工作。當降雨量或涌水量較大又不宜采用采金船或水槍開采時,應對砂礦防排水方案進行方案比較和論證工作。
5.生產進度計劃編制比較復雜,往往要經過反復多次調整和修改,以保證礦山最大限度地持續均衡生產。
第六章 選礦與尾礦設施
6.1 概述
本概述部分,一般需述及以下內容:
1.顧客、設計合同或委托書對選礦廠設計的要求。批復文件對本專業的要求,設計采用的標準、規范。
2.設計原則及要達到的技術裝備水平和自動控制水平、建設條件、建設規模、產品方案和服務年限。
3.簡述新建選礦廠的建設程序及實施方案。對改、擴建的選礦廠要簡述其簡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改、擴建的目的和要求,列出歷年的生產技術指標。
4.“三廢”處理條件。
5.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6.2 原礦
6.2.1 礦石類型及其在礦床中的分布情況。
6.2.2 礦石的工藝礦物學特征。
礦石的工藝礦物學特征應包括礦石特性,礦物組成,嵌布特征,結構構造,礦石的物理、化學、物相等數據。圍巖及脈石特征也應指明。
6.2.3 供礦條件及工作制度。
供礦條件包括年、日供礦量,采礦及原礦運輸年日班工作制度,原礦運輸及缷礦方式,來礦塊度和出礦品位等。
6.3 選礦試驗
6.3.1 試驗單位、日期及規模
6.3.2 試樣及其代表性
6.3.3 主要研究方案及試驗結果
6.3.4 建議的工藝流程、指標及條件
6.3.5 產品(包括尾礦)的特性
6.3.6 對試驗的評價及要求
重大設計項目的試驗報告應經技術鑒定及上級機關審批。
6.4 設計流程及指標
6.4.1 工藝方案比較
對改、擴建項目先評述原生產流程和指標,然后提出幾個改擴建方案,簡述比較結果。
6.4.2 設計流程及指標
6.4.3 調整試驗流程和指標的說明(視需要而定)
6.4.4 論述在設計中采用新技術的可靠性、合理性(視需要而定)
6.4.5 節能降耗及綜合利用
6.4.6 工藝生產過程描述:
含設備保護和過程控制內容。
6.5 生產能力與工作制度
6.5.1 規模及建設程序
6.5.2 各車間的生產能力和工作制度(以表格形式列出)
選礦廠年工作日一般按330天計算,自磨、半自磨、礫磨、小型選礦廠、嚴寒地區的砂礦等可低些。
若沒有礦堆或大的中間礦倉時,碎礦應與采礦來礦工作制度相同,一般情況下,碎礦車間計算設備能力時,每天按15~18小時計,特殊情況可多些。磨選車間24小時連續工作。脫水車間設備運轉一般與磨選車間相同,特殊情況可少些。
6.6 主要設備選擇
6.6.1 主要設備選擇的原則
6.6.2 主要設備選擇方案比較
6.6.3 主要設備選擇的結果
6.6.4 主要設備選擇的說明(視需要而定)
盡量選擇國產、先進、可靠、優質、高效、節能、低耗,保證工藝指標的實現,并與生產規模匹配的大型設備,以促進國產設備的發展。
關鍵性設備和配套的自動控制儀表必須確保質量,凡國內生產或質量一時還不過關的,應從國外引進。引進設備要充分說明其目的和意義,要注意引進條件,要有適量的備件。
6.6.5 設備保護、過程控制及生產管理自動化的要求(應列出主要控制項目)
6.7 設備配置與廠房布置
6.7.1 選礦廠的組成
6.7.2 設備配置方案比較
6.7.3 廠房布置方案
應充分利用地形,貫徹自流、緊湊的原則,要考慮安裝和檢修,要注意工程地質和環保要求,要留有擴建的可能。
6.7.4 設計配置、布置方案的特點
6.8 輔助設施
6.8.1 礦倉容量和貯存時間
6.8.2 藥劑貯存、制備和添加
6.8.3 試驗室、化驗室、技術檢查站
6.8.4 檢修設施
6.8.5 其它設施(如鋼球庫、鼓風機房等)
上述各項都要符合工藝設計規范,都要考慮留有一定的余地。
附表: 主要設備表
附圖: 1.選礦工藝流程圖
2.選礦設備聯系圖
3.選礦工藝建筑聯系圖
4.主要車間配置圖
6.9 尾礦設施
6.9.1 基礎資料
1.工藝資料:尾礦量、礦漿濃度、粒度、溫度、密度、pH、化學成份、沉降特性、水質、排出口位置、工作制度及回水要求等;
2.地形資料:1∶5000~50000地形圖;
3.水文、氣象資料:當地水文、暴雨圖冊及有關氣象資料;
4.工程、水文地質資料:區域普查資料及必要的探孔資料(選址階段深度)。
6.9.2 尾礦處置方案
簡述尾礦的排放、堆存、充填與綜合利用的設想。
6.9.3 尾礦庫庫址選擇
根據與選廠的距離、高差、地形、地質、流域特征、服務年限、占用農田、民房等情況對幾個可行的庫址進行技術經濟比較,選擇尾礦庫庫址。
6.9.4 尾礦庫
1.地形、地貌:簡述地形、地貌特征與占地移民情況;
2.設計規模與標準:容積計算、堆筑高度、服務年限與設計標準;
3.尾礦壩:壩址、堆筑方法、上升速度;初期壩壩型與壩高;后期壩堆筑計劃;
4.排洪設施:防、排洪標準;匯水面積,設計洪水;構筑物型式、規模與布置。
6.9.5 尾礦輸送
1.尾礦特性:尾礦量、礦漿濃度、粒度、溫度、密度、沉降特性、水質等;
2.輸送方案:根據選廠和尾礦壩距離、高差、回水和堆壩要求、工作制度,確定輸送方案、主要設備和線路坡度。
6.9.6 滲水回收
1.滲水量;
2.回收方案、主要設施和設備。
6.9.7 回水
1.回水量;
2.回水方式、主要設施和設備。
6.9.8 尾礦庫管理
提出尾礦壩和排洪設施的后期建設與管理要求。
附表: 主要設備表
附圖: 尾礦設施總平面布置圖
6.10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6.10.1 選礦
簡要說明設計基礎資料、原始條件、工業試驗、水、電、尾礦、運輸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意見。
6.10.2 尾礦設施
列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或建議。
第七章 冶 煉
7.1 概述
本概述部分,一般需述及以下內容:
1.主管部門對項目建議書(或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批示、設計合同和委托書的要求、試驗報告、引進技術設備的報價等主要設計依據;
2.冶煉工藝方案、設計原則、裝備水平、自動控制水平等。根據第三章3.3節確定的原則,決定本章只做一個推薦方案的內容;
3.當項目分期實施時,說明各期規模的聯系;
4.對改擴建項目,說明工廠原有情況(包括工藝、設備、生產指標、存在的問題及對改擴建的要求等項目);
5.如果項目是引進技術或設備,應簡要說明引進內容、引進必要性和報價;
6.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7.2 生產規模、產品、原料、燃料及輔助材料供應
7.2.1 生產規模、產品
列出主要產品的年產量、產品質量及產品標準;全部副產品的年產量、產品質量及產品標準。
7.2.2 原料的質量、年需要量、來源、運輸及貯存
列出原料(精礦或原礦、氧化鋁、陽極)來源、數量、化學分析、物相組成、物理特性、供應方式等。
7.2.3 燃料的質量、年需要量、來源、運輸及貯存
列出燃料(包括煤、焦炭、石油類、重油、柴油、天然氣、煤氣、液化石油氣等)來源、數量、化學分析、物理特性、工業分析發熱值、供應方式等。
7.2.4 主要輔助材料的質量、年需要量、來源、運輸及貯存
包括石英石、石灰石、鐵礦、酸、堿、冰晶石、氟化鹽及其他化學藥劑等來源、數量、化學分析、物理特性、供應方式等。
7.3 工藝流程
7.3.1 工藝過程
說明推薦方案的技術操作過程工作制度及年工作日,并附工藝流程圖。
7.3.2 工廠組成
說明推薦方案的車間組成、相互的銜接及主要工序的裝備水平。
7.3.3 主要技術操作條件
分工藝過程列出溫度、壓力、渣型、pH值、液固比等。
7.4 冶金計算
7.4.1 主要參數和指標
列出火法工藝的冰銅品位、渣型、濕法工藝的浸出率、液固比;收塵工藝的漏風率、收塵效率等。
7.4.2 冶金計算的結果
火法列出物料平衡表、風量及煙量表、熱平衡表。
濕法工藝列出金屬平衡表、溶液體積平衡表。
收塵工藝,列出各段煙氣(包括進收塵、出收塵)體積、溫度、壓力及煙氣成分和含塵量。
7.5 主要設備選擇
設備選擇,一般需說明以下內容:
1.推薦方案主要工藝設備和采用的計算定額以及選定設備的型號、規格、數量;
2.主要非標準設備(如冶金爐)的性能、特點;
3.鋁電解槽主要結構及參數(槽殼、內襯、陽極母線與陰極母線、打殼下料機構、陽極升降機構、主要結構參數表)
4.進口設備選擇的依據,進口國家及進口的理由。
7.6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指 標
|
數值
|
主要金屬年產量
|
|
副產品年產量
|
|
年原料供應量
|
|
輔助材料消耗量
|
|
燃料消耗量
|
|
產品質量
|
|
各種金屬實收率
|
|
工藝綜合能耗
|
|
有害物排放量
|
|
床能力及主要設備生產定額
|
|
其他
|
|
7.7 車間配置
對主要車間的配置原則、特點及方案比較作必要的說明。如廠房尺寸、結構形式,電解槽配置方式,多功能天車的軌頂標高,對人身安全采取的措施,各跨(分區)的主要功能等。
7.8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列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或建議。
附表: 主要設備表
附圖: 1.工藝流程圖
2.主要車間配置圖
編寫說明
1.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和第三章建設方案研究確定的原則,本章只寫一個推薦的方案。
2.因為原料來源是確定工廠建設規模的重要依據,在7.2.2挑中應詳細列出國內礦山資源及精礦產量的資料及其遠景。如果以進口精礦為主,應附上國外礦山的有關資料。
3.車間組成,應列出全部冶煉車間包括火法車間、濕法車間,收塵車間,還包括由冶煉專業負責設計的輔助生產車間(如精礦倉、鼓風機室、空壓機室、化驗室等),但不包括由硫酸專業、熱工專業和其他專業設計的車間(如硫酸車間、制氧站、鍋爐房、機修車間等)。
4.冶金計算只列表提出計算的結果,不附計算式。
5.主要設備只提出設備型號、規格、數量及計算的定額,不列計算式。
6.主要非標準設備的性能特點可由冶金設備或冶金爐專業編寫。
7.引進技術和設備應對引進的理由,進口的國家和公司,報價及其比較作詳細說明,以便給上級主管部門審批。
8.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應分項詳細提出,如果是改擴建項目,表中應增加一欄“現有工廠指標”。
第八章 炭素
8.1 概述
生產規模、產品規格及產品的質量標準、炭素生產系統的組成,以及以下需要說明的問題:
1、當項目為改擴建項目時,說明原炭素生產系統的概況,本次改擴建的內容,將利用原有生產系統的哪些設施。
2、當項目分期實施時,說明各期規模及本期工程與下一期工程的聯系,比如單臺主要設備的選擇是否按最終規模選擇,需要在以后增加設備的是否將廠房一次建成,與陽極生產有關的其它設施的建設步驟等。
8.2 主要原材料供應
8.2.1 石油焦
質量、年需要量、來源及運輸方式。
8.2.2 瀝青
質量、年需要量、利用及運輸方式。
8.3 工藝流程框圖及物料平衡表
8.3.1 工藝流程簡述及框圖
8.3.2 物料平衡表
8.4 炭素生產主要工藝技術指標
8.5 主要車間配置及主要設備選擇
8.5.1 原料倉庫
原料的貯存量(指明使用天數)、倉存的設置、存取方式、石油焦的粗加工、主要設備的選擇。
8.5.2 瀝青熔化
熔化方式的選擇,生產過程描述,主要設備選擇,液態瀝青的輸送。
8.5.3 石油焦煅燒
1.結合本項目的具體情況對罐式爐和回轉窯兩種煅燒方式進行比較,結合本項目的具體情況,推薦一種;
2.生產工程描述和主要設備選擇。
8.5.4 生陽極(或電極)制造
生產方式的選擇及論證,生產過程描述,主要設備選擇。在生產過程描述中,結合本項目的具體情況對所選擇的主要設備進行比選;如需引進設備,要做論證。
8.5.5 焙燒及炭塊庫
生產過程描述,對燃料的質量和數量要求,主要設備選擇。如需引進設備和技術,要做論證。
8.5.6 殘極破碎
生產過程描述,主要設備選擇。
8.5.7 化驗
化驗室的主要任務及組成,主要化驗設備選擇。
8.6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列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或建議。
編寫說明
電極制造請參照冶金行業有關規定執行
第九章 制酸
9.1 概述
本概述部分,一般需述及以下內容:
1.批復文件對制酸部分的要求;
2.對改擴建設計,說明現有生產狀況(包括生產規模、工藝流程、設備狀況、工藝指標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改擴建的要求;
3.如果需要引進國外技術或設備,要說明引進的必要性,引進內容和報價;
4.環保部門對制酸的要求,需要說明該廠的三廢排放量及三廢排放如何滿足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5.技術裝備水平和自動控制水平;
6.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9.2 設計原始資料
9.2.1 煙量及煙氣成分
煙量(m3/h)、成分(%)SO2 SO3 CO2 CO H2O N2 O2其他……。
9.2.2 煙氣進制酸車間溫度、壓力、含塵量、含F量、含As量、含Hg量。
9.2.3 煙塵成分%
Cu Ni Co Pb Zn Fe S CaO SiO2 MgO As Sb Bi F Hg……。
9.2.4 供氣制度
9.2.5 操作制度
9.3 制酸方案確定
9.3.1 方案的論證和評價
根據工藝提出的煙氣條件,上級部門、業主及環保部門對制酸的要求以及項目的具體條件,國內外技術發展情況,逐步選擇1~3個方案,簡要說明每個方案的特點,進行論證和評價。
9.3.2 方案的確定
通過論證,如果能確定一個方案,則以下各節的工作按一個方案進行。如果通過論證,還不能作出選擇,必須通過以下各節詳細的多方案比較,才能最后確定,則以下各節的工作按多方案進行,并將通過以下各節詳細比較工作所作的結論,推薦的一個方案。對改擴建設計,應著重說明改擴建方案不能影響現有生產以及如何與現有生產設施接軌的措施。
9.4 生產規模及產品方案
根據9.3節確定方案,列出每個方案年產硫酸的品種、酸量及質量。
9.5 工藝流程
根據9.3節確定的方案,分別按每個方案編寫下列內容:
1.工藝流程簡述,附流程圖;
2.車間組成,并說明裝備水平,相互間的銜接;
3.分段工藝技術條件。
9.6 主要設備選擇
根據9.5節確定的流程,分別按每個方案列出凈化工序工序、干吸工序、轉化工序主要設備的名稱、性能、規格、數量及技術條件。引進設備,應專門論述引進設備的必要性、先進性以及經濟的合理性。
9.7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指 標
|
方案一
|
方案二
|
方案三
|
硫酸年產量(t/a)
|
|
|
|
硫酸規格(質量%)
|
|
|
|
處理煙氣量(m3/h)(入凈化或入轉化)
|
|
|
|
煙氣SO2濃度(%)(入凈化或入轉化)
|
|
|
|
凈化率(%)
|
|
|
|
轉化率(%)
|
|
|
|
吸收率(%)
|
|
|
|
車間硫利用率(%)
|
|
|
|
車間排放廢酸量(t/a)
|
|
|
|
排放廢酸濃度(%)(包括酸濃、As、F、Cl、Hg等)
|
|
|
|
尾氣SO2濃度(mg/m3)
|
|
|
|
觸媒利用系數
|
|
|
|
水、電、觸媒單耗
|
|
|
|
9.8 車間配置
對主要車間的配置原則、特點及方案比較作必要的說明。
9.9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列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或建議。
附表: 主要設備表
附圖: 1.工藝流程圖
2.配置圖
編寫說明
1.本章可以只編寫一個方案,也可以按多方案編寫,進行方案比較,如果上級批準的上階段設計文件(項目建議書)明確規定一個方案,或者在本可行性研究第三章中經過論證,明確一個方案,則本章可按一個方案編寫,否則本章應按多方案研究,最后推薦一個方案。
2.本章列出冶煉工藝提出的煙氣制酸條件,當冶煉工藝提出的煙氣制酸條件有2個以上的方案時,應分別列出不同方案的煙氣條件。
3.當冶煉工藝提出2~3個冶煉方案的煙氣條件,加上本專業又有多方案比較時,排列組合形成太多的方案過于繁瑣,可以從這些組合方案中合并挑選2~3個硫酸方案比較。
4.主要設備選型,應按確定的流程分段編寫。
5.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一節,如果本項目是改擴建項目,應增加“原有指標”一欄。
第十章 有色金屬加工
10.1 概述
本概述部分,一般需述及下列內容:
1.簡述車間的生產任務、設計原則、推薦工藝和裝備的主要技術特點等;
2.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10.2 產品方案與金屬平衡
10.2.1 產品方案
說明車間產品名稱、合金牌號、供貨狀態、規格尺寸、年產量、技術標準或技術條件等。對新材料、特種材料等需簡述其用途、性能特性、主要技術參數、生產工藝技術要求等。
10.2.2 金屬平衡
根據實際的技術資料或參照同類企業的生產資料,確定車間的平均成品率,計算坯料的需要量、新金屬用量、返料量、金屬損耗量等。
10.3 生產工藝
10.3.1 工藝流程
簡述推薦的生產工藝流程,列出工藝流程圖或工藝流程表。
10.3.2 生產工藝主要技術參數
簡述推薦的工藝生產線的組成、主要技術參數等。引進國外工藝和裝備時,需說明工藝和裝備的特點和主要技術參數,該工藝和裝備的先進性和可靠性,引進該工藝和裝備的必要性等,還需說明國外引進、合作制造、國內配套等方面問題。
10.4 主要設備選擇
10.4.1 簡述主要工藝設備的選用原則
分別說明選用的各主要工藝設備的任務、型號、規格、結構特點、主要技術性能、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等。對新工藝設備還需說明它的一些新問題。
10.4.2 主要工藝設備的選擇
根據實際的技術資料或同類企業的生產資料,確定設備負荷率、數量和工作制度等。
10.5 車間配置
簡述車間工藝配置的原則、車間工藝配置狀況、車間物料的流動路線和運送方法、車間內工序間的物料堆放、車間廠房的建筑參數(跨度、長度、起重機軌頂標高等)。
10.6 能源、生產輔助材料
分別說明工藝生產需要的各種主要能源(燃料、電力、水、壓縮空氣、蒸氣等)和主要輔助材料(工藝生產需要的各種物質材料等)的用途、規格、物化性能、技術要求和技術參數、用量等。
10.7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列表說明車間產品的年產量、車間平均成品率、原料或坯料用量、能源用量、生產輔助材料用量、電氣設備電功率安裝總容量、設備總重量、車間面積、勞動定員等。
10.8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列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或建議。
附表: 各車間主要設備表
附圖: 各車間平面配置圖
編寫說明
有色金屬加工項目多為獨立的工程,常有幾個生產車間組成。本章是在第一、二、三章對整個工程進行論證之后,依生產流程的順序,按本章規定的內容和要求,獨立成節地分別編寫各生產車間、試驗室(含化學分析、物料試驗、機械性能試驗、標準計量等)與加工工藝直接相關的輔助生產部門等的報告內容。